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ea83e755e0b87dd5ff97d4b3e00f4c3307db43f.jpg)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编者按] 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12月5日发出通知,对如何保持我省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势头,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其主导思想就是,要把转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作为全省各级政府和畜牧主管部门发展我省畜牧业的基本思路,并以此来制定畜牧工作的方针和措施。现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的意见》刊登于后供各地畜牧部门学习参考。我省畜牧业已经连续28年持续稳步增长,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前茅,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于全国首位,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分散养殖和粗放经营越来越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彻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畜禽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确保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畜禽产品,已成为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构建现代化畜牧经济强省的必然途径。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确保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以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以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发展为重点,以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来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强省。二、基本原则1、把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与畜牧业投入品监控结合起来,建设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2、把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畜禽养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3、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结合起来,着力构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体系,建立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经济结构。4、把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要求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养殖户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三、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实现畜牧业“四改五化”,即通过改良畜禽品种、改善养殖环境、改变饲养管理、改革经营流通,建立一套功能完善、运行良好的畜牧业健康养殖体系,努力达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畜禽产品安全化,构建现代化畜牧经济强省。具体任务:“十一五”期间,无疫区建设充分发挥作用,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明显改善,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实现达标排放,畜产品全部实现安全化;推行畜禽的适度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商品猪适度规模饲养出栏量占总出栏的比重达60%以上,建立一批畜禽标准化饲养基地;畜禽良种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畜禽生产基地;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规范畜禽定点屠宰,严格禁止私屠滥宰,严格对病死畜实行“四不一处理”,生猪的工厂化屠宰加工达60%以上;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实现19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农民人均畜产品现金收入每年增加50元以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技术培训,实现从业人员技能化一是努力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争在2010年前把养殖户普遍培训一次,改变农村的卫生习俗和养殖习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分工分业,走专业化饲养的路子,逐步实现从业人员专门化和技能化。二是加快对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到2010年,使30%以上的养殖户获得绿色证书,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配备具有大专学历水平的兽医和畜牧专业人员。乡镇兽医人员达到中专学历水平以上。三是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重点对定点屠宰加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动物疫病知识培训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推行屠宰加工人员上岗许可制度。(二)规范饲养技术,实现畜禽生产标准化一是加快畜牧业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严格按照优良畜禽品种标准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从环境与设施、品种与繁殖、畜禽饲养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60个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60个标准化商品禽生产基地(县)、20个标准化肉羊生产基地(县)、10个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县)、10个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县)。