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发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是()。A.李大钊B.任弼时C.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
李大钊先后创办、主编、编辑了《言治》《法言报》《民彝》《晨钟报》等十余种报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等刊物的马克思主义导向上,李大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把《新青年》6卷5号编辑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向中国的思想界和广大青年学生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李大钊B.陈独秀C.鲁迅D.胡适…”主要考查了你对 【《新青年 ...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A.胡适B.鲁迅C.李大钊D.陈独秀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自考公共课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问题详情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在()。. A、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 B、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
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
南陈北李,相约建dang。这是dang史上有名的故事,讲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立中国gong产党。 陈独秀和李大钊早期都曾到日本留学,他们去了哪些学校学习?在日本学了什么?给当代中国学子又有什么启发?01 陈独秀…
1918年,李大钊创办的杂志是A.《每周评论》B.《新青年》C.《时务报》D.《国闻报》答案A解析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时期 答案 A 解析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刊物.它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创刊,一九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被 ...
随后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这些杂志都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 1919年7月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他亲自当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一大批青年在该杂志的影响下走 …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发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是()。A.李大钊B.任弼时C.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青年
李大钊先后创办、主编、编辑了《言治》《法言报》《民彝》《晨钟报》等十余种报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等刊物的马克思主义导向上,李大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把《新青年》6卷5号编辑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向中国的思想界和广大青年学生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李大钊B.陈独秀C.鲁迅D.胡适…”主要考查了你对 【《新青年 ...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A.胡适B.鲁迅C.李大钊D.陈独秀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自考公共课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问题详情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在()。. A、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 B、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
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
南陈北李,相约建dang。这是dang史上有名的故事,讲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立中国gong产党。 陈独秀和李大钊早期都曾到日本留学,他们去了哪些学校学习?在日本学了什么?给当代中国学子又有什么启发?01 陈独秀…
1918年,李大钊创办的杂志是A.《每周评论》B.《新青年》C.《时务报》D.《国闻报》答案A解析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时期 答案 A 解析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刊物.它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创刊,一九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被 ...
随后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这些杂志都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 1919年7月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他亲自当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一大批青年在该杂志的影响下走 …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