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它们所表达的相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相通性、相融性,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相同事物之间又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必然的共同性。英、汉姓名的异同就是其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具体体现之一,而在其中所蕴涵的深远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回味与咀嚼的。本文就英汉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一、英汉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络
姓名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体现了一定的血缘关系。人的姓名不只是符号,还负载了一定的文化资讯。各民族之间的姓名结构及意义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姓名与其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命名方式,从而使姓名能够传达超出自身意义的特殊涵义。姓名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包括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种现象常出现在中国和一些西方英语国家中。
1.英汉姓名中文化观念的差异性
中国人和英美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观念,即“重姓轻名”和“重名轻姓”。这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特点,可以通过分析汉语姓名和英语姓名的命名编排来证实。
中国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代表姓氏的字往往被放在辈份名和名字前,如在全名“孔令辉”中,单姓“孔”字被写在最前面,然而,辈份名“令”和名“辉”被写在表示姓氏“孔”字的后面。同样,这种命名编排可以从另外一个含有双姓的全名中看出来。如:“司徒建华”,“司徒”两字代表双姓,并由“司”和“徒”两个字组成,这一双姓被放在表示辈份名的“建”字和表示名的“华”字之前。汉语的这种命名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络。
英文名字则名在前,姓在后。如Abraham Lincoln,Lincoln是姓,英语中称为family name、last name或者surname。Abraham则是名字,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英语称为first name、given name或者Christian name。还有些人的姓和名之间有个中间名字,如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姓名中间的Jafferson,英语称为middle name。在西方文化里,直呼其名则表示尊敬、平等和相互间没有隔阂。年轻人称呼老年人可以直呼其名,也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另外,英文名字常有暱称,常常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如称Anderson为Andy,David为Dave,Diana为Anne等。
2.英汉姓名中文化观念的共同性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有两种共同的姓名文化观念,就是“妇随夫姓”和“择字取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一些西方国家,妇女曾经长时期受到社会的歧视。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很少出入社交场合,很少与别人来往。中国妇女在结婚前有自己的姓名,而结婚后则常被他人用这种方式称呼:她们的姓或是她们丈夫的名字+尊称,如:某阿姨、某夫人、某嫂等。如鲁迅小说《祝福》中,被称作“祥林嫂”的那位妇女,她的真实姓名并不是祥林嫂,而是在她丈夫的名字“祥林”后面加了一个“嫂”字。同样,在西方一些英语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结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如“Marie White”和“John Brown”结婚后,女方的姓名就改为“Marie Brown”。当然,有些妇女并不依从于这一传统文化,一些从事写作的妇女常在婚后仍使用她们的笔名而不是用丈夫的姓。在当今社会,姓氏使用上体现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但随着妇女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另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选字命名时,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汉语人名和英语人名都分为男性和女性。男性名字型现的是威武阳刚之气和力量;相反,女性名字则蕴含着优雅秀丽之美。如汉语中的“志”、“巨集”、“强”、“国”、“民”、“海”、“盛”等字,常被用作男性名字;而“英”、“秀”、“丽”、“玉”、“珍”、“兰”、“娟”、“燕”、“淑”、“洁”、“梅”、“莉”、“春”等字,常被用作女性名字。在现实社会交际中,当这些寓意美好、涵义丰富、体现性别的字出现在姓名中时,人们很容易辨别出名字使用者的性别。西方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姓名文化,大多数英美人信仰基督教并深受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薰陶和影响,因此,很多英美人的姓名与基督教有关,其中一些源于神话传说。下面分别是英语中一些常见的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
1常用男性姓名:Alexander亚历山大人类的慰藉、Charles查尔斯大丈夫、Andrew安德鲁刚强、Anthony安东尼无比可贵、Edwards爱德华财富守护着、Frank弗兰克自由、William威廉意志、George乔治耕作者、Walter沃尔特强有力的统治者。
2常用女性姓名:Julia朱莉亚秀颜、Nancy南希高雅、Joan琼温柔、Jenny珍妮文静、Alice艾丽斯美丽、Catherine凯瑟琳纯洁、Jane简神之爱、Margeret玛格丽特珍珠、Allen艾伦阳光、Anne安妮高雅。
可见,人名的选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憧憬。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简而言之,姓名折射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姓名文化是语言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就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这种联络来说,译者在翻译中英姓名前,必须要对中英姓名文化进行了解。
二、英汉姓名的主要翻译方法
1.姓名的一般翻译原则
