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452c5b05cb0c8911800f79b4257766075189271.jpg)
身体素质从个人意义上讲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从国家意义上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科学意义上讲,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柔韧性。今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学生身体素质却下降如此快速,确实令人担忧,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们作为体育老师,责无旁贷地应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我就围绕身体素质的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 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力量是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发展力量主要是发展肌肉的力量。肌肉的力量又可分为肌肉爆发力和肌肉力量耐力。(一)发展学生的肌肉爆发力。在日常教学中,最简便为实施的有跳跃练习和负重练习。跳跃练习有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单足跳、跨步跳。立定跳和立定三级跳,给出得分标准,可采用先练习后测试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跨步跳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两两对抗,看哪一组最后跨得最远,给予奖励与表扬,使得不论女生还是男生在课后时间依然是兴趣地在继续。负重练习,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负杠铃下蹲的方法。还可根据体重相仿的原则,让同学“互背奔走”练习,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二)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持哑铃跑,将学生分组,持哑铃反复跑100米——300米,这样,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互相比拼着,高兴地跑下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投掷实心球,可采用前抛、后抛两种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比较两种抛球的效果。并体会用力的部位和顺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力量的方法很多: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哑铃练习、屈臂悬垂、仰卧起坐、收腹举腿、左右转体、抱腰角力等等。当然,力量素质不够稳定,要经常锻炼,我们的力量才能逐渐增大。第二, 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速度分为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位移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动作速度是是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慢,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快慢。(一)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练习短跑是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如加速跑,将学生分组,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反复练习不同的距离,速度会逐渐提高。还有接力跑,可经常举行班级接力赛。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强,都是你追我赶,这样,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发展他们的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为他们以后七彩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伏笔。