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的激励的兴起是现代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日益组织的关键性和战略性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建立基于战略的激励制度对于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组织战略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激励制度设计中更多的体现组织战略,组织战略实现的可能性就会更高。本文从基于战略的激励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激励 战略 必要性 可行性 激励(motivation),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其本质是使员工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激励的对象主要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于激励的研究始于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提出了从本能和无意识角度探讨行为动机。现代心里学家随即提出动机激发循环的概念,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连接起来,构成了动机激发的完整过程。从此,大量的激励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被提出来。从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上,我们将其分成早期的激励理论和当代的激励理论,早期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格雷格的X理论和Y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主要是奥德佛的ERG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综合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麦克莱兰德的后天需要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 基于战略的激励是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思考企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模式,在薪酬设计、制度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激励措施方面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使之适应动态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与成长战略。 一、基于战略的激励的理论依据---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汇总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超过该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传统战略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本身和竞争定位。于是,长期的研究形成了“结构-战略-绩效”这样的范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已有的战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开始逐渐显现。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发表了其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理论》,首先提出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该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影响。随后,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公司的竞争能力》一文的发表,掀起了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高潮,并很快为欧美企业界所接受和运用,在他们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基础上,以能力位基础的竞争优势观逐步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这一理论把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询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又出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隐藏在能力背后的企业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尤其是默会知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上可知,所有竞争优势的获得都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正因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得企业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对其进行激励。因此,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理所当然成为基于战略的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战略的激励 人力资源战略和组织战略之间的相互契合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帮助企业实现增加利用市场的机会,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不同的企业战略总是与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的相对应的,因此,也需要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当前已有的相关著述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安排大都是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理论体系的。这样,虽然便于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操作职能,但难以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和战略管理逻辑。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以组织战略为出发点,形成一个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模式。 (1)激励模式的类别 在论述基于不同组织战略的激励模式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一般的激励模式做一简单描述。下面,我们在引用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人力资源战略分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一般性激励模式分为三种: 1、诱引式激励:这种激励主要是通过丰厚的报酬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拥有一支具有高技能的优秀的员工队伍。员工的高薪通常通过利润分享计划、与绩效挂钩的薪酬计划、奖励政策、员工福利等方式实现。组织在实行诱引式激励时,为了降低由于高薪带来的高成本,往往严格控制员工的数量,用于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也相对较低,管理上则采取以单纯利益交换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管理模式。 2、投资式激励:这种激励十分重视员工,认为对员工的投资时一项回报丰厚的投资。实行此激励的组织通过招聘和自我培养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并储备多种专业技能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因此,组织非常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视员工为终身雇员,注重员工的开发和培训,多方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使员工感到有较高的工作保障,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制定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3、参与式战略性激励:这种激励十分注重授权管理、自我管理和团队建设对组织员工的长期激励。在工作中,给予组织中员工较大的决策参与机会和权利,使员工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主权。管理人员非常重视与员工的沟通,讲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2)基于不同的组织战略的激励模式研究。 在对一般性激励进行了简单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将其与不同的组织战略结合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了以下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模型。 波特的企业战略及其相应的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模式认为:成本领先战略应采取诱引式激励与投资式激励结合:注重生产效率,编写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重视具有技术上的资格证明和技能,强调与有助于提高工作员工的技能培训,员工的薪酬以工作为基础,用绩效评估作为控制机制,以此达到;差异化战略应采取投资式激励与参与式激励相结合:强调弹性和创新,工作类别广,松散的工作规划,外部招聘,团队为基础的训练,强调以个人为基础的薪资,拥绩效评估作为发展的工具;专业化战略应采取诱引式激励、投资式激励参与式激励相结合专业化战略。 奎因的企业基本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类型及其相应的激励模式认为低成本低价格经营战略是一种官僚式企业文化,应采取诱引式激励,即丰厚的薪酬与严格员工数量相结合;独创性产品经营战略是一种发展式企业文化,应采取投资式激励,即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强调创新;高品质产品经营战略是一种家庭式企业文化,应采取参与式激励,即重视培训员工的归属感和合作参与精神。 