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晨阳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对此,熊孩子的爹妈们深表欣慰:
“还好,毕竟还有364天可以打。”
“很好,那就等五一放假再打吧。”
打孩子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能,有着悠久的 历史 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在今天早上,中国新闻网发起了一项小调查:你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吗?
短短8个小时就有超过6万人参与,其中只有7000多人表示没挨过打。“幸存”比例仅有12%。
但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家的娃究竟能打吗?打好吗?怎么打?
最新进展:打屁股都能影响大脑发育
一项今年4月发表在《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指出,仅仅是打屁股,就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而且这种影响竟然和更严重的虐待方式相似。
研究发现,当看到一张写满恐惧的脸时,不同孩子的大脑反应是有差别的。
相比于从没挨过打的孩子,那些被打过屁股的孩子,大脑上某些区域的反应更为“热烈”。
特别是位于前额叶皮层(PFC)的多个区域,差异尤其显著。
而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上最重要的位置之一,掌控着我们的情绪、道德、思维等,也会对来自外界的威胁做出响应。
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只被打过屁股的孩子,在面对恐惧面孔时的大脑反应,和受过更严重虐待的孩子没有显著差别。
关于打孩子影响大脑发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美国科学家在跟踪研究1500多名儿童后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相比,智商测试平均分最多可以偏低5分。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挨打对智商的影响就越大。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体罚或者仅仅是严厉管教,就能导致孩子的大脑体积缩小、大脑灰质减少。
其实,除了少数真·暴力的家长,大多数父母打孩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这些研究指出,就算打屁股、打手心这样的小case,也有可能造成大问题。
2017年的一篇论文甚至建议:直接把打屁股列为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因为这种行为的性质和影响都与身体虐待和 情感 虐待相似。”
看了这些研究,再看看孩子圆滚滚的小屁股,是不是顿时觉得打不下去了?
但另一些科学家却主张:打屁股可以有,只要掌握正确“开打”方式。
这里有一份“最佳打屁股攻略”
一个美国科研团队通过大规模回顾性研究,总结出一个“最佳打屁股攻略”,名字就叫“条件性打屁股”。
具体操作是:先用相对温和的方式管孩子,当这种方式对孩子无效,特别是孩子反抗甚至挑衅时。要先镇定一下,保证自己没有处在愤怒和失控的状态,然后冷静地张开手掌,在孩子的屁股上拍打2下。
“这种方式是告诉孩子: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趁父母还在温和管教你时,就该抓紧配合了。”研究人员如此解释。
在这项研究中,“条件性打屁股”被拿来和13种非体罚管教方式相比,例如:讲道理、口头制止、剥夺看电视节目等孩子喜欢的特权等。
结果发现,“条件性打屁股”的效果超过了13种管教方式中的10种。
顺便说一下,在效果上得分最高的管教方式就是大名鼎鼎的time-out(隔离反省法)。也就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让TA去一个安静的角落单独待一会儿,什么时候冷静下来,再心平气和地教育。
而得分最低的则是“收回对孩子的关爱”,也就是“因为你犯了错误,爸爸妈妈都不爱你了”。
研究人员认为,只有当体罚成为家庭的主要教育方式,或者体罚强度过大(比如打脸或者打头)时,才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这3种情况,绝对不要打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小孩?打小孩的“红线”在哪里?科学家们的观点似乎并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基于大样本的研究,通常都只关注到‘打’这种行为,很难下沉到个体的具体情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对《中国科学报》说。
她认为,打孩子有“红线”,但这个红线是“隐性”的,藏在人心里。
蔺秀云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父亲刚进门,看见小儿子在哭,不由分说地就责问女儿:你怎么又打弟弟了?接着便在女儿屁股上踢了一脚。
“打得重吗?不重。但这个孩子记了几十年。她不是记得疼,而是记得你偏心,你冤枉了我。”
蔺秀云列举了3种绝对不能打孩子的情况:
1. 不要打内心特别敏感的孩子。一些孩子会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对这种性格的孩子,体罚的伤害往往更加严重而且难以挽回。
2. 不要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问题打孩子。研究显示,抑郁的父母、经济压力大的父母、有过创伤经历的父母更倾向于体罚孩子。这种拿孩子当出气筒的情况,往往打得更狠、更频繁,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
3. 不要因为孩子无力改变的事情打孩子。例如一对父母在孩子幼年时疏于管教,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发现孩子的心智水平明显滞后于同龄人。当妈妈的和孩子约法三章:一道题讲三遍听不懂,就打手三下。这个孩子非常害怕,因为不管怎么打,他都学不会。
打孩子“能好怎”?答案就是一句话
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如此描述观察到的家庭体罚行为:
从口头警告到动手开打,平均只有30秒——这30秒里孩子的“不听话”,引发了父母强烈的情绪反应。
孩子会暂时屈服于父母的武力,但短短10分钟内,73%的孩子就恢复了之前的作死行为。
体罚的效果,立竿见影却又昙花一现。这更加剧了父母的纠结。
2015年时,国内学者曾对一家幼儿园的200余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64.8%的家长都认为“可以打孩子”。
但打完后,超过一半的人都后悔得不得了,另有三成家长只感到伤心和迷惘。真正表示打得特别爽特别解气的,只有不到2.4%。
对大多数寻常父母而言,打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边忍不住大动干戈,一边又担心打出个三长两短。
脸上有多狠,心里就有多怂。
蔺秀云对轻度体罚的态度是:可以理解,但并不鼓励。
“当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打一顿可以暂时管住他的行为。关键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在管教他,而不是虐待、报复或者宣泄情绪。”
但她同时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是非打不行,而且打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在不打孩子的前提下有效管教呢?蔺秀云提出3点法则:
1. 理解孩子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许多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幼小的孩子却真的做不到。更不用说有些父母会用自己也做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2.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就像刚刚提到的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打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父母应该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引导他逐渐进步。
3. 用其他效果更好的方法替代体罚。比如“time-out”,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冷静一会儿;或者取消他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的权力,比如暂时不可以吃冰淇淋或看动画片。
最后,蔺秀云提醒,如果你为打了孩子而感到后悔,应该真诚地给孩子道一个歉,告诉孩子:父母也会犯错误,我们需要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所以,别再问打孩子的“能好怎”了。
答案就是一句话:打孩子或许有时管用,但我们永远都有比打更好的办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