(二)发展动作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动作速度主要是快速重复练习,例如:让学生在保持正确动作情况下,快速原地高抬腿跑,并且拍手给上节奏,学生的练习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还可采用快速立卧撑练习,将学生分排练习,第一些排先做,第二排慢半拍在做,第三、四排分别依次慢半拍再跟,这样,就有“波浪起伏”的感觉了,学生们会在这种“波浪的感觉中,高兴地起伏”着,继续他们的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发展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反应速度通常采用听信号起跑练习,在运动中听信号或视标记迅速改变动作方向和方式的练习等。例如做游戏练习,在蹲踞式起跑中,后排紧站在前一排身后,听到哨声,前排起跑,后排拍前排的肩膀,如被拍着罚做练习,然后交换,这样,学生的反应速度练习得会更认真,更快捷。还有游戏“黄河”“长江”,将同学分为“黄河”与“长江”,喊“黄河”则“长江”追,“黄河”跑,被抓住的罚做练习,反之亦然,同学们会在愉快地练习当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发展速度的方法还有:听信号加速跑,小步跑,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俯撑起跑,转身起跑,抢接球练习,听口令、击掌,或听节拍器摆臂,原地快速高抬腿,快速小步跑接高抬腿跑,50米跑等等。第三, 发展学生的耐力。在运动中,耐力是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耐力有助于对抗疲劳,延缓疲劳的出现,当肌肉工作引起疲劳时,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都会降低,耐力好能减少其降低的程度,较充分的发挥各种素质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练习耐力的有效方法就是长跑,这在每天的晨练中就可完成。让学生每天早晨慢跑1000米——3000米,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的增加负荷,使学生耐力负荷逐渐超过以前的耐力水平。当然,发展耐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越野跑、滑冰、游泳、球类活动、循环练习、韵律活动及舞蹈等。耐力的发展,不仅能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克服困难的离志品质,还能提高他们各个运动器官的功能,使他们有一个更强壮的身体,去迎接更新的挑战。第四,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灵敏性是人体在某种情况下快速、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协调性是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互相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跳绳,可采用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看谁跳得多,跳得好,跳得别具风格。还有的同学喜欢“踢键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对踢的形式出现,看哪一组踢得棒,踢得花样多,踢得扣人心弦,让学生兴高采烈的去踢,这既煅炼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又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当然还有更意外的收获。另外,还可将男女生分开,男生做球类运动,女生跳“健美操”,打篮球要求既要快速,又要灵活,准确,这就把男孩们一个个练得活泼生动,灵活机敏。健美操要求舒展大方,刚劲有力,这就把姑娘们练得一个个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发展灵敏性,协调性的方法还有采用体操技巧,武术、游戏、全能运动等。第五, 发展学生的柔韧性。柔韧性是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人体关系活动范围大小,肌肉韧带的伸长和弹性,紧张和放松的协调能力决定的。如果学生的柔韧性差,在学习动作时,就不易掌握,易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受伤。学生练习柔韧性最好时间是早晨。在热身之后,采用髋、腰扭转,直腿站立、前后屈体、劈腿、压腿、摆腿、摆臂做“桥”和垫上运动。效果最好的是劈腿与“桥”。不需任何器材,只需一小块场地。在做劈腿时,可做纵劈与横劈,如果两人一组,一人可缓缓下压正在做动作同学的肩,让劈的力度逐渐加大,切忌使猛劲,否则会使韧带拉伤。在做桥时,也可两人一组,一人托着另一人的背,使他缓缓下撑,直到不能再支撑,由两人完成到独立完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锻炼效果也会逐渐稳步。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善于总结,敢于探索,发现并创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把它拓展到校外,社区,家庭,使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有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同时增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活动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