综上可知,采取成本领先的企业多为集权式管理,企业文化多是官僚式的企业文化,强调等级制,生产技术较稳定,市场也较成熟,因此企业主要考虑的是与员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工作通常是严格控制和高度分工的。企业追求的是员工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有稳定的一致的工作表现,所以应采取诱引式激励,即通过给予员工丰厚的报酬达到激励的目的。 采用产品差别化的企业主要以创新性产品和独特性产品去战胜竞争对手,其生产技术一般较复杂,企业处在不断成长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员工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能力,其企业文化是发展式企业文化,组织环境相对宽松,相应的应采取投资式的激励策略,即通过培训和教育来对员工进行激励,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采取高品质产品战略的企业依赖于广大员工的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其产品的优秀品质。企业文化类型一般是家庭式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应通过参与式的激励策略,即通过授权和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或团队建设让员工自主决策的方式来激励员工。 但是,在企业和组织的实际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于组织在不同生命周期及所在行业的不同,考虑到组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可能不只是单一地采取上述激励模式中的一种,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三种激励模式的有效结合使用,所以我们的激励模式是而且应该是随着组织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激励模式,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与成长。 三、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的必要性 1、基于战略的激励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从组织的外部环境看,基于战略的激励是组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组织的环境资源的变化,使组织要想顺利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施基于战略的激励。组织成长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原材料、资金、能源、人力资源、专利使用权等。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组织的外部环境资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于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专利使用权等资本来说,组织对以人力资源形式存在的人力资本的依赖性已经超出了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基于物质资本的激励理论以不适用于现在的组织,客观上要求基于战略的激励理论的产生。 另一方面,竞争环境的变化影响组织战略的制定。竞争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当前社会发生了变化。首先,竞争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基于价格的竞争已被越来越多的关注产品价值的竞争所取代,可以说现在以及未来组织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利用的竞争;其次,竞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组织所面临的竞争范围也从国内竞争开始向国际竞争转移。全球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行为,而所有这些都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战。 因此,组织要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成长并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制定组织长远发展战略,获取相对于竞争者更为优越的稳定定位或发展潜能,即在市场上拥有其它组织难以复制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而这只能通过对组织独有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获得。 从组织的内部环境看,基于战略的激励是组织弥补或克服现有激励理论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必然要求。首先,由于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这必然导致二者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激励过于强调满足员工个人的目标,必然导致对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忽视,从而没有达到有效激励的效果,基于战略的激励是组织战略为依据的,这就克服了传统激励导致的组织战略目标和员工激励相悖的缺陷;其次,基于战略的激励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员工个人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的设计。传统的激励条件下,组织没有把组织战略有效的传递给对员工,导致员工对组织战略缺乏明确的认识,相应的,组织采取的激励措施就可能因为得不到员工的认同,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而只能导致员工的短期行为。 2、基于战略的激励是组织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励是组织的发展与员工需求的联结点,它强调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是组织的第一资源。激励的中心任务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充分激发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其潜能的发挥。组织战略是组织在分析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为使自己保持或取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战略。激励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战略,以组织战略为依据,只有组织的激励和组织总体战略相一致时,才能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组织激励重要组成部分的激励只有与组织战略相契合,并得到组织向相关利益者的认同,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从这一点上,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是必要的。 3、基于战略的激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采用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通过提高组织的学习力,不断开发适应能力与变革能力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成员摒弃旧的思维方式,相互之间坦率真诚,制定每个人都认同的计划与构想,然后共同工作以实现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与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将员工当作零件随时更换的机器。。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未来赢得竞争,建立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人彼得•圣吉认为,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内的五项修炼。其中,共同愿景是指一个组织所形成的共有目标、共有价值观和使命感。只有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心目中有了渴望实现的共同愿景时,才会有“创造型的学习”,组织的任务就是将个人愿景整合为组织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源于个人愿景的共享。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组织惟有懂得如何在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唤起全体成员的责任感,并激发他们专注于持续的共同学习组织中修炼,即对他们进行基于战略的激励,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才能被建立,组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未来。 4、基于战略的激励是组织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就像生命体一样,具有类似生命体的性质,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存在生命周期,即也要经历从出生、成长等阶段。作为人格化的组织,在其生命周期里,各阶段均具有较为明显的组织现状与外部环境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构成了组织发展的不同战略。因此,组织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是根据组织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组织战略来制定组织的激励措施。换句话说,在组织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与组织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激励措施。如,在组织的初创阶段,组织的规模一般比较小,能否拥有关键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组织能否最终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这一时期,组织应制定基于组织总体战略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激励策略。