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让“非遗”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发展

2015-08-21 0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增设内容板块,扎文化之根
  (一)理念引领,寻找融合点
  自2006年以来,“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传承研究”就成为我校重点课题,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探索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传承行之有效的路子,“传袭非遗项目,培育有根之人”成为继“队歌精神”之后学校办学特色的又一着力点。随着闽南童谣与童玩、布袋木偶、剪纸、珠绣、陶艺风狮爷、茶文化、古琴、宋江阵、武术等十余项校本课程的引入与深入实施,“非遗”文化正慢慢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在我们的校园内,这样良好的资源若能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点燃孩子们对这些“非遗”项目关注的热情,引发自主的思考、探究的热情,我想,在校本课程中习得技法的基础上,一定会有孩子愿意再走近一些,对这些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甚至传承。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内涵的一种最有力的诠释。有了这样理念的引领,我们在思索中寻找到了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点——“瑰丽的非遗”系列主题呼之欲出!
  (二)立足学生,精选切入点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最终都需要思索“回归”这个问题,增设“瑰丽的非遗”系列,我们同样要考虑课程的最终归宿——学生。立足学生的基础与各年级的能力发展指标,我们以年级开设的校本项目为基础,设计出各年级的主题;依据学生的意愿,参考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时间做出调整;着眼学生的差异发展,我们思考着对主题进行选修与必修的规划。详见下表:
  年级 1必修主题活动 1选修主题活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放飞童心——闽南童谣与童玩》 《掌上演绎的神奇——布袋木偶》 《小剪刀,大世界——剪纸》 《“绣眼”里的故事——珠绣》 《泥巴和出的快乐——陶艺风狮爷》 《茶香四溢——茶文化》 1古琴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种重要观点。提升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立足孩子的发展,选准每一个主题突破口,是在对课程内容规划设计时需要全面关注的。“瑰丽的非遗”系列主题的增设,除了浸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做一个有根的人的期许,我们更期待能通过这个专题的实施丰厚素养、滋养品性、习得立行。有了这样的思考,在课程设计时,我们融入了许多文化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剪纸”专题中,我们融入了厦门民间故事,借助校本课程上习得的剪纸技法创作故事场景;再如“珠绣”专题,我们融入厦门俗语,借助校本课程掌握的珠绣技法,还原俗语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
  “瑰丽的非遗”系列主题的开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当我们走近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似乎一下子就与校本文化之根紧紧相拥,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眼前一片豁然开朗。
  二、挖掘主题内涵,臻校本之美
  优秀的“非遗”文化之所以有着不竭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悄然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它的经验、体验、感悟、交往或许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实践性”,在挖掘主题内涵、设计主题活页文本时,“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我们的基调与出发点,力求每个主题的开发都能实现这三个目标:追求“学生获得”,提倡“走向合作”,浸润“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方向掌舵,每一个主题内涵的挖掘与实施,都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他们的感悟、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考都将如飞上蓝天的鸟儿一样,自由而开阔。
  三、完善资源网络,立架构之规
  (一)面上普及:“培”师资,“育”骨干
  基于“瑰丽的非遗”系列板块的增设,3~6年级都开设了1~2个必修的主题,课程的指导教师是关键。校内师资的培植、骨干的培育,是活动能够得以常态开展的基本保障。由于我校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年级相对稳定,我们根据教师自身特长及意愿确定了专攻项目,确定了备课组长为项目牵头人。首先是全员培训,老师们根据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开发设计的内容与内涵构成,在校本课程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色继续完善与补充,变成课程的资源库。其次是专题的提升,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任教年级的主题,自主参与到校本课程中先习得技能,剪纸的技法、陶泥制作的步骤方法、珠绣的基本针法等。同时创造条件让老师们走出去,参与相关“非遗”项目的活动,与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亲密接触,加深体验,提高对项目的理解。再次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梳理,站在一线实施教师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再梳理再开发,形成“主题实施资源表”,是课程走向课堂组织、走向活动实施的必要途径,它让活动更加可行与有效。以上“培育”师资的“123”踏步走,为各年级的必修主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点上提升:“寻”人才,“觅”基地
  根据兴趣小组的开设情况,我们融合校本课程中的资源优势,请到我校特聘的课程专职教师——台湾“金门狮王”王老师、全国“金剪刀奖”得主刘老师、全国掌上木偶传承人庄老师、珠绣传人宋老师、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江阵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老师等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名师的引领不仅让孩子兴致更高,而且可以接触该项目更为深层次的领域。其次,借助教导处与德育处多年挖掘的“实践基地”,觅得课程的实践基地——厦门博物馆、厦门市“非遗”保护展览馆、剪纸工作室、吾洲陶艺工作室、华祥苑公司……课程的“基地资源”全面而多样。
  (三)线上拓展:“铺”平台,“设”活动
  “面上普及”侧重师资的培育,“点上提升”侧重资源的统整,“线上拓展”则侧重活动平台的规划。其一,与德育少先队学校打包。德育部门不仅拥有极具优势的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基地资源,而且自有一套精彩纷呈的活动设计,在与时俱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效性。在活动中设置“非遗”板块,渗透到学校活动中,使活动更加精彩而有趣。其二,与学科活动融合。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魔力”,许多知识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更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剪纸——剪窗花”“陶泥——捏笔筒”“珠绣——装饰衣服”“茶艺——当家招待客人”……都是孩子非常期待而迷恋的。其三,融入“月主题实践活动”。“月主题实践活动”是我校为孩子量身定做的家庭作业,月份不同、年级不同、男女生不同。在特定时间里将“非遗”内容融入以实践为主的作业中,或许是为爷爷奶奶设计并剪出一张新年卡片,或许是为学校设计一款赠送给来访客人的珠绣手机袋。为主题活动“铺”平台、“设”活动,孩子们学以致用,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单中惠.中外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熊丙奇.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金忠明.教育十大基础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