论舞蹈的基训练习[内容摘要]:舞蹈基训是舞蹈学习者和舞蹈表演者每日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功训练。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手势、表情、舞姿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任何舞蹈的训练,都是从基训开始的,作为内容广博、任务繁重的基训课来讲,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更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我们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关键词]:软开;控制;身体重心;素质训练可分为腰和腿的“软”“开”两个部分。舞蹈是用人的肢体语言表达的,要使学生尽快达到肢体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应从“软”开始。一、软度训练中可分为肩、胸、腰、腿、胯几个部分分别加强训练(一)压肩胛带是训练肩和胸的软开度在训练过程中可用趴把杆前压肩胛带,也可以两人一组互相后拉肩胛带。(二)腰是身体运动的轴心腰的软度训练是为了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中,我们可以用地面吊腰、把杆吊腰和下腰、甩腰来练习。 (三)腿功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舞蹈中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深厚的腿功才能完成训练中,把杆上压腿使腿内侧的肌肉韧带得以舒展达到软的效果。而大踢腿则使腿部不仅有软度,还更加强了腿部肌肉的力量。 (四)胯的软度即是髋部的开度舞蹈中,胯的作用也很大,可以扩大动作的空间范围,增大动作的幅度,使身体的下肢更具有表现力。训练中,可用坐地分腿练习和躺地分腿练习。趴青蛙、躺青蛙也是增强胯的软度的好方法。地面练习时习舞者的大部分与地面接触,从而可以说人体的整体重心处于地面。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处于简单的运动状态,在这种重心状态下所训练的动作相对容易完成,地面练习自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为舞者的把杆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道理正是前面提到的,由于重力作用任何物体着地面积越大其物体本身就越稳定。二、舞蹈基训中的地面素质练习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所有的正规舞蹈教育机构在舞蹈基训的教学课程中首先会安排地面练习。此时舞者身体大部分与地面接触,所受重力最大的同时重心最稳定,身体也最好控制。冰冻三尺,非一日只寒。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使舞者肌肉线条修长,避免肌肉向横向发展或成“块”状的形态,通过地面练习使舞者获得专项所必须的基础技能,能较好地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正确位置,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地面练习主要训练下肢的开度和柔韧性,提高习舞者从脚尖到髋关节的外开能力,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由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三、舞蹈基训中的扶把练习舞者通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后进行扶把练习,手扶把杆进行身体姿态练习、身体屈伸绕环、摆动、波浪、平衡动作以及转体和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扶把练习多是静力性活动和控制能力的练习。