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是: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 受商业环境熏陶的上海人,对于含蓄高雅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兴趣逐渐减低,而喜欢闲暇生活的娱乐文化。
期刊 学者 订阅 收藏 论文查重 优惠 论文查重 开题分析 单篇购买 文献互助 用户中心 《南金》杂志研究 来自 知网 喜欢 0 阅读量: 31 作者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在国内外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已成为一门显学。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在2000年出版后,接连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五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
【摘要】: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首先最吸引读者的就是作者宏阔敏锐的史家眼界,亦即胡氏所言的“高远的想象力”,这无疑来自其对近代文学乃至近代学术的深刻体认与把握。
第一章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 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小报潮 第三章1902——190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第一波 第四章1903年:晚清谴责小说“启动”年 第五章1906年后:写情小说与哀情小说的涌现 第六章1909——191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第二 ...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创作是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开始的。 最早是吴趼人等人的具有新闻体色彩的“谴责小说”流行于上海,之后,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登上文坛,其中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作家最有名,这五个人也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五虎将”。
5.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是: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 受商业环境熏陶的上海人,对于含蓄高雅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兴趣逐渐减低,而喜欢闲暇生活的娱乐文化。
期刊 学者 订阅 收藏 论文查重 优惠 论文查重 开题分析 单篇购买 文献互助 用户中心 《南金》杂志研究 来自 知网 喜欢 0 阅读量: 31 作者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在国内外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已成为一门显学。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在2000年出版后,接连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五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
【摘要】: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首先最吸引读者的就是作者宏阔敏锐的史家眼界,亦即胡氏所言的“高远的想象力”,这无疑来自其对近代文学乃至近代学术的深刻体认与把握。
第一章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 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小报潮 第三章1902——190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第一波 第四章1903年:晚清谴责小说“启动”年 第五章1906年后:写情小说与哀情小说的涌现 第六章1909——191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第二 ...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创作是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开始的。 最早是吴趼人等人的具有新闻体色彩的“谴责小说”流行于上海,之后,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登上文坛,其中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作家最有名,这五个人也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五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