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冰点人物”专版,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国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生活中经历的收获和坎坷。其 ...
一百年前这一天. 少年中国学会部分成员合影. 最初,那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常的周日。. 上午10点多,后来被称为“学生领袖”的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才刚刚从城外回到学校的“新潮社”。. 一个同学推门进来,说,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的学生推举 ...
求是杂志,中共中央主办机关刊物,副部级,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红旗》杂志。1958年6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刊。文革期间,《红旗》杂志是官方重要宣传阵地,被称为两报一刊之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报改版介绍.ppt,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思考 ...
本文以《冰点·人物》为例,研究《中国青年报》的人物报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冰点·人物》自创建以来,始终目光向下,在对普通人生存状态近乎细枝末节的描写中,放大普通人的价值,反映社会现实与 …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顾维钧继女杨雪兰回忆。 少年时,顾维钧就是家中第一个穿起西式服装、早早剪掉辫子的人;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不光学习法律,还主编杂志、参与辩论社,与团队一起获得过许多奖项。
《中国青年报》因为"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正式复刊,次年发行量突破200万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81年1月4日 《中国青年报》创办《星期刊》开中国新闻界星期刊、周末版之先河。 1993年1月5日
供职于中国青年报16年,始终逡巡于文化出版领域。先后任星期刊编辑、文学版编辑、文化记者、《阅读周刊》编辑。已出版文化随笔集《有内容的眼神》、《青春晚期》、《暗金色》等。 读书是心灵的探访,智慧的观照。是一群人、一个时代追究以往
摘要:《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冰点人物”专版,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国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生活中经历的收获和坎坷。其 ...
一百年前这一天. 少年中国学会部分成员合影. 最初,那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常的周日。. 上午10点多,后来被称为“学生领袖”的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才刚刚从城外回到学校的“新潮社”。. 一个同学推门进来,说,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的学生推举 ...
求是杂志,中共中央主办机关刊物,副部级,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红旗》杂志。1958年6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刊。文革期间,《红旗》杂志是官方重要宣传阵地,被称为两报一刊之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报改版介绍.ppt,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思考 ...
本文以《冰点·人物》为例,研究《中国青年报》的人物报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冰点·人物》自创建以来,始终目光向下,在对普通人生存状态近乎细枝末节的描写中,放大普通人的价值,反映社会现实与 …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顾维钧继女杨雪兰回忆。 少年时,顾维钧就是家中第一个穿起西式服装、早早剪掉辫子的人;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不光学习法律,还主编杂志、参与辩论社,与团队一起获得过许多奖项。
《中国青年报》因为"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正式复刊,次年发行量突破200万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81年1月4日 《中国青年报》创办《星期刊》开中国新闻界星期刊、周末版之先河。 1993年1月5日
供职于中国青年报16年,始终逡巡于文化出版领域。先后任星期刊编辑、文学版编辑、文化记者、《阅读周刊》编辑。已出版文化随笔集《有内容的眼神》、《青春晚期》、《暗金色》等。 读书是心灵的探访,智慧的观照。是一群人、一个时代追究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