把杆部分包括的内容有一位擦地、五位擦地,训练擦地是为增强腿部力量和外开,锻炼脚背力量和绷脚能力,并能起到拉长腿部肌肉线条的作用;蹲,中国古典舞的蹲一般有一位蹲、二位蹲、五位蹲、踏步蹲几种,蹲组合主要是练习腿部和髋部的外开,锻炼踝部以及脚上的肌肉和跟腱韧性;小踢腿,是擦地的延续,主要锻炼主力腿肌肉力量、速度和脚部速度、力度和灵活性;单腿蹲,训练两条腿从脚腕、膝盖到腿部肌肉的柔韧和力量,训练两条腿在主力腿不动的情况下最大幅度的屈伸,并且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动作;腰组合,主要是训练腰部软度和力量,腰的训练在古典舞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与腿的训练组成 “腰腿功”,它是舞蹈学生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一部分,必须重视加强训练;控制,主要是锻炼动力腿控制能力和收腹提胯立后背及主力腿稳定性。分为吸伸腿和合直抬腿两种,其中也可以加入搬腿等动作;大踢腿,主要训练腿部软度和踢腿速度,锻炼主力腿幅度、力度、速度和提胯、收腹、立后背的控制能力。它对重心、姿态、平衡与稳定、移动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扶把练习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提高习舞者的柔韧、协调、灵活性、控制能力、力量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柔韧素质,能使习舞者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但不正确的扶把也将会带来许多弊病,这就使扶把的作用适得其反了。扶把练习时身体重心的垂直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垂直有外在的垂直和内在的垂直,外在的垂直是从头到脚的直线形的垂直,内在的垂直是以中心轴线形成的垂直意识,以此意识轴线为中心,应垂直于地面。外在垂直是从视觉上的直立,象船的桅杆一样,都保持对船身的垂直,但是船的桅杆不一定对地平线的垂直。内在直立感应是身体平衡的感觉,它的中心轴线始终垂直在地平线上。身体重心移动时不应有影响到胯部向上到头部的中心支撑轴线。在扶把练习中从整体静态开始变为部分动态移动,那么移动中重心是不断地在双脚上变换,习舞者真正做到身体垂直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需要依靠镜子和老师帮助纠正。“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一切扶把训练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脱离把杆到中间来。我感觉扶把训练时,不论是单手扶把还是双手扶把,都必须在不影响身体重心垂直的前提下完成规定动作。手应该轻轻的放在把杆上,不要使劲的拉把、压把、握把、抬肘。 扶把训练时最重要的是从头到脚必须随时保持良好的重心垂直感,头颈向上延伸,使颈部较直,头不要向前推出,后脑、后颈与背部应成为一条直线。身体的直立是拉长脊椎骨,使胸部与股部保持在良好的中心线上,不可把骨盆前后和左右突出而破坏了直立感。骨盆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点的前后突出,一定要保持身体垂直,同时骨盆与脚也要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上。 扶把练习时练习者多为单手双脚或单手单脚掌控身体中心,其中手的作用只是辅助调整重心。此时的人体的着地面积很少,重心用下身来控制。对习舞者的要求相对比地面练习要困难,但把杆练习能够培养习舞者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肌肉用力的方法,侧重腿部力量练习,通过肌肉对抗性练习提高身体的力度和平衡能力,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养成习舞者的规范身体姿态。扶把练习为中间练习的跳、转等难度的动作的发展打好基础。四、舞蹈基训中的中间练习舞者结束扶把练习来到中间时,就再没有了手的辅助调整重心帮助。此时就只能靠在扶把练习时所形成的垂直意识来做身体重心移动的准则,而中间练习中又以跳、转作为训练侧重点。跳、转对于一名舞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项技术技能,它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功效,作为舞者练习跳、转,是比较吃功的训练内容,它须要长时间的积累训练反复练习。(一)旋转旋转能不能做好,关键是要把能力准备这个基础打牢固。第一先从支撑腿的半脚掌能力抓起,通过在高半足上的控、耗、压、立等训练手段,逐步强化力点高的概念及脚腕子的平衡意识。第二要解决留头和甩头与转身体的协调能力,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完整的旋转其实就是全身配合协调一致的运动。人体的不同姿态有不同的重心位置,当身体不断进行旋转运动时,重心也随动性不断的移动着。习舞者在做旋转时必然要有一个稳定的重心,即身体的垂直重心,构成一个支撑面的重心轴。在做单脚为重心的旋转时,人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很小的半脚掌上。因此,在做单脚重心时,必须调整身体的垂直重心线,并使其落在支撑面以内,才能确保旋转的稳定进行。还有就是留头、甩头能够使旋转加速,通过头的转动传递给颈椎、脊椎,并与脊椎相汇合后形成内力直接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加了旋转的动力。