二是加大畜牧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培育优质、高效、抗逆性强,具有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畜禽新品种(系)与配套系。抓紧新饲料开发,研制安全饲料加工配制技术。推广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技术,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标准的制定。以适度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为载体,将成熟技术集成配套,组织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三是努力提高畜禽良种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引种、培育、推广相结合,做好良种的扩繁和推广工作。各地应积极研究和制定畜禽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畜禽育种科研单位的作用,扶持民营科研机构,继续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畜禽种业集团,加快畜禽良种生产的产业化,力争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畜禽生产基地。(三)加大监控力度,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一是强化对动物疫病监控。在充分发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作用的同时,重点抓好种畜禽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疫病监测和产品质量监控,建立产品安全的把关、溯源、设限和布控体系。强化适度规模场、生态养殖小区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建设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做好流通防疫监管。二是加强畜产品及其投入品的监管。重点落实源头治理,市场监督等措施,继续加大畜牧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对养殖、加工、流通实行全程监测。推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兽药质量监管和兽药残留监控。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除在养殖环节加大力度外,重点加强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质量监控。三是加强对畜禽养殖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生态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要建立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生产经营和防疫管理体系。推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要依托当地资源,积极构建 “果园养猪”、“山地养鸡”、“稻鸭共育”等畜禽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四)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体系建设配套化一是建立多种领域、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依托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等组建畜牧业成果转化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专家大院、专业协会、信息网络等,将良种推广、疫病防控、投入品管理等传统的服务项目与环境治理、投资管理、信息服务和市场拓展等现代服务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容、充实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建立规范的养殖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探索启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管理规范(GMP),良好兽医规范(GVP)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等行之有效的受理体系认证。为我省的畜产品特别是猪肉制品的外销和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五)创新组织形式,实现经营流通产业化一是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和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体。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融资,增加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保鲜肉和方便肉制品。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三是促进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扶持现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做强做大。四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的联结纽带,把农户、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小区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联结起来,处理好企业和农户之间、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生态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场以及散养农户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增强其规避疫病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政策投入制度化一是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凡是生态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用地,一律作为农业用地。不得占有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各地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以及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所需的土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和滩涂发展畜禽的适度规模养殖。二是调整省级财政畜牧专项资金结构。规范引种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对畜禽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农户的引种补贴,加快良种推广进度。