姓名的翻译要遵循两个原则:“名从主人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名从主人原则”是指在翻译姓名时,要以该姓名所在国语言的发音为准,而不管该姓名是直接从原文译出的,还是从其他文字转译的。换言之,就是译哪个国家的姓名就要以哪个国家的音为准。如Skolovski“斯克沃夫斯基”波兰语发音,而不译作“斯科路夫斯基”英语发音。“约定俗成原则”是指有些姓名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译法,就应该继续使用下去,即使有的不够妥帖,甚至错了,但因多年来已为人们所公认和熟悉,这样的译名也该继续沿用,无须另定译名。如英国著名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正确的汉译名应是“乔治·伯纳·萧”,但过去该作家的名字一直被译作“萧伯纳”,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汉名,我们也只有错误地沿袭下去了。
2.姓名的主要翻译方法
1中国姓名的英译
中国姓名的英译,一般采用音译法。中国姓名可分成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汉语姓名译成英文时,我国 *** 于1978年正式规定用汉语拼音法拼写。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汉语姓名的拼写如下: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复姓连写,双名连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单姓单名:陈毅Chen Yi;单姓双名: *** Deng Xiaoping;复姓单名:诸葛亮Zhuge Liang;复姓双名:司马相如Sima Xiangru。使用汉语拼音时应注意用隔音符号以防音节界限的误判。如吴承恩Wu Cheng’en,张祝安Zhang Zhu’an等。
2英语姓名的汉译
英语姓名的汉译,一般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翻译时“先名后姓”,姓与名中间使用间隔号,如英国剧作家、诗人William Shakespeare,译成威廉·莎士比亚,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译成乔治·沃克·布什,翻译方法大多采取音译法,有时也采用形译。
音译法:用音译法翻译姓名时,要以该人名所在国语言的发音为准,译成相应的汉字,这样才能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运用音译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音,防方音。要准音,就是要用准确音。即所译之音既符合人名所在国的发音标准,又要符合我国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样才能确保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同一人名时做到“殊途同归”,而不至于同一人名出现五花八门的译名。
二是可省音,不增音。音译名不宜过长,以便记忆。因此,原文中不明显的音可不译出。如Engels恩格斯,不译作恩格尔斯;Rowland罗兰,不译作罗兰德。
三是避生僻字,忌联想字。音译要采用译音表所规定的汉字,不要用那些生僻和容易引起联想的字。Rudolph鲁道夫不译为“蓼帱稃”;联合国前驻华代表Ku-lessa可译成“孔雷飒”,不能译成“裤里塞”。忌联想词,也包括不用贬义词。如Kennedy肯尼迪,不译“啃泥地”,Dulles杜勒斯,不译“杜勒死”。
四是选配性别字,避用 *** 姓。英语人名跟我们的名字一样,在用字上一般都表示出性别。因此,我们在音译英语人名时,要注意用相应的汉字进行性别显现。如Emily译成埃米莉女子名,Edward译成爱德华男子名。
形译法:近年来,一些媒体或译著常以形译法处理人名。由于各民族文化融合速度非常快,涌现了大量新的人名,没有“约定成俗”之名可遵循,用音译法又嫌难表其音。如计算机Pascal语言,Pascal这一人名在各计算机书本中,就没采用音译名“帕斯卡”,而直接形译。
姓名的翻译绝非易事。世界语种繁多,而英语姓名又广泛来自各种语言。所以,我们在翻译非英语所在国的人名时需多方查证,决不能敷衍了事,哄读者。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此外,有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译者可广泛查阅,以定译名,力求译名标准、统一。
三、结语
姓名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熟悉和掌握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文化,比翻译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找到一种对汉语和英语姓名的文化理解的求同。英汉文化的共性,如图腾崇拜、寻根意识、特指性、心理暗示等,使英汉不同姓名的系统中出现一些类同的现象。英汉文化内涵的差异,如中国的宗教观念、崇儒思想、等级制度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从中国人的姓名中反映出来。而英语民族的宗教信仰、个人取向、强调个性也在英语姓名中有所反映。因此,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并对中西方姓名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对英汉姓名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英汉名词的异同英语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派生词 数 语法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从构成、功能、用法上比较了英汉名词的异同。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名词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在其构成,功能和用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1.名词的构成
1.1英语名词的分类
名词根据其构成也可以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汉语的名词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根据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英语的简单词又叫单词素词,是由单一的自由词素构成,大多是些短小的词,如:hand, foot, joke, man, sky, earth等等。汉语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它又可根据音节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书)、双音节单纯词,即由两个音节的自由语素构成的名词(如:秋千、橄榄、蟋蟀、蝈蝈),和多音节单纯词(如:巧克力、尼古丁、乌鲁木齐)。
1.2名词的派生词