在旋转时候提高转速增加转数。此时人体与地面接触的面只有半个脚掌,对舞者来说要求垂直重心的意识更加集中准确。(二)跳跃 跳跃能不能完成好,关键同样也是要把准备基础打牢固。一般习舞者掌握一个动作往往要经过:对、好、精三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跳跃练习更是如此,初学时首先习舞者要掌握跳跃动作起与落的正确方法,然后要求跳跃的舞姿,再求高度、速度和呼吸。先进行单一训练,强调蹲基本能力与身体重心垂直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又不重叠,跳跃与蹲与舞姿三者不同动作之间存在的有机的结合关系。跳跃练习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纵向进程。此时人体已经要间断性离开地面,与地面成合-离-合状态。舞者自身垂直重心的意识已经达到高度集中。否则一旦失去高度集中的垂直重心意识就会落地失衡。
鞭腿的出击,是利用扭转腰部和轴心腿产生的惯性力,快速踢出,轴心腿与上体保持一条轴线。按传统武术理论来说,鞭腿练习应按前鞭腿与后鞭腿的方法来进行,凡是在做实战预备姿势时,在前侧的腿出鞭踢即为前鞭腿(也称小边腿),站在后侧的腿作鞭踢即为后鞭腿。 (一)前鞭腿(以中位鞭腿为例)前鞭腿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在实战中,双方都精神高度集中,可先掌握好与对手的距离,调整好角度。接近对手时,以拳法为假动作,突然起前鞭腿抢攻,打击后迅速收腿与对手拉开距离,以防对手反扑。前鞭腿是运用最多的腿法之一,具有隐蔽性好,速度快,不易防守的特点。以左侧实战姿势为例:右脚向前垫步,左腿迅速将膝向正前方提起,重心落于支撑的右腿,接着,右脚跟向前旋转,上体侧倾,左膝关节稍向内,左脚背绷直向外,大小腿夹紧,随之左膝盖向内,快速送髋将小腿弹出,力达脚背。然后收左脚,大小腿稍折叠,髋关节放松,左腿自然落下,两脚同时后撤一步,还原成左实战姿势。右脚要配合左腿的向前移动,左脚的小腿要快速弹出,尽量增加鞭打力量,在击打的一刹那,膝盖方向朝对方腹部,小腿弹出后,在弹直的一刹那,要有一个制动的过程,使脚产生鞭打的效果。易犯的错误是,小腿直接伸直接触对方,膝关节没有由屈到伸的动作,使击打力度不足;垫步的动作幅度过大,动作隐蔽性不强;髋部没有前送,腿的长度没有被充分利用,动作不连贯,形成分解,大小腿折叠不紧,弹击软而无力。如换作右脚在前作鞭踢,动作方法要领是一样的。 (二)后鞭腿(以中位鞭腿为例)后鞭腿攻击距离长,威力巨大,常用于防守反击或连击。比如对手用拳攻我头面时,其肋部就是空当,可侧身偏头闪躲,同时,拧腰转髋,发出鞭腿扫击其肋部。由于后鞭腿的攻击距离长,速度相对较慢,极易被对手中路突破,故不可滥用,必须找准时机和结合其它拳、腿、步法使用。以左侧实战姿势为例: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屈膝从左脚内侧直线上提,当右膝关节抬起时,支撑的左脚跟向前扭转,上体微侧倾,右脚大小腿折叠夹紧,右脚背绷直向外,紧随扭转腰部发力,并扭转轴心脚,提臀松髋的瞬间,右脚绷紧脚背,快速送髋将小腿向前弹出,同时同侧臂前伸,另侧手护住胸前,随后收脚成提膝,继右旋体,右脚向后收落成左侧实战姿势。 后鞭腿的练法应分作几个程序来练,屈抬腿向正前方上抬的前提下进行的鞭踢,其目的是保持身体的平衡,以缩小攻击距离,加快攻击速度,同时隐蔽性更强,对手一时无法判断我方的攻击方式,而且由于膝关节向正前方顶膝抬起,可保护裆、腹部要害。但在攻击力度上相对小一些,因腰的扭转幅度变小,不能充分地施展鞭击力,由于是从直线顶膝起腿,角度小,距离短,速度则更快。待这种方法练好之后,就以不屈抬腿,靠旋腰拧髋之力,直接踢,在踢击脚落地的同时,另一腿继续踢击。(三)怎样使鞭腿踢法正确 。前、后鞭腿的踢击方法要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出腿的位置高低不同而已,以及前后脚站立的姿势不同而决定踢法。掌握正确的踢法才是练好鞭腿的重要前提,踢高鞭腿向上力太大,没有横力,主要原因是腿部内侧韧带较差,可多做侧压腿、横劈腿。练习时可扶树杆等物,由低逐渐加高。鞭踢收腿慢者,练时有意快速收腿,收腿时要以膝关节为轴,先将小腿收回再落下,出腿以快速的拧腰、旋转轴心脚发出鞭击腿,反复地空练,低、中、高三位置连环进行。二、鞭腿的强化训练。在掌握了鞭腿的基本技术后,我们就要进行强化性训练。所谓强化训练,就是在鞭腿的基本技术上以训练出实战应敌的效能来,不但要将两条腿练得灵活自如,而且还要练得象铁棒一样的坚硬,出击力大威猛。 (一)鞭腿的脚靶练习。鞭腿属弧形发力路线,击打脚靶的练习就与其它腿法不一样,但与横膝基本类似。练习时,以辅助者左右各持一靶,用高、中、低不同位置进行引靶训练,比如:练习者左低鞭接右脚高鞭踢,练习者利用扭转腰部和轴心腿产生的惯性力,快速踢击,轴心腿与上体保持一条轴线。同时,辅助者要用身法与步法来与练习者做模拟实战的训练。练习者不但要有主动攻击的训练,同时还要练习一些防守加反击的训练,不停地以不落地连踢鞭腿击脚靶,由低到高。前鞭踢和后鞭踢以单独性反复踢热后再以连环性交替组合踢靶。 (二)鞭腿的发力练习 1、在一棵树杆齐胸高处打一圆洞,装入一根长约2尺的鸡蛋粗木棒,两手握住木棒一端,做高提膝练习,提膝时有意向前送髋,然后做高、中鞭踢练习,十数次为一组,左右脚反复练习。然后,将攻击腿提起折叠,反复做弹击练习,体会动作步骤与要领,整个动作要快速连贯,一气呵成,提膝时不可停顿,以免造成动作脱节、僵硬、松散、无力。 