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文章《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片段,它曾经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情节也令许多学生印象深刻。然而在近几年,这篇课文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书本上。
从文章寓意来看,它教会了人们勇于面对现实的道理,其语言也简单凝练,实属古文中的佳作,非常适合用作课文。而之所以决定将这篇优秀文章删除,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历史学家和教材编写专家研究过后,表示历史上对于扁鹊的存在争议太大,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其实扁鹊此人的确是有些神异的色彩在其中,史书中记载的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名医,传说中他曾医治过很多王公贵族,最为人盛传的两件轶事为“扁鹊换心”和“起死回生”。前者是讲的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换心治病的故事,后者是说扁鹊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假死之症”,由此获得了“起死回生”神医的称号。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夸赞扁鹊“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扁鹊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名医,为何会有争议说扁鹊其人不一定存在呢?
最大的疑问就是关于扁鹊的年龄问题。在史籍记载中扁鹊先后医治过赵简子、蔡桓公、秦武王,这三个人的年龄跨度本来就相差极大,秦武王卒于前307年,蔡桓公为前357年,赵简子为前476年,按这种说法,扁鹊至少要活200岁,才能够跨越时空去给这些人看病。
而且有一种说法是扁鹊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07至310年,这代表扁鹊根本就没办法给传说中的一些病人治疗,比如早在公元前767年就灭亡的虢国的那位太子。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倾向于“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神医”的代称,在古代任何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都会被称为“扁鹊”。真正叫扁鹊的人应该是上古轩辕时代的一名名医,由于他医术高明,所以就成为了神医的代称,如此说来,“扁鹊”在古代更像是一个代称,而非人名。
另外《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硬伤,就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蔡桓公”这个人,只有比扁鹊早出生200多年的一个“蔡桓侯”。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蔡桓公”应该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但也只有这篇典籍如此称呼过他,未免有不够严谨之嫌。
除此之外扁鹊的一些医术记载太过神异,有夸大其词的可能性,比如“换心”以及“透视”,都像是在医术上加入了神话的色彩,弱化了它的科学性。
所以现在扁鹊的故事和传说已经记录混乱,没办法确定这些传说的主人到底是同一人还是不同的人,如果是不同的人,那他们的真实姓名又是什么?这都是不符合课本严谨教学理念的争议,故而只能选择删除这篇课文,也删除了扁鹊这个神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