英语派生词是由词根主要是自由词根加派生词缀构成。词根是派生词的基础,同一词根加不同词缀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多数派生名词都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常用的名词词缀有-ation(如:exploration, simplification), -ment(如:arrangement, movement), -al(如:refusal, proposal), -ee(如:trainee, employee), -er(如:worker, teacher), -age(如:drainage, coverage),-ness(如:happiness, meanness), -ity(如:diversity, acceptability),- ism(如:nationalism, communism) -ist(如:loyalist, racialist)。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词缀的方式构成名词。汉语构词法中的附加式就是一个词根粘附一个词缀构成,根据词缀粘附的不同位置,分为前附型(加前缀)和后附型(加后缀)。不同于英语中派生名词的是,汉语中的名词既可以通过加前缀的方式构成,也可以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在数量上后附型的名词比前附型的名词要多得多。常用的几个名词前缀有“老,阿,初”等几个。如:老师,老虎,阿姨,阿婆,初五。常用的名词后缀有“子,头,家,者,员,性,巴”等。如:桌子,剪子,胖子,木头,盼头,甜头,作家,宣传家,读者,强者,会员,演员,歌手,妙手,粘性,感性,嘴巴。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都可以用加词缀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是,英语中没有名词前缀,主要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汉语中的名词可以通过加前缀和加后缀的方式构成,但加后缀的方式更常见。
英语的复合词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词素构成。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名词+名词 如:hatchback, boy-friend
2)动词+名词 如:kill-joy(这里名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 dreadnought
3)名词+动词 如:sunshine, nosebleed
4)动词+动词 如:make-believe
5)形容词+名词 如:fast-food hard-stuff software
6)介词+名词 如:afterheat in-crowd
7)动词+介词 如:cop-out put-down
8)由词组转化由来的名词 如:lady-in-waiting, son-in-law
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法跟汉语的复合式构词法很相似,都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相结合而成。汉语的名词也可以通过将名词与名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语言、眉目、笔墨、火车、女儿等,称之为联合型或偏正型。也可以通过名词和动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 地震、海啸、霜降、化石、理事、司机,称之为支配型或是陈述型。汉语复合名词还有一类补充型,这类复合名词中前一个词根表示意义为主,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治安、车辆、人口、花朵。
1.3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数的范畴,很多英语名词有数的曲折变化,这个特点是汉语名词没有的。英语名词的数分为单数和复数,单数指一个,复数指一个以上。英语的复数形式变化比较复杂,通常是在单数形式后加词尾“-s”构成。如:a book-two books 。在以s,x,xh 结尾的词加“-es”如:a class-three classes。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如:city-cities 以“o”结尾的多数加“-es”如:hero-heroes。以“f”或“-fe”结尾的多数变“f”为“v”再加“-es”如:wife-wive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规则变化。
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式变化,但是同样可以体现数的概念。首先,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冠以数量词来表示数量。如:十匹马。这一点和英语相似。另外,表人的名词可以加“们”来表示多数,如:家长们,同学们,工人们。不过这些名词词组不能用数词来修饰,不能说*三个家长们。但是对于其他不是表人的名词,或是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的情况下,其单复数大致可以从其所处句法结构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或语篇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等几个方面来表现(张黎,2005)如:就拿咱们左右的邻居来说,这么多人家里就只有程疯子一个闲人。这里虽然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但是其限定成分中包含着一些描写数量的成分,这些成分起到了数量结构的作用,暗示了其所修饰的名词的数量。再比如说,杨金丽撇撇嘴。这里主语名词和宾语之间是领属关系,前者是人名,所以这里的“嘴”只能是单数。所以,汉语中名词数的范畴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反映的。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汉语名词经常做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牛吃草(“牛”作主语,“草”作宾语)
柳树梢头(“柳树”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梢头”)
英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通过名词词组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一点与汉语基本相同,如:
A student helped us(主语)
They elected a student(宾语)
a united states warship(定语)
2)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有时都可以做状语
汉语中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词作状语的名词不多,能够被名词修饰的动词数量也很少,名词修饰动词的结构很多都是表示动作方式、手段和状态的,例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留学、现金支付、现场直播、批判继承”等。另外,汉语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可作状语,如“我们北京见”(“北京”表示地点的名词作状语),“他昨天走的”(“昨天”表示时间的名词作状语)。除此之外,汉语名词中表示方向或关系位置的方位词也可以做状语。
英语名词一般不能单独做状语,常常是和其他的修饰语一起构成名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如: He entered the room, his nose red with cold(his nose red with cold作状语), Wait a moment( a moment为状语),I shall stay another five months( another five months 作状语)。但是也有例外,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yesterday”作状语)