同理,当组织处于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时,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当然应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即基于战略的激励措施的制定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5、基于战略的激励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组织中的员工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势: (1)受教育程度高层次化。一方面,受教育的员工的数量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组织员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员工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各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质。他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适应市场需要的,融合了专业技术知识、经贸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等技能在内的综合性知识文化。此外,员工更易于接受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需求层次多元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组织的员工,因为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虽然仍关心自己的工作报酬,但高报酬已不再是激励员工工作的主要动力,即员工已不再满足于生理、安全需要上的获得,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社交、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换句话说,他们的工作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对组织的信念、价值判断和氛围需求等等。 (3)地位相对平等化。现代组织理论认为,随着人力资本代替物质资本成为组织实现增值的主要来源,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组织所有者、管理者及员工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受到广大学者的质疑,并由此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学说,即组织内员工的地位已由原先的不平等的对组织依赖和顺从,开始逐渐变为与组织管理者和所有者相对平等的地位上。这就意味着组织员工的发展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应该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基于此,可以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绝大多数员工,都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报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条件。而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能否实现,或者实现的程度有多大,不仅取决于员工自己的努力程度,更多地还取决于员工为之工作地组织。组织是否为员工地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是否能将员工个人地职业生涯地发展目标与组织地目标结合起来,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着很大影响的。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制定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于组织总体战略的激励政策,从而形成员工个人与组织发展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局面。 (二) 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的自身发展,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等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变革,基于战略的激励已具备可行性。 1、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飞速发展为基于战略的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首先,在组织的运营过程中,信息沟通是组织形成及保持德重要条件。共同目标及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联系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形成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联系使组织中的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使组织的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联系。即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信息联系为基础。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措施的实施当然也不例外。基于组织战略的激励理论认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激励应该成为组织战略的传递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措施的实施,把组织战略思想、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有效传递给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中的新聘人员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战略信息能否被有效传递并为组织成员所接受和理解,是激励能否获得有效效果的关键之所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工具,如计算机网络,传真,闭路电视,E-mail等为组织各部门之间,组织上下层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支持,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传递,从而使组织能更好的对员工进行激励。 其次,现代人力资本认为,组织成员的智力、技能、经验与品德是组织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组织成员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在不断老化,为了防止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工作技能的衰退,对组织成员进行旨在使其掌握与工作有关的最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已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让组织成员脱离工作岗位的培训是代价极高的做法,而如今技术的发展使得培训软件进入互联网络成为可能,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驿站,它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而日益发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也开始逐渐成为组织培训成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进行绩效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准确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存在将会使组织在管理能力上获得竞争优势。绩效评估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组织相关激励体系的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激励政策的制定。绩效评估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程序,其中技术是一个相对基础的因素,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为绩效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基础,从而使基于战略的激励的实施成为可能。 2、日益扁平化和团队化的组织结构是基于战略的激励的制定和实施的组织基础。 建立在传统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型的管理结构,存在人浮于事,组织信息传递缓慢、失真、工作效率低,管理难度大、组织僵化、等级过于森严、不重感情以及双指挥现象等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管理中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建立,许多以前手工进行的管理工作逐步被计算机所取代,与此同时,组织所面对的环境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开始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向更加柔性化和动态化的扁平型和团队型的组织结构发展并被逐步建立起来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减冗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它能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组织的团队化是指建立在组织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提倡组织成员以群体和协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这对于需要顺畅的组织沟通系统和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的基于战略的激励来说是很重要的,是其制定和有效实施的基础。 3、人本管理使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成为可能。 基于战略的激励理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组织战略和成员目标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措施和手段。