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形成的理论综

2015-09-11 10: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处理经济建设的好与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上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变。十年来,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形成
  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形成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
  (一)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的提出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1]679。这与此前沿用10多年的“又快又好”①的提法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不同,“好”字当头替代了“快”字当头。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性调整。对此变动,胡锦涛特别做出了说明。他说:2006年底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2007年9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3]。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4]17,并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
  2007年12月,胡锦涛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又特别做出了说明,即“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4]107
  这100多字的经典论述,突出强调了两个战略要点。一是超越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树立好字优先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而是要求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二是超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对这个战略要点做出了详尽阐释,其中在“两个必须牢记”的论断中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4]106。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5]274。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希望我国科学技术在未来进步得更快;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5]377-378。多年来,胡锦涛始终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2008年6月和11月的两次讲话中,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6]。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7]。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5]377。多年来,胡锦涛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2010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新论断,提出按照“三个必须更加注重”的要求贯彻落实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力量”[8]1002-1003。
 2. 江泽民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
  人们通常认为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早在199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9]。此后,江泽民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涵体现在,“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10]18-1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转到”,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1]46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方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1]462-46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12];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10]429。
  2006年8月,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江泽民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并提出要继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592-600。
  3. 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深刻地反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就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总之,这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一步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这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和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冲击相当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于粗放,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比较大,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生产能力面临过时甚至报废的潜在风险;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构成严重制约,也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从根本上破解这些课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把握和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来的新课题新矛盾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7年10月至2012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工作重点、战略关键等诸项战略要点。
  (一)目标方向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目标方向: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17-18。
 (二)基本要求
  2007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 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即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即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坚持内外协调,即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76-80。
  (三)政策导向
  2009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8]285-286:
  一是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
  二是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三是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正确的政绩导向是关键。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总之,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从而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四)工作重点
  2010年2月,胡锦涛部署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工作重点。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因此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六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七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八是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单纯靠量的扩张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8]455-568。
  (五)战略关键
  2010年2月至2012年期间,胡锦涛多次强调,加快转型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0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8]455这里的“加快”,之所以加上引号,就是为了与过去几十年偏重于追求速度、数量上的加快相区别,是特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2010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2012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2012年7月23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都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转型发展的十年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和要求,推动转型发展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是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在扩大内需方面,党和国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冲击能力。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坚持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促进外贸进出口趋向均衡。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向增强。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实现连续9年增产;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三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14]。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 向生产领域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和国家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能耗和环保等准入门槛,2009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五是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党和国家全面部署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任务,印发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党和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迅速崛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转型发展步伐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在三次产业中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可持续发展上资源环境约束还在强化,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很突出。
  总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5]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自觉性和创造性。
  注 释:
  ①关于“又快又好”的提出和使用: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全国计划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又快又好”;1994年6月20日,江泽民在考察广东时在深圳的讲话中又一次使用。1993年12月21日,胡锦涛在昆明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首次使用“又快又好”;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又一次使用。1992至2006年,共计15年。
  ②这种不实观点得到普遍传播。举一例:“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卫兴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热烈的讨论 真情的交流——记胡锦涛同江苏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7.
  [3]胡锦涛.推进全面合作,实现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7-09-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4.
  [7]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3-195.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83.
  [14]张 平.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EB/OL].[2011-12-29]http://www.npc.gov.cn/huiyi/cwh/1124/2011-12/28/content_1683832.htm.
  [1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