2、待以上练习数日,就用橡皮筋缚脚上,另一端拴于地面进行练习,做鞭踢沙袋,木桩上绑厚棉布用左右脚连环鞭踢。踢沙袋时,动作和力量。要求正确适度,当你极速踢打时,沙袋是不动的,只有沙袋表面微微向内凹进去,这时你的力量才能逐渐增强;如果你的力量和速度不够,踢在沙袋上仅仅是让它在空中轻轻晃动,就象你是推了对手一下,对手根本不会有什么重创;如果你的起脚迅猛有力,准确到位,你的对手就会吃尽筋断骨折之苦。 (三)鞭腿的攻击模拟练习 。 鞭腿的模拟练习,主要针对沙袋和树杆进行,以多种形势的拳腿组合,以及身法、步法的配合,进行各式的攻击而发出鞭腿击打练习。 在平时的训练中,以后闪身踢击鞭击,以进步鞭踢,左右直拳发鞭踢,侧闪鞭踢,抱缠鞭踢等。针对沙袋进行反复的快速进攻加防守的鞭腿练习。 (四)鞭腿硬功练习 鞭腿的攻击力点在脚背、脚颈内侧及前胫面,在这几处部位都无肌肉作保护,比起蹬腿和踹腿来说,练习度要难些,因为脚底于平时行走中就锻炼得比较坚实。而脚背、前胫在平时根本就没得到过任何的锻炼,稍一碰到硬物时,就会有钻心的疼痛。所以,历代的武林中人都对鞭腿的攻击力点部位做过一翻精心的修炼,使一双腿练到无坚不摧,犹如钢浇铁铸一般,凶悍得令对手毛骨悚然。特别在中国的民间武林中,传统的腿功训练更是丰富多彩。 我在这一论中,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科学训练法专门针对鞭腿硬功叙述,让习练者们能在简便方法中获取收效。简便的方法较多,而主要是打木桩和沙袋。自学者可以采取拍板敲击的方法来练习,拍板可以自己制作,其方法是:找一木质较松软的木料,厚度以2—2.5厘米为准,长度25厘米左右,削去7—8厘米制成手柄便于抓握,用另一端拍打,拍板的宽度不宜大于15厘米,以8—10厘米为佳。还可用竹刷把、滕条把、钢丝把、长筒沙袋内贮绿豆或沙石、铁沙等。先轻后重,循序渐进,以膝盖下的前胫至脚背趾背为排打部位,同时用圆木于胫面至脚背滚压,条件好的可配合药物训练,也可用地骨皮加食盐煎水趁热敷洗。
摘要 旋风脚是武术运动中最基本的跳跃动作之一。为此,本文针对该动作技术特点,提出了练习的基本步骤、要领及有效方法。对学习中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知识对旋风脚技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武术 旋风脚 技术正文部分1 前言 高、飘、快、脆、稳是高质量完成旋风脚所必须达到的要求,高质量的旋风脚对于套路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练武者练好旋风脚是十分必要,但练好该动作不是一件易事,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难题。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观察法 归纳整理法3 身体素质训练对旋风脚技术的影响我们要作好难度较大的旋风脚,必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腾空而起不仅需要腿部力量,还需要腹肌和其它肌群的力量及柔韧、协调、速度等素质。3.1 力量练习通过田径运动中的多级跳、短距离冲刺跑、变速跑以及摸高等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对青少年来说可用爬山、跑台阶等有趣的活动来发展下肢力量。3.2 柔韧性练习“练拳先练筋”,武术柔韧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肩、腰、腿,方法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采用搬、压、撕、拉等,增大肌肉伸展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主动形式是压、耗、控等,自我控制肌肉的收缩,缓慢的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较多的采用后一种慢张力法,其好处有三:(1)超越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教小;能减少损伤和剧痛。(2)作用于牵张反射。(3)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使之慢慢的尽可能的拉长肌纤维。3.3 协调性练习采用助跑接起跳摆、收腿击响,以提高助跑与起跳的连贯性和衔接能力。能够做到 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放松,并且肌肉的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恰到好处,这时就能达到协调美观了。3.4 旋风脚摆腿练习大致可分负重摆(用1~2千克的沙袋绑小腿练习里合腿、外摆腿等,以增强收摆的力量与速度,左右腿都可以练习),快速摆(不负重,快速摆腿主要是提高摆腿的速度和掌握击响脚的空中位置和时机)包括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等。4 旋风脚技术动作的描述旋风脚的动作结构较复杂,以右旋风脚为例说明,其整个动作包括上步起跳、身体腾空转体里合腿、落地三部分。4.1 上步起跳踏跳在空中的旋转能量,主要是从地面获得的,包括上步抡臂、拧腰、转体等一系列动作。