三是支持养殖户、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建设。畜禽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也是沼气能源的最好原料,在当前耕地肥力下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尤其必要。财政资金和农村能源建设经费应重点支持养殖场户的沼气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四是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以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立畜禽生态养殖小区。五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坚持和推广小额信贷,农村信用联社要支持规模饲养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龙头企业可根据国家规定成立担保公司为所带动的农户提供担保贷款,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企业。六是在全省推广生猪养殖保险。建立畜禽养殖保险体系,对于防范和降低养殖业风险特别是推进病死家禽“四不一处理”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应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逐步推广。推行初期,可由各市、县政府制定鼓励、支持养殖户参加生猪养殖保险的办法,促进养殖保险顺利开展。
近年来,羊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养羊的经济利润空间扩大,养羊产业迅速发展,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羊的饲养管理方法论文,一起来看看。
羊的饲养管理与育肥方式
[摘 要] 近年来,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的羊养殖。羊的养殖模式逐渐转化成为高经济效益,养殖的技术逐渐转变为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羊的养殖管理措施和具体的育肥措施。
[关键词] 羊 饲养 育肥
[中图分类号] S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61-01
当前,生猪养殖业与家禽养殖业发展遇到瓶颈时,而发展羊养殖业逐渐成为部分地区发展养殖业的重点。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牧区放牧和农区散养为主的羊养殖模式,导致养羊业良种化程度低,饲养分散,饲养管理方式滞后,进而致使养殖成本的逐步提高、羊肉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等情况。因此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掌握羊的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尤为重要。
一、羊的生产特点
我国的羊养殖业为了充分利用草场和秸秆,主要采取牧区放牧和农区散养的方式。在生产中一般根据羊的自然发情期,实行季节性交配和分娩方式。分娩时间为冬羔一般在11-12月之间,春羔一般在次年3-4月分娩。母羊分娩哺乳一般在40-50天内结束,所以配种也应哺乳结束后,再次发情后一个发情期内集中完成。
二、羊的放牧方式
1.固定放牧。羊群一年四季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由放牧采食,这是一种原始的放牧方式。此方式不利于草场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载畜量低,单位草场面积提供的畜产品数量少,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不高。牲畜的数量与草地生产力之间自求平衡,牲畜多了就必然死亡。这是现代化养羊业应该掘弃的一种放牧方式。
2.围栏放牧。根据地形把放牧场围起来,在一个围栏内,根据牧草所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结合羊的营养需要量,安排一定数量的羊只放牧。此方式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对固定草场使用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全圈养方式。全圈养方式是近年来规模羊养殖业的发展出现的养殖方式。该方式对圈舍、基础设施、资金等要求较高,充分利用轻工业下脚料或副产品,青贮秸秆等粗饲料,配以营养水平较高的精料补充料,生产水平较高。通过高水平的饲养管理,充分发掘羊的生产潜力,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羊的育肥方式
1.放牧育肥。适用于有较好放牧条件的地区,不仅充分利用当地牧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加快羊群的周转,减少冬春季草场压力。放牧育肥要抓紧夏、秋两季牧草茂盛,营养价值高的最佳时机,充分延长每天的有效放牧时间。在北方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利用草场,早出晚归,中午不休息;在南方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牧和夜牧,气候炎热时,注意将羊群赶回羊舍或赶至阴凉处休息。在农区,秋季还可充分利用收割后的耕地进行放牧。放牧育肥期一般在8-10月份,此时,牧草开始结籽,营养充足,易消化,可有效改善膘情,达到出栏屠宰标准。
2.舍饲育肥。为了调节市场羊肉需求和充分利用各种工农业副产品进行肉羊育肥,现代专业化、集约化的肉羊养殖业采用标准化的舍饲育肥方式。该方式充分合理的利用农作用秸杆和农副产品,育肥过程中要定时、定量、定质、定温,注意饲草和饲料的均匀合理搭配,确保饲料的适口性,满足强化肥育期间的营养需要,并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育肥期通常为60-90天,在较好的饲料条件下可增重10-15kg,短期内有效的改善酮体重,提高羊肉品质。
3.混合育肥。既缩短了生产日期,增加出栏数和出肉率,又可以充分利用饲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混合育肥有两种情况:1、秋末冬初,牧草枯萎后,对放牧育肥的同时,采用精料补饲,延长肥育时间,进行强度育肥,使其达到屠宰标准,提高酮体重和羊肉品质。2、草场质量较差,仅靠放牧不能满足快速肥育的营养要求,因此,放牧的同时给肥育羊补饲一定的混合精料和优质干草,使日粮营养满足肥育羊饲养标准。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羊饲养管理方式和育肥方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比较各饲养管理方式和育肥方式的优劣,以其为实际生产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信涛. 规模化养羊的饲养管理(四):羔羊育肥技术[J]. 养殖技术顾问,2005,04:6-7.
[2]陈伯华. 羊的育肥方式与实践[J].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06:54-55.
[3]麻积海,彭乃木. 肉牛育肥阶段饲养管理要点[J]. 科学种养,2013,03:37-38.
舍饲羊饲养管理及常见疫病的防治