传统的激励理论认为个人目标应该尽可能的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强调组织战略的主导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知识、信息资源的较量,人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这就使得:一方面,管理者必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组织成员的思维、需求和期望,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自主性、自我实现的愿望,创造激励员工全面发展的机制,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组织也要关注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内容就要求组织把组织成员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所以人本管理被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并运用于组织的实际经营活动中使基于战略的激励的实施成为可能。 4、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基于战略的激励实施的前提条件。 现代组织制度本质上是以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组织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现代组织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现代组织组织制度,即公司组织制度;现代管理制度,即公司管理制度。其中,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组织制度的核心,它对组织所有者具有激励约束功能。基于战略的激励在某种意义上,要求组织对成员进行长期激励,而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很多是基于产权的激励(如股票期权,经理层持股,职工持股等等),因此,现代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为激励战略的激励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总之,基于战略的激励是企业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是完全可行的,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企业的激励方式与方法,使企业的激励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与成长。
人力资源的毕业论文提纲
人力资源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能动性,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一、 新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1.1新经济的背景与提出
1.2新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二、新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课题
2.1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人力资源的主流
2.2未来的工作模式已经凸现
2.3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2.4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课题
2.5组织变革及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
三、树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观
3.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3.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3.3做出科学规划,培育学习型组织
3.4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适应新经济下的变化
四、新经济下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4.1“尊重个性、以人为本”是管理的重要依据
4.2 从“管理”向“引导”转变
4.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有效的管理
4.4 加强全面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4.5 充分信任,适当加压,必要授权
五、积极并勇敢地应对新经济下的人才竞争
5.1 吸引外来人才,开发本土人才
5.2 把人才的流失降到最低
5.2.1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化留人
5.2.2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待遇留人
5.2.3帮助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事业留人5.2.4实施有效的沟通——情感留人
结语
拓展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
一、人力资源规划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内容包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依据分析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二、招聘与配置
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并进行有效的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工作内容包括:需求分析、预算制定、招聘方案的制定;发布和管理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通知、面试的准备和组织协调;面试过程的实施,分析和评价面试结果;确定最终人选以及通知录用;面试资料存档备案,储备档案管理并及时更新;招聘渠道的开拓与维护,招聘会的联系及相关物料的准备;不断完善招聘制度、流程和体系。
三、薪酬福利
通过对现有薪酬的分析与建立薪酬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架构,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公司薪酬的有效性。工作内容包括:薪酬调查,制定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体系,合理的薪酬结构、薪酬分级、薪酬策略;适时调整公司薪酬方案,经营业绩考核方案和员工加薪奖励方案;薪酬福利预算;薪酬制度的控制和管理;日常的工资核算、工资福利发放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
四、绩效考核
借助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及其工作状况、工作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和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具体负责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组织、统计、分析、应用、归档等工作;负责核查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并对异常结果进行纠偏;定期对公司绩效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受理员工绩效考核投诉。
五、培训与发展
组织有效培训以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潜能,对于新进员工帮助其尽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员工帮助其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培训内容有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以及管理技能开发培训等。工作内容:了解公司内部培训需求,编制培训规划,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完善培训体系;组织培训材料,开发利用培训辅助设施;设计培训评估体系并跟进培训后效果反馈;指导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各项培训项目;控制培训支出;管理培训师,监督、评价其工作方法及工作效果;跟踪外部培训市场变化,联系各类培训机构,发掘并利用外部培训资源,办理好员工外部培训有关事宜。
六、员工关系
建立、维护和改善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促进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协调员工内部的关系。工作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价值观维护宣导,文康活动组织推动,如: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聚会,定期出版刊物;员工婚、丧等事情的处理,各种异常突发事件处理;员工申投诉受理,企业内部劳资冲突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提供法律和心理方面有关的咨询服务援助;员工奖惩与纪律执行;员工健康维护与管理;协助开展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开发、构建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与工伤社保管理)。
综上所述,发展人力资源,无论如何辩解,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首先把人当劳动力看,其次才会考虑劳动力们的其他需求
这就难怪人员流失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如果不是有所求(假设法可以立即揭穿应聘者的谎言),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别人惦记自己的人.
所以很遗憾,人力资源和他们所服务的组织没人喜欢,这在年轻人那里有很好的验证。相信我们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宗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尽管宗教已经被科学否定了,可是你看那信徒的大军何曾稍减。正所谓:智慧在民间。
350 浏览 4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2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2 回答
283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2 回答
133 浏览 2 回答
217 浏览 1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339 浏览 1 回答
204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