在左脚向左上步的同时,左手由前向上摆起,右臂摆拳伸直并向后摆动。同时右脚上步,身体向左后转体180度,脚尖内扣,膝关节微曲,准备起跳,同时左脚提起向上方主动摆动。4.2 转体腾空里合腿踏跳瞬间,随着脚掌碾转地面,主动拧腰、转髋、猛力蹬地,并伸直髋、膝、踝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呈扇形摆动,同时两手臂分别经下向上用力抡摆。当身体旋转到180度后,里合腿要尽量靠近身体,当里合腿绕髋关节转动180度后,脚掌内扣,左手在脸前迎击右脚掌,转体270度时击响(右腿里合腿时要注意摆动幅度成扇形,腿伸直、轻松、快速并贴近身体;击拍时要准确响亮,击响点靠近头部)。4.3 转体落地空中击响后,两脚在空中开始下降,并在腾空旋转的情况下轻落、站稳。落地方法根据练习的深度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初学时,因为腿部力量、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原因,不可能一下达到动作要求,做到左腿自然下落着地,转体90度击响即可;第二种:当能够较熟练的完成腾空动作时,可双脚同时落地;第三种:具备了一定的腾空高度和较好的爆发力时,右腿快速里合击响后先于左腿落地,不论那一种落地姿势均应注意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缓冲,以保护踝、膝、关节。5 旋风脚技术的理论分析5.1 助跑旋风腿的助跑对腾空动作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助跑的每一步与它的步长、时间、速度有密切的关系,以三步助跑为例研究:(见下表)助跑步数与步长、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备注步 长 123.5厘米 162.5厘米 71.5厘米时 间 0.44秒 0.29秒 0.21秒速 度 2.80米/秒 5.50米/秒 3.40米/秒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个助跑的水平的速度的获得取决于第二步的完成情况。旋风脚的助跑步幅应是中、大、小组成,而速度变化节奏非常鲜明、强烈是一个缓、快、慢的节奏。5.2 拧腰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一个来自身体的旋转速度,这涉及到转动力学中的动量距的问题。身体要旋转,必需有一个外力来产生角动量,这个外力只能来自脚下,通过脚与地面的摩擦等外力使腰拧转。这就是常提到的“力发于根节”。因此练习旋风脚时,起跳脚要稍内扣,感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可以加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5.3 起跳起跳是旋风脚技术的核心问题,起跳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从而制约动作完成的质量。起跳瞬间头上顶:头正、项直、颜收,有意识的保持一股向上顶的劲,不仅能使人体自然中正。运动中易于变换重心,身体更灵便、轻巧,而且能振奋精神,归沉内气,运化自然;起跳腿(右腿)足趾屈肌群的收缩力要特别强,要发挥利用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三头肌等肌肉的收缩力量,达到较理想的腾空高度。起跳腿在着地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是三维运动,其合速度是沿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的分速度所构成,此时,左腿的摆动目的是尽可能增大沿垂直轴方向的速度。5.4 空中里合腿.腹部肌肉收缩,背部、臀部肌肉拉伸,注意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兴奋——抑制相互转化,还要注意上肢协同配合等。空中旋转击响要快,因为空中的动作本身是快的,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宜完成动作或动作完成仓促。5.5 落地的动作旋风脚接竖叉或马步。在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中,落地动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腾空动作的跳跃动作、落地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完成腾空动作时腾空旋转过了头,则会产生惯性的外力距,这力矩就很容易使运动员身体倾倒,失去平衡。而如果旋转不足,则会使身体转体不够,又易形成重力距,造成身体后倒,失去平衡。因此腾空跳跃动作完成的准确与否是取得落地动作稳定的前提条件。另外,落地动作的准确性也很关键,如果落地动作(通常是劈叉、马步等)姿势不准确,低头俯腰,则落地的技术动作也不易稳定。所以,要解决腾空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问题,就必须要从跳跃 动作和落地动作这两个环节的准确度上下功夫。5.6小结我们将上述全过程用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简言之:实际上是下肢旋内的动力性动作。