3)汉语名词可以作谓语,英语名词没有这种功能,英语中的谓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动词充当。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在汉语中称作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等的短句。例如:今天星期六(名词作谓语表时间),昨天国庆节(名词作谓语表节日),昨天晴天(名词作谓语表天气), 二妹子,绍兴人(名词作谓语表籍贯 )。潘老太太五十七岁了(名词作谓语表年龄),米饭一碗,饮料两瓶。(名词作谓语表数量)。她大眼睛,红脸蛋(名词作谓语表容貌)。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比较多。
名词性短语作了谓语,就有可能受副词修饰,例如“现在已经九月了/人家都工程师了/山上净石头”。用了副词就加进了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
汉语的名词谓语句一般都可以加“是”,很像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如:今天星期三/Today is Wednesday.“今天星期三”可以加上是构成一个动词谓语句,句子依然成立。而“Today is Wednesday”不能省略掉“is”,否则就不成其为句子了,因为在英语句子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极少。
参考文献:
(1)黄伯荣(1991)《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朝阔,王群胜(2000)《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振邦(1999),《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黎,《汉语名词数范畴的表现方式》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5)Huddleston, Rodney(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扩展阅读——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类型学中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比语言学家相关实验的结论,指出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和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不同的预测效度,为语言教学中关系从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
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是Keenan&Comrie提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语言类型学共性,它揭示了跨语言关系从句构成的蕴涵模式,由可及性最高到可及性最低排列的可及性顺序。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揭示了人类语言中关系从句构成的限制规律:关系从句可关系化的论元(即关系从句中被关系化的语法成分,如主语和直接宾语)遵从从左到右的优先顺序,一种语言如果能把以上等级中右边的某个论元(如补语论元)关系化,则能对其左边所有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关系化。
二、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
相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二语学习者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完整的语义、语用以及句法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母语语法体系中的某一部分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法体系建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可能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但是二语学习者(至少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不需要经历语言习得中的不同的成熟阶段。Bley-Vroman认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受特殊的内在的语言习得体系调控,后者则受母语知识和抽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
三、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语言学家们通过检测儿童对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来了解他们对这一语法现象的习得情况,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是,就关系从句中的可及性等级而言,母语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都不够一致。比如Harada et al.对六岁大的日本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主语关系从句,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宾语关系从句。而Hakuta在他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儿童年龄在五岁三个月到六岁两个月之间,在左分支结构的限定性从句中,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要优于主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验的结论不一致,Clancy et al.对这些实验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在理解带有关系从句的句子时,在不同的母语中,儿童会受“反插入原则”、“典型句式原则”、“平行功能原则”甚至“音调原则”等一个或多个原则的影响。比如在日语中,对日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就受“反插入原则”的影响,一个句子中相互关联的成分之间距离越大,儿童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语的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错误理解存在中心插入成分的关系从句了。
(二)实证研究结论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怎样影响儿童对关系从句的习得呢?Bowerman认为儿童在初期对一些语法范畴的认知就是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的,这种等级的形成是这样的:在儿童接触的语言输入中,不同语法成分的关系从句频率不同,基于这些观察,在儿童的认知里就建立起了可及性等级的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语法形式或语法结构在世界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它们就越容易被理解或使用。此外,可及性等级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关系,比如说,在一种语言中,如果间接宾语可以被关系化,那么这种语言中的直接宾语和主语也能够被关系化。Bowerman认为,在母语习得中,母语中不同的句法子系统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语义一致的模式,儿童在习得概念域X内的知识后也能对概念域Y中重要的语义区分作出预测,从这一点看来,语言类型学在母语习得中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但其可靠性还有待检验。
