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研究所所刊》最后发表的爱因斯坦和罗森《论引力波》论文版本 爱因斯坦在附给编辑部的信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已经发现原稿的一些内容需要做一些重要的更正。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一个脚注感谢罗伯森提供的帮助,但没有说明是什么性质的帮助。
爱因斯坦警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涉及铀的大规模核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建造“新型的超强炸弹” —原子弹。 爱因斯坦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由船携带并在港口爆炸的这种类型的炸弹很可能会破坏整个港口以及周围的一些领土。
鉴于爱因斯坦不愿意遵守《物理评论》的审稿制度,编辑部理所当然地把稿件退回。爱因斯坦也如同他所说的那样,将稿件投往别处。此文发表在1937年1月出版的《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第 233卷第 1333-4期。不过发表时文章的标题改了, 从“引力波存在吗?
后来爱因斯坦将文章,原封不动转投到另一家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富兰克林研究院期刊),并很快被录用。这时爱因斯坦的助手罗森前往苏联工作,于是波兰物理学家Leopold Infeld成为了爱因斯坦 …
小木虫论坛-SCI期刊点评专栏:拥有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和企业研发人员对期刊的专业点评,覆盖了8000+ SCI期刊杂志的专业点评信息,为国内外学术科研人员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等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小木虫论坛秉承“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宗旨,已成为千万硕博 ...
已经搜索,无重复转载美国《物理评论》杂志总编辑讲述了1936年发生在该杂志社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爱因斯坦与审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1936年,爱因斯坦将他与罗森合作的一篇学术论文投往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论文题目为《引力波存在吗》,该论文的结论是“NO”。
国内期刊不妨向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学习。 1936年,爱因斯坦将一篇学术论文投往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将论文交至匿名审稿人。这位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竟写满了10页纸,认为这篇论文不能刊用。爱因斯坦想要回论文,投往《富兰克林杂志》。
《富兰克林研究所所刊》最后发表的爱因斯坦和罗森《论引力波》论文版本 爱因斯坦在附给编辑部的信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已经发现原稿的一些内容需要做一些重要的更正。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一个脚注感谢罗伯森提供的帮助,但没有说明是什么性质的帮助。
爱因斯坦警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涉及铀的大规模核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建造“新型的超强炸弹” —原子弹。 爱因斯坦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由船携带并在港口爆炸的这种类型的炸弹很可能会破坏整个港口以及周围的一些领土。
鉴于爱因斯坦不愿意遵守《物理评论》的审稿制度,编辑部理所当然地把稿件退回。爱因斯坦也如同他所说的那样,将稿件投往别处。此文发表在1937年1月出版的《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第 233卷第 1333-4期。不过发表时文章的标题改了, 从“引力波存在吗?
后来爱因斯坦将文章,原封不动转投到另一家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富兰克林研究院期刊),并很快被录用。这时爱因斯坦的助手罗森前往苏联工作,于是波兰物理学家Leopold Infeld成为了爱因斯坦 …
小木虫论坛-SCI期刊点评专栏:拥有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和企业研发人员对期刊的专业点评,覆盖了8000+ SCI期刊杂志的专业点评信息,为国内外学术科研人员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等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小木虫论坛秉承“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宗旨,已成为千万硕博 ...
已经搜索,无重复转载美国《物理评论》杂志总编辑讲述了1936年发生在该杂志社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爱因斯坦与审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1936年,爱因斯坦将他与罗森合作的一篇学术论文投往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论文题目为《引力波存在吗》,该论文的结论是“NO”。
国内期刊不妨向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学习。 1936年,爱因斯坦将一篇学术论文投往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社将论文交至匿名审稿人。这位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竟写满了10页纸,认为这篇论文不能刊用。爱因斯坦想要回论文,投往《富兰克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