在里合的整个过程中,人们沿垂直轴旋转360度。其生物力学特征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带动小肌肉。6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6.1 踏跳后上体后仰,右腿屈膝一般是由技术要领不对或柔韧性较差造成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练习:(1)加强柔韧性练习,使单腿里合腿高过头(注意右脚成扣脚型),并在空中运用是不用费很大的力量去做。(2)多做腾空转体里合腿,充分放开去做,体会头上顶,上体直立。腿被动里合的感觉。特别注意右膝伸直(可以不拍脚)。(3)进行保护练习,体会整个动作的要领。6.2 起跳后身体向前窜,不腾空。这方面原因很多,起跳时制动不够,柔韧性差,使腿法动作慢,腿部力量不够等。初学者要搞清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的克服。起跳时制动不够,可做助跑、起跳、翻腰练习,注重起跳的高度,柔韧性差可采用正侧压腿,正侧踢腿及里合外摆腿的交替练习法。腿部力量差可做一些素质练习,负重提踵、冲刺跑、蛙跳、跳绳等。6.3转体角度不够,上下配合脱节主要因为动作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腿动先于腰动,制约腰动,教学训练是注意强调双臂向上抡摆配合,腰动带动腿动,让右腿在腰的带动下被动超常速里合。上下肢用力协调,提高身体旋转能力。6.4 完成动作后重心不稳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双脚落地,后单脚起,单脚落,利用好运动的惯性顺利衔接后面的动作(竖叉,马步等)。7 建议7.1起跳前的助跳动作要轻松自然,速度逐渐加快,全身要协调配合,这样对完成起跳的作用大。7.2起跳的速度快,爆发力大,因而向上的初速度就大,摆动腿不仅上摆,还要帮助起跳。7.3空中旋转击响要快,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易完成动作。7.4落地要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再过渡到全脚着地,这样就比较稳。7.5要练好旋风脚,首先要练好相应的一系列基本功,如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腾空转体跳跃等。参考文献[1]弓云武,习武练功500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周晓弟,曲、园、拧、收的艺术 体育研究,河北内部刊物1997.4[3]薛盛才, 怎样练好旋风脚 中华武术月刊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年第12期[4]田春美、单信海, 肢体各关节运动测试的标准化及对应的运动解剖关系 南京体院学报编辑部 1997年第2期
800米跑属于中长跑,需要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一般耐力素质;二是速度耐力。前者可以通过较长距离(三到五千米)的跑来提高。而后者则需要较短距离(200-600米)的重复跑、间歇跑来提高。间歇跑时,注意各个距离的跑之间休息的时间要掌握好,一般不要超过2分钟,每次训练的次数4-6次为宜。然后注意考试的时候的技巧:800米跑考试技巧:一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这点非常重要!也是大部分考生最容易忽视的。二是避免起跑后猛冲,全程保持匀速跑,最后一百米左右全力冲刺就可以了。三是注意呼吸的节奏,做到有节奏的深呼吸。重点说说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和比赛过程中注意事项吧。比赛的时候做好准备活动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往往大部分考生最忽略这一点。这样做准备活动:比赛前三十分钟开始,先慢跑(很慢很慢的速度)1000-1500米;然后做几节徒手操,压压腿,活动一下各关节;再做3-5个30-50米加速跑;这时候应该感觉整个身体已经出汗了,记住这会儿要注意保暖,先别脱衣服,然后临比赛前五分钟坐下休息;上跑道后,原地跳几下,做几次深呼吸。比赛过程中尽量全程保持匀速就可以了,切忌一开始猛冲。最后大约一百米全力冲刺,跑的过程中注意呼吸节奏,每跑两步或三步一呼气,每跑两步或三步一吸气,尽量做深呼吸。做到这些,你就有可能跑出你的最好的成绩。
137 浏览 1 回答
315 浏览 2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64 浏览 5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3 回答
237 浏览 2 回答
292 浏览 3 回答
297 浏览 2 回答
250 浏览 2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267 浏览 1 回答
141 浏览 2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