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现为锦县)。30年代与萧红一起去上海,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35年出版《八月的乡村》。抗战爆发后,在武汉与胡风等编辑《七月》杂志,后转赴延安、四川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2018年7月2日19:00,中山大学“南方文谈”(沙龙)第25期在中文堂301室举行。话剧《萧红》编剧、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叶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萧红生平叙述—从电影到话剧”的学术分享。叶君教授首先以电影《萧红》(霍建起导演,2013)、《黄金时代》(许鞍华导演,2014)等为例,对近年来以 …
【摘要】:正萧红的长篇纪实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于1939年10月在重庆完成,初版于1940年7月,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发行。在卷帙浩繁的追忆与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萧红的散文可谓一枝独秀,她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萧红与萧军在上海既是文坛的闯入者,也是背井离乡的流亡者。对彼时的上海人来说,二萧的小说,是街巷流行的东北抗日救亡歌曲之外,另一种对东北更深切、更触目可见的存在。本文刊发于6月11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专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于是,他去信给胡风,谈到萧红,了解她是否也同去,可见他对萧红的关注。1937年11月10日由浙江上虞发至武汉的信中写道: 风兄: 《七月》收到,较第一期为精彩。昨天寄去一稿,题名:寄战地文艺火枪手,想已收到。
近期,萧红1936年在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第二十四封信”浮出水面。萧军与萧红同为鲁迅先生晚年的知心小友,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对情侣。
实际上,萧红与端木真正开始接触是在1937年左翼文学刊物《七月》的筹备会上。当时,端木和萧军、萧红一样,都为该刊物 供稿。由于战乱,仅仅三期,《七月》就被迫停刊。之后,萧红、萧军和胡风相继去了武汉,端木则去了上虞,住在他的三哥曹京 ...
《七月》首当其冲地见证了萧红创作上的变化。以往,萧红坚持个性化创作是在全面战争尚未爆发的“和平年代”,萧红按日常生活方式行走于社会生活中,她与萧军双宿双飞,已是不可离分开的标识,是一对作家夫妻。
但萧红和萧军分手,多少影响了她与池田幸子的关系。曾经在上海死亡线上,为池田幸子和鹿地亘的生命安全冒死奔波的萧红,在池田幸子那里并没有得到同情。 胡风是萧红立足于上海文坛,除鲁迅先生,功劳最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黄源,大概是通过那张他和萧军萧红的三人合影。在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他只有一晃而过的几个镜头,如送萧红赴日本那场戏。其实,如果当初确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鲁迅身边的这个年轻人绝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现为锦县)。30年代与萧红一起去上海,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35年出版《八月的乡村》。抗战爆发后,在武汉与胡风等编辑《七月》杂志,后转赴延安、四川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2018年7月2日19:00,中山大学“南方文谈”(沙龙)第25期在中文堂301室举行。话剧《萧红》编剧、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叶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萧红生平叙述—从电影到话剧”的学术分享。叶君教授首先以电影《萧红》(霍建起导演,2013)、《黄金时代》(许鞍华导演,2014)等为例,对近年来以 …
【摘要】:正萧红的长篇纪实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于1939年10月在重庆完成,初版于1940年7月,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发行。在卷帙浩繁的追忆与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萧红的散文可谓一枝独秀,她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萧红与萧军在上海既是文坛的闯入者,也是背井离乡的流亡者。对彼时的上海人来说,二萧的小说,是街巷流行的东北抗日救亡歌曲之外,另一种对东北更深切、更触目可见的存在。本文刊发于6月11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专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于是,他去信给胡风,谈到萧红,了解她是否也同去,可见他对萧红的关注。1937年11月10日由浙江上虞发至武汉的信中写道: 风兄: 《七月》收到,较第一期为精彩。昨天寄去一稿,题名:寄战地文艺火枪手,想已收到。
近期,萧红1936年在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第二十四封信”浮出水面。萧军与萧红同为鲁迅先生晚年的知心小友,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对情侣。
实际上,萧红与端木真正开始接触是在1937年左翼文学刊物《七月》的筹备会上。当时,端木和萧军、萧红一样,都为该刊物 供稿。由于战乱,仅仅三期,《七月》就被迫停刊。之后,萧红、萧军和胡风相继去了武汉,端木则去了上虞,住在他的三哥曹京 ...
《七月》首当其冲地见证了萧红创作上的变化。以往,萧红坚持个性化创作是在全面战争尚未爆发的“和平年代”,萧红按日常生活方式行走于社会生活中,她与萧军双宿双飞,已是不可离分开的标识,是一对作家夫妻。
但萧红和萧军分手,多少影响了她与池田幸子的关系。曾经在上海死亡线上,为池田幸子和鹿地亘的生命安全冒死奔波的萧红,在池田幸子那里并没有得到同情。 胡风是萧红立足于上海文坛,除鲁迅先生,功劳最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黄源,大概是通过那张他和萧军萧红的三人合影。在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他只有一晃而过的几个镜头,如送萧红赴日本那场戏。其实,如果当初确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鲁迅身边的这个年轻人绝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