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念

2015-09-17 1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疆,在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想的现实基础之一。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历史因素、风俗习惯等因素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理论武器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国境线漫长,长期以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沿阵地。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西方国家更是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第一论文网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必须不断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民族地区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发展,需要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各民族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增强思想认同与共识,积极主动地化解民族矛盾,消除民族之间的冲突,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求的是一种安定有序的社会,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地区安定有序是整个国家稳定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发展差距过大并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民族地区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这样可以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从而使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顺民意、得民心,真正起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作用。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政治敏感程度高,现阶段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在经济总量、发展效益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8个省(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34734.83亿元和18075.35元,中部地区8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86443.31亿元和20534.22元,东部地区11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11886.90亿元和40375.49元。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生产总值(402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75元),其余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最低,仅为10309元。
  这种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同时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往往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制造事端的借口。
(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历史上,关于“民族”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以前,我们一般引用斯大林同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民族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论文网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我国民族的实际,对“民族”概念给予了新的诠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 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从这一概念的界定不难看出,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而正是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多样的文化形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其中有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分布在边疆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较差,教育资源匮乏,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脱离了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普遍来讲,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率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譬如,云南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2年,总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只占2.2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只占7.27%;接受初中教育的占23.53%;接受小学教育的占49.60%,文盲率为17.37%。”
  (四)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软实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西化”中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受到冲击。
  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民族宗教因素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遥相呼应地进行破坏活动,配合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民族分裂主义本质上是对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破坏,不是一般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但由于他们利用“民族”和“宗教”的问题进行宣传鼓动,因而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2008年发生在拉萨的“3.14”事件,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联手破坏北京奥运会和我国政治稳定的一次攻势。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5”事件,同样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蓄意制造的破坏民族地区稳定的恶性事件。虽然这两次事件均为个别事件,但是仍然在民族地区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族公众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对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因此,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要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相适应,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
  首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处祖国边陲,但是这些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再次,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当地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最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境,漫长的边境线是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条件。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本民族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尊重多样化的民族地区文化。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任何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建设一定的主流文化,提供发展的导向。当前在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深刻,社情民意复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民族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融入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就是一个“底线”原则。如果这一原则被突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严重混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底线”原则不动摇,必须“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其次,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建立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机制,使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包含、协调发展。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和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中有益的、积极的部分,要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
  再次,包容少数民族同胞的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信仰宗教,因此,我们要包容信教公众的信仰,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和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内容,积极引导这些地区的宗教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譬如,中国新疆地区是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地区,“伊斯兰教教义所倡导的爱国、关爱、平等、诚信、宽容、和谐等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存在 着广泛的适应性和一致性;又如孝顺父母、助人为乐、包容他人、扶危济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团结等教义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各民族和谐文化建设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正如卢梭所说的,要把每个个体变成整体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以便加强他们的力量”。
  (三)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各族群众的共同意识,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水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享受到其他地区学生同样的教育。其次,少数民族地区要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再次,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不仅能有效地吸引人才,而且能保证教师队伍的完整性。最后,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发展远程教育,建立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有效补充。
  (四)增强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渗透和破坏,民族地区安全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我们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公众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增强抵御敌对势力政治意识渗透的能力,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当前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正确引领民族地区的社会思潮。
  其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党的十六大把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概括为两个四句话,这是我们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依据。关于民族工作的四句话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关于宗教的四句话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再次,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以此来团结和凝聚民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