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细读和比较细读的方法评述北岛自1979至1986年间的主要诗作,并参照他在相应阶段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勾勒其风格演绎的大致曲线,指出情诗创作是他1979-1980年间一直被人所忽视的主要调式,认为从《界限》(1980)写作开始,其现代诗风愈显稳健。
1979年11月,栗宪庭作为星星事件的亲历者,以记者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星星”的官方报道,文章从展览的组织形式、社会反响,以及作品的观念几大要点出发,以谈话综述的形式记录了王克平、马德升、黄锐和曲磊磊等的回答。
本书为中篇小说。初写于1974年,定稿于1979年。北岛唯一发表的小说。小说讲述文革中一对青年的爱情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是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
1979年,这篇小说以油印的形式刊登在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上,署名艾珊;此后又公开发表在《长江》杂志1981年第1期,署名赵振开。 北岛是赵振开的笔 (共9页)
北岛:1979年4月8日,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第二次。每次开朗诵会前我们都向有关部门申报──和出版《今天》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争取合法出版,但无人理 …
在1980年代初,能把诗发表在《诗刊》杂志 上,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年出人头地、命运转折的捷径。因为《诗刊》,他们由普通工人变成名满天下的诗人。北岛在1979年就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常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 ...
北岛在1979年就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常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还把自己主办的民间诗刊《今天》拆散了,贴在《诗刊》社的大门口,想让 ...
以文本细读和比较细读的方法评述北岛自1979至1986年间的主要诗作,并参照他在相应阶段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勾勒其风格演绎的大致曲线,指出情诗创作是他1979-1980年间一直被人所忽视的主要调式,认为从《界限》(1980)写作开始,其现代诗风愈显稳健。
1979年11月,栗宪庭作为星星事件的亲历者,以记者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星星”的官方报道,文章从展览的组织形式、社会反响,以及作品的观念几大要点出发,以谈话综述的形式记录了王克平、马德升、黄锐和曲磊磊等的回答。
本书为中篇小说。初写于1974年,定稿于1979年。北岛唯一发表的小说。小说讲述文革中一对青年的爱情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是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
1979年,这篇小说以油印的形式刊登在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上,署名艾珊;此后又公开发表在《长江》杂志1981年第1期,署名赵振开。 北岛是赵振开的笔 (共9页)
北岛:1979年4月8日,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第二次。每次开朗诵会前我们都向有关部门申报──和出版《今天》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争取合法出版,但无人理 …
在1980年代初,能把诗发表在《诗刊》杂志 上,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年出人头地、命运转折的捷径。因为《诗刊》,他们由普通工人变成名满天下的诗人。北岛在1979年就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常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 ...
北岛在1979年就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常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还把自己主办的民间诗刊《今天》拆散了,贴在《诗刊》社的大门口,想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