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探讨植物抗病和病原菌致病机理,为作物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在 Cell Host & Microbe、Plant Physiology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物质,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是构成植物不同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 也是根际对话的主要调控者。根系分泌物对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际生态过程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均具有重要功能, 尤其是在调控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 ...
重磅!. 华中农业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 北京时间2020年4月8日深夜,Nature(《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Vol. 36 ›› Issue (2): 26-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23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机制研究进展 袁仁文, 刘琳, 张蕊, 范淑英()
实验室简介. 本实验室围绕“植物-昆虫-微生物”生态与演化互作关系,在入侵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以及农林重大有害生物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等领域开展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际合作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 ...
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 ...
植物-微生物互作 研究的网络数据集 病原体和有益微生物可将数百种(毒力)效应蛋白传递到寄主植物的胞质和质外体中,以调节植物的防御和生理功能。为了理解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时间解析的方式来理解它们的 ...
摘要: 植物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和多样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了植物相关微生物组的巨大功能潜力,但尚不清楚植物相关微生物组是如何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构建的。从植物系统发育、作物驯化中植物-微生物组进化轨迹,以及宿主约束下微生物之间 ...
担任国际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学会的执委,兼任Cell Host Microbe、 EMBO J、eLife、Mol Plant、Sci China Life Sci、J Genet Genomics、J Integr Plant Biol 等多个期刊的咨询委员或编委。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加!
植物微生物组 培养与重 组 技术:从描述性 研究 走向功能性 研究. 刘永鑫的博客——宏基因组公众号. 06-30. 2390. 白洋老师2015年末一作的Nature文章,“提出的大规模 微生物 分离培养、人工重 组微生物 群落技术体系”,被同期Nature配 专题 评述为“铺平了 微生物 ...
围绕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探讨植物抗病和病原菌致病机理,为作物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在 Cell Host & Microbe、Plant Physiology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物质,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是构成植物不同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 也是根际对话的主要调控者。根系分泌物对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际生态过程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均具有重要功能, 尤其是在调控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 ...
重磅!. 华中农业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 北京时间2020年4月8日深夜,Nature(《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Vol. 36 ›› Issue (2): 26-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23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机制研究进展 袁仁文, 刘琳, 张蕊, 范淑英()
实验室简介. 本实验室围绕“植物-昆虫-微生物”生态与演化互作关系,在入侵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以及农林重大有害生物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等领域开展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际合作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 ...
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 ...
植物-微生物互作 研究的网络数据集 病原体和有益微生物可将数百种(毒力)效应蛋白传递到寄主植物的胞质和质外体中,以调节植物的防御和生理功能。为了理解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时间解析的方式来理解它们的 ...
摘要: 植物表面和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和多样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了植物相关微生物组的巨大功能潜力,但尚不清楚植物相关微生物组是如何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构建的。从植物系统发育、作物驯化中植物-微生物组进化轨迹,以及宿主约束下微生物之间 ...
担任国际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学会的执委,兼任Cell Host Microbe、 EMBO J、eLife、Mol Plant、Sci China Life Sci、J Genet Genomics、J Integr Plant Biol 等多个期刊的咨询委员或编委。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加!
植物微生物组 培养与重 组 技术:从描述性 研究 走向功能性 研究. 刘永鑫的博客——宏基因组公众号. 06-30. 2390. 白洋老师2015年末一作的Nature文章,“提出的大规模 微生物 分离培养、人工重 组微生物 群落技术体系”,被同期Nature配 专题 评述为“铺平了 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