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整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现有各方力量基础上,于2008年5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学院秉承复旦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人文传统,依托复旦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面向国际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学院各项工作,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学科完整,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计算机学院。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50多年来,学院为中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多项第一,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国内前列:1956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602电子计算机”;1971年,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ALGOL-60编译器”;1985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等等。在50多年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院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涌现了一批以吴立德、施伯乐、朱传琪、张根度等教授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名家;学院也非常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成立了一批以复旦网络、复旦光华为代表的,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的公司。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一级学科,下设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与IBM、Intel、EMC、日立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了企业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授19人(均为博导),副教授38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14人。 学院建立了覆盖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上均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本科生专业方向,同时还设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职不离岗的工程硕士教育。学院下属公共基础教研室为全校本科生提供计算机公共课程教育,下属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作为上海市示范性教学实验中心,为全校多个学院的计算机课程提供配套实验课程教学。截止2008年底,学院拥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74人,硕士研究生396人,本科生923人,工程硕士1162人。 学院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软件、算法理论、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一大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项,先后在ICSE、ISCA、WWW、ICML、ACMMM、IEEEPAMI等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学院拥有优良的科研条件教学条件,拥有各类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米,配备有1台IBMS390大型机,150余台IBM、Sun、SGI、HP、Dell服务器和工作站,2330余台PC台式机和便携机,50余台套其它教学实验仪器。学院还拥有逾200平米资料室,室藏中文专业书籍6千余册,外文专业书籍1万余册。 学院预计于2009年9月整体搬迁复旦大学张江校区,搬迁后整体软硬件条件将更上一个台阶,从而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学院全体师生将同心同德,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力争做到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早日将学院建设成为学科完整,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