[摘 要] 舍饲羊是养殖羊的一种新的方式,管理方法由传统的放牧养殖改为现在的舍饲管理,因为饲养方法不同以往,所以面对这种新的饲养方式,一些以传统放牧为管理方法的养羊人会对此存在一些疑惑和误区。本文主要介绍了舍饲羊饲养的一些管理方法,和舍饲羊在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疫病,并就此提出了解决舍饲羊养殖中疫病的预防与防治的办法,希望能对有需要的人起到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 舍饲羊 饲养管理 疫病防治
1 引言
近年来,羊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养羊的经济利润空间扩大,养羊产业迅速发展,但出于环境效益的考虑,,一些地区对放牧养殖进行改革,朔州市也将放牧羊改为舍饲羊。伴随着羊饲养方式的改变,管理方法也与时俱进,有一些变调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改进。疫病的预防诊断也有所改变,疫病判断更应该准确,疾病预防更应该及时,在饲养过程中观察变化,避免羊伤亡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舍饲羊管理
2.1 舍饲养殖的羊舍管理
舍饲羊与放牧羊不同,羊舍选址要合理,在通风条件好,干燥,防潮,噪音小,交通便利,水质良好的地区搭建,注意季节变换。
舍饲羊的羊舍环境要安排人员进行维持,饲养人员对羊舍要定期进行打扫,夏天注意防虫、通风、避光,冬天注意取暖、防潮。饲槽每天都要清理,避免因食物导致羊生病羊舍高度,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5-10摄氏度。
其次,避免同舍饲养,放牧式养殖时不分羊只大小,公母,强弱,舍饲养殖要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要根据羊舍大小选择养殖数量,防止近亲交配,绿色牧草要适当添加到饲料中,单一的精料饲养不能满足需要,羊舍是羊只每天固定的活动场所,要消毒,保持卫生。
2.2 舍饲羊的饲养技术管理
逐步完善的舍饲羊饲养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行饲养。不同的羊子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同一个羊子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饲养量,饲料搭配有差别。
羔羊:发育不完全,在出生不久以羊奶为主,十天左右可以尝试人工喂食,以鲜嫩的青草或煮熟的豆类饲养。公羊品质直接决定了羊群质量,在饲养时要特别重视,精料青草搭配,营养比达标,每天也要人工放牧一段时间。母羊配种前,要再饲料中掺杂精料;妊娠期使用的饲料不能发生霉变,喂养时补充营养,母羊哺乳期饮水充足,饲养量加大
3 舍饲羊疫病防治
疫病的防治主要是从外界因素,本身因素入手,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深对常见疫病的认识,当出现问题是应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判断问题,防治、根治疫病。
3.1 注意羊舍的卫生和消毒
3.1.1羊舍建设
选择通风条件好,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但是交通便捷的地区,噪音小,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地区,水质应该严格监控,饲槽要统一设置在羊舍外围,方便饲养人员的喂养与清理。要保持羊舍的卫生干燥,通风,进行温度调整。
3.1.2喷洒蚊虫剂,消毒剂
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蚊虫较多,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羊只,飞蛾,鼠蝇是疫病的传播媒介,会引起伤口感染,及时喷洒灭虫剂,清理羊舍;另一方面,细菌也更容易滋生,喷洒消毒剂,预防疫病传播,当疫病产生时,要大范围的喷洒,不局限于某一地点。
3.1.3消灭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感染羊只
一是粪便清理,防止长期堆积发酵;二是防止因天气原因导致饲料、饲草变质,在饲喂之前应检查饲料卫生,防止引起羊只不适;三是饲喂用具定期消毒杀菌,饲槽里不应有过多食物长期残留,水槽与食槽最好分开;四是在有流行性疫病传播时,加强羊舍卫生管理,注意隔离与预防,进出人员都要消毒检查。
3.2 加强舍饲羊的日运动量
舍饲羊应每天接受舍饲人员一定时间的散养,不只是呆在羊舍里,羊舍外围留有足够区域,在羊饲养结束后或每天定时对舍饲养进行放牧,对羔羊,母羊,公羊的运动量都要有所安排,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时间过长也不利于羊的健康。舍饲羊养殖在舍饲的基础上与放牧相结合,对放牧型饲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有益的转变。
3.3 定期对舍饲养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力
按时对舍饲养进行接种疫苗,提高羊只的疾病预防能力。当前,给羊接种的免疫疫苗主要有山羊痘活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羊链球菌苗、布鲁氏菌活疫苗等。
3.4 学习常见疫病的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以下是几种羊的常见疾病的简介及防治措施:
3.4.1羊肠毒血症
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病,特点是:发病迅速、快速死亡。病羊会有口鼻有液体流出,似僵尸一般。
预防措施:在饲养过程中,少喂养精料,多水的饲料,保持羊舍干燥,注重预防,可减少发生。
防治:羊速清和头孢、干扰素并用,每天定时定量,连续几天使用。羊发病时迁离羊舍至干燥区,定期接种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疫苗
3.4.2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也是一种常见疾病,属于急性毒血症,一旦发生,波及方位光,传播快,会造成羊只大量死亡,对养羊业危害较大。主要症状是严重腹泻和小肠溃疡,
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疫病,但发病原因难辨,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预防与防治都要为主。疫苗注射、隔离、药物治疗等手段,也要根据当地情况而变。常使用土霉素,福尔马林,硫酸镁等药物综合治疗。
3.4.3羊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多发于舍饲羊,牛,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叫前胃积食,分为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阻塞,前者较多见,这种疾病多是因为饲养方式不对,饲料过量,搭配不善,运动量不足和补水不及时等原因造成,
防治:洗胃,服用药物促进排泄,严重时实施切瘤胃手术。
4 结语
当前,人们也更加注重环境的重要性,因此舍饲养殖更加普遍,以上主要是对羊的舍饲管理方法和常见疫病防治的介绍,让养羊人了解舍饲与放牧的差别,加深对舍饲管理方法和疫病防治的认识,希望能够消除养羊专业户在舍饲养殖过程中的盲区,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让舍饲羊养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青松,丁玉臣,刘树军,丁宁,张喜军. 舍饲羊各阶段的饲养及卫生保健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2011,02:79-80.
