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一生影响最大的活动,是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 这本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200块大洋的杂志,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是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原名为《青年》杂志,到第二卷才正名)。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主旋律,以“改造青年之思想”为天职,“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作为《新青年》的主编(主撰)与灵魂,陈独秀在办刊伊始就有崇高的定位。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1917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后,由陈独秀和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八人轮流编辑,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该系列藏品来自河南资深的收藏爱好者李纪从先生,他收藏中国期刊创刊号已有40年的历史。 在展览现场最醒目的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创刊号。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该刊更名为《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由群益书社负责印行,这个杂志是月刊。陈独秀所撰写发刊词题目是敬告青年,是这个刊物纲领性 ...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 》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激情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
恽代英与陈独秀:合作编译《阶级争斗》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恽代英随即在武汉热烈响应,成为华中地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办的《青年杂志》。陈独秀是激进的革命家,参加过辛亥革命活动,但辛亥革命的流产使他和那一代先进分子开始反思,要以宣传思想文化来弥补辛亥革命的 …
陈独秀人生事业发展与上海这座通商大埠密切关联。陈独秀一生高光时刻,从1915年9月他创办《青年杂志》始,至1932年10月被押解南京离沪止,其间除去3年任职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外,17年间约有14年在上海度过。从此一简单数据即可见,上海在陈独秀生命中
陈独秀请来赛先生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知识分子的个人兴趣,而是始终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除了作为领军人物的陈独秀外,在《新青年》上,直接撰写专门文章参与科学传播的作者主要是王星拱、马君武、李寅恭、吴敬恒、高一涵、任鸿隽等20余人。
陈独秀一生影响最大的活动,是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 这本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200块大洋的杂志,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是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原名为《青年》杂志,到第二卷才正名)。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主旋律,以“改造青年之思想”为天职,“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作为《新青年》的主编(主撰)与灵魂,陈独秀在办刊伊始就有崇高的定位。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1917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后,由陈独秀和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八人轮流编辑,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该系列藏品来自河南资深的收藏爱好者李纪从先生,他收藏中国期刊创刊号已有40年的历史。 在展览现场最醒目的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创刊号。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该刊更名为《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由群益书社负责印行,这个杂志是月刊。陈独秀所撰写发刊词题目是敬告青年,是这个刊物纲领性 ...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传播新文化的杂志,刊名即定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 》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上发的首篇文章《敬告青年》,满怀激情地声称改造中国的重任,“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
恽代英与陈独秀:合作编译《阶级争斗》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恽代英随即在武汉热烈响应,成为华中地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办的《青年杂志》。陈独秀是激进的革命家,参加过辛亥革命活动,但辛亥革命的流产使他和那一代先进分子开始反思,要以宣传思想文化来弥补辛亥革命的 …
陈独秀人生事业发展与上海这座通商大埠密切关联。陈独秀一生高光时刻,从1915年9月他创办《青年杂志》始,至1932年10月被押解南京离沪止,其间除去3年任职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外,17年间约有14年在上海度过。从此一简单数据即可见,上海在陈独秀生命中
陈独秀请来赛先生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知识分子的个人兴趣,而是始终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除了作为领军人物的陈独秀外,在《新青年》上,直接撰写专门文章参与科学传播的作者主要是王星拱、马君武、李寅恭、吴敬恒、高一涵、任鸿隽等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