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的特征研讨

2015-08-26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面向社会的“主力军”备受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如择校、心理、就业、创业等种种问题不断地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以“大学生”为主题的文献记录达 314,942 条之多。
  近几年,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关于大学生学术能力的研究,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献记录有180条,尚属于研究的新领域。学术的涵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学术”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的。外界对“学术”的解释有两个共同的主要特点:与学院有关;非实用性。即,所谓学术工作,就是由受过正规教育并在大学中工作的学者所进行的非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在欧洲的传统中,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
  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团总支会同教育部曾在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明确提出要求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它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高校的眼光更加着力于引导开发学生的团队与研究学术能力,这不仅仅是意识层面上的发挥,也是在更进一步的台阶上,引导中国教育的发展。
  此外,随着大学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化,学术研究活动成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实践环节。如学位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高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开拓更为崭新的校园学术氛围。
  据此,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在网络问卷星发布)的方式,对象是高校大学生,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以上等不同层次,展开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关于学术研究、学术能力方面的状态及认识。
  一、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调查与探析
  本次调查为开放性网络调查,参与人数524人,其中专科生占17.14%,本科生61.43%,研究生以上占21.4%。主要的调查内容如下:
  在觉得学校的学术氛围上,55.32%认为一般般,23.4%认为比较差,14.89%认为根本没有学术氛围;如何对待学术性研究上,51.43%学生想参加,从中收获,仅5.71%这是搞科研的人做,不关己事;65.71%学生认为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影响提升大学生职场竞争能力因素中有很大帮助;在阅读书籍类型的选择上,文学类占42.86%,学术类仅8.57%,学术类书籍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学习的主要方式上,自学与听讲相结合占51.43%,学生以多元化学习方式为主;在大学的首要任务选择上,42.86%的学生选择学习理论知识,37.14%选择结交朋友,建立关系网,11.43%选择打打工,培养实践能力,为工作打基础,参加学术活动只占8.57%;在学生不重视学术研究的原因上,36.1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27.66%认为90后青年追求新潮,对于比较严肃、枯燥无味的学术科研不感兴趣;在学校有没有开设培养学术阅读与写作的课程上,52.14%学生选择有,占一半,学校还是有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学术科研力量上31.43%的学生希望营造自由而宽松的学术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代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更高要求,体现出他们自主化的一面,也是对学校和导师的全新挑战;在活跃学术氛围的措施上,65.71%的学生注重师生学术意识培养,创建学术活动平台,拓展学术活动空间。
  综合上面的调查内容,我们探析大学生的学术研究现状的成因:
  (一)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缺乏
  一方面,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的影响,学生们发表自由言论发表自己见解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很少,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学到很多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论文的要求过高,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大学生对于过高的论文要求,往往会觉得难以独立思考,或者说给其造成了思想错觉,对于学术产生厌倦情绪。
  (二)社会的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环境而言,学术与其他的学习研究不同,学术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过程,其必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意义。有的学术研究中,过分考量“务实”精神,使得原有的对学术研究的意识模糊。有的研究浮于其表,追求轰动效应,没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盲目的组织各类活动,而不在意活动所实际取得的成效,只是流于过程。在教育中,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年人来说,学术不应该停留于理想化的观念中。
  (三)学校的学术研究活动需要引导
  学生对学术研究类的课题缺乏引导,有的学生找不到学术研究的方向,并且认为此类研究都是“相互抄袭,毫无新意”的重复论证。在陌生的学科上,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定位在“容易读,容易考,易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掌握这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高校需要正确的指引。
  在问卷调查中,学校开展有关学术研究类的课程不能很好的与学生兴趣相互适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研究性的课题中,虽然能够部分引导学生们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赋予他们探讨能力,但是,有的课题陈腐,缺乏新意,缺乏导师的引导,将学术研究停留在了表面。
  当然,对于大学生中的“研究生”群体而言,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理论和系统上的把握,同时具备严谨的学风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且要有新的见解。“理论和系统的把握”要求研究生必须要大量地阅读本学科的有关文献,在大量的研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较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大要素。研究生的这种教学模式同本科生以获取基本知识、操练基本技能为主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在质的方面是一次飞跃。
  二、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对 策
  (一)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
  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在大学生学术研究中极其重要。学术的灵魂在于其自有的发展,学术需要秩序,也同样需要自由。学术研究拥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彭江《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中写道:“大学学术研究的基本学术价值有四: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秩序、学术效率。”一切学术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者和教师,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内有寻求真理并将其晓之于他人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学者间的平等探讨和坦诚交流,其本身包含着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制约。要给学者以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尊重学者、崇尚学术。
  学术在如今的环境中,被湮没,被曲解,被异化,被用以获得利益,借用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被批得很厉害的两个词语来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梁启超早在本世纪初就批评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指出病源在于“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他主张学者应有“学者的人格”,应该以学问自重,“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的手段”。
  (二)建立理性的学术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于事物价值的一种判断,在大学生学术研究方面,评价主要的体现还是在举办的学术研究活动方面。学术评价系统应该本着客观鼓励的态度,评价本身的目标追求不能数量化,以尊重学术研究规律。
  近几年,学术不规范事件大量被揭发,学术规范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专家学者呼声:遏制学术腐败,纯净学术领域,抨击学术不端恶行、呼唤学术规范。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过度追求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诱发学术不端。报告指出,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考虑研究成果的数量。如学术论文不能重数量、轻质量,以避免引发剽窃、抄袭、拼凑论文等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不能单一,不能够拘泥于形式化,应该反映学生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能力等。高校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是相辅相成的,理性的学术评价能促使师生更多的碰撞与火花。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引导学生学习学术研究和培养学术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而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是教学创新的永恒主题。为了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可开设学术写作课程,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的大学生,学校要鼓励他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参加或撰写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活动,并给予经费立项资助。在评价机制上:学生获得一定奖励学分,可申请计入相关专业选修课或实践环节的学分;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承担的辅导任务和工作成效折算教学工作量等,形成学术活动的良性互动。
  对于研究生而言,从新生入校起,可通过新生与教授的交流,初步开展以学术生涯规划基本内容的规划教育,引导新生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发展愿望确立研究方向,引导新生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高度,鼓励他们加强专业学习,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高校的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文化活动月,开发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等,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人文与社科知识,提高他们专业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在校期间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主动适应社会,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优秀学生,学校要给予表彰奖励,形成良好的激励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需要发展,无论是从大学生主体、教师、还是学校的层面上,学术研究需要变革,需要健康的学术环境,理性的学术评价和多样的学术创新活动。目前高校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现状需要迫切的改变,只有大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才能获得崭新的生命力,是时下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美]珍妮·H巴兰坦,[美]弗洛伊德·M·海默克.教育社会学——系统的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彭江.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