四、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二语习得
Comrie认为可以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并且能在探究二语习得过程验证这些共性是否成立,Hawkins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此外,Greenberg也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就是类型学共性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代表,因其理论的产生“促使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远大于母语习得研究。
(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Gass首先探究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他测试了学习者对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理解和产出性能力,发现学习者在正确理解关系从句的比例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上的论元排序(只有属格例外)相一致。在Keenan&Comrie的跨语言调查中,在可及性等级上,位置越靠右的论元成分所在的关系从句越需要使用复制代词(resumotive pro-nouns),也就是说,随着可及性等级的右移,理解关系从句的难度增大,使用复制代词的频率也就上升了。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是一系列的蕴含共性,因为在这个等级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位于最左端的主语论元除外)的论元成分被关系化都蕴含着在这一成分左侧的所有成分都能组成关系从句,也就是这些蕴含关系促使语言学家探究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因此Gass做出猜想:在二语教学中,可不可以只告诉学习者在可及性等级上最右边能被关系化的成分,然后学习者们自己会应用该成分左侧的论元组成关系从句,并且不会对其右边的论元关系化。Gass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记录了两组英语学习者(作为外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两组测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和语言输出测试――这是为了检测一下他们目前为止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了解。测试表明,两组受试掌握情况差距不大,并且都了解不多。在该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只接受了旁格关系从句的指导,而对照组则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方式,逐渐认识主语从句、直接宾语从句、间接宾语从句的语法结构,而属格关系从句却很少接触。两天之后,两组受试人员再次接受检测,测试他们对可及性等级上所有成员的关系从句的认识情况。在接受指导后两组测试情况非常明显:首先,实验组在指导前后两个测试中所得的分数相差很大,而对照组的两组成绩对比并不明显;其次,在语言产出方面,实验组的成员能够从属格沿着可及性等级逐渐往左移动,概括出其他合乎语法的关系从句,而对照组成员则只会产出被教授的关系从句。
Eckman et al.对上面实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对Gass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把36名英语学习者分成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组只讲授一个论元的关系化,以便能更为精确地测试出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不同位置的概括程度。测试结果显示,教授属格论元关系从句的一组得分最高,教授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一组次之,教授主语从句的一组随后,对照组成绩最差。这说明通过学习所做概括通常是沿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向上延伸,研究结果支持了Gass的假设:学习中的最大程度的概括源自习得那些标记性相对更强的结构”。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而言,论元关系化的位置越低,其标记性就越强,掌握后越有可能将其概括到高位论元的关系化中去。
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应用的总结和展望
在二语习得中,国内外语言学家大量运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进行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大部分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证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以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做出有效的预测与解释。此外,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对其他欧洲语言的二语习得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对瑞典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语言的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也都充分支持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的预测效度。由此可以看出,将类型学上的语言共性应用于语言习得能够为关系从句的跨语言研究以及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等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Aaas,F.E.Schls.Relatwe clauses,the AccessibfliIy Hierarchy and the Contrasfive Analysis Hypothe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3):47-63.
149 浏览 2 回答
174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1 回答
88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2 回答
348 浏览 2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5 回答
200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2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