[2]徐建国.规模化舍饲养羊的常见疫病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08:261-262.
[3]汪孟丽,蔡红梅,胡庆才,田子玉,王志军,程秀梅,张淑珍. 绵羊舍饲管理及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68+275.
EM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EM作为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在畜牧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EM由多种正常 菌群微生物制成,在加强肠道防御、防治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畜禽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本文就EM种类及其特点、作用机理、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EM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EM即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是一种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生 物制剂,是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发酵工艺将筛选出 来的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多种有 益微生物混合培养而成的具有多功能的复合微生物 菌群。通过调整动物肠道内微生物群之间的优劣势关 系,恢复并维持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代谢产生多种酶、 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 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以及防病、治病的目的。 1 EM的种类及特点 1.1光合细菌光合细菌是含有光合色素,利用 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微生物。在嫌气性条件 下,能够利用动植物体内的分泌物、有机物和有害 气体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生物 活性物质。除此之外,菌体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维生素、辅酶Q、抗病毒物质和生长促进因子。 1.2乳酸菌乳酸菌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 一,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在厌氧条件下,乳 酸菌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促进消化 吸收。可以阻止和抑制多种革兰式阴性菌的侵入和 定植,维持正常生态平衡,增强机体抗病力。乳酸 菌还能合成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产生消化酶类, 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促进新陈代谢。 1.3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动物肠道 内含量较少。酵母菌发酵有机物,大幅度提高其蛋 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活性。酵母菌菌体本 身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酶类,可以加强消化 吸收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机体抗 病力。 1.4芽孢杆菌芽孢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需氧 菌,在动物体内少量存在。芽孢杆菌可以降解纤维素、 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还能产生上百种抗生素。 因此,芽孢杆菌具有促进消化和抑菌的作用。 2 EM的作用机理 2.1加强肠道防御功能EM中的有益微生物可 以增强动物肠道的防御功能,抑制病原微生物附集 到胃肠道壁上及黏附到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起到屏 蔽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病原微生 物夺营养物质和生长位点,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保护动物体免受感染。 2.2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EM在发酵或代 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促进食物消化 和营养吸收,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同时EM还可以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诱导T、B淋巴细胞 和巨噬细胞等产生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 力。另外,有益微生物菌体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蛋白 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和“促生长因子”等营 养物质,可被机体直接摄取利用,增强动物体质, 提高抗病力。 2.3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乳酸菌能够分 解木质素和纤维素,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同时 其产生的乳酸可以降低肠道的pH值,促进铁、钙 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酵母菌就可以产生多种 消化酶,而且酵母菌本身就含有丰富的酶类。通过 各种消化酶的酵解作用,将不易吸收的淀粉、粗蛋 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为易消化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促进其代谢吸收。芽孢杆菌具 有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可降解饲 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转化率。 2.4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饲料中添加EM在大量 有效微生物及活性物质的作用下,促进了肉质的改 善,肉的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降低了畜禽产品中 脂肪、胆固醇含量,提高了肉的品质。由于EM是 天然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在畜禽产品中不存在药物 残留,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提高了畜 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EM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3.1在养猪业中的应用谢为天等(2003) [1] 在饲 料中添加EM培养物,对断乳仔猪进行饲养和疾病 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EM或EM培养物的试验 一组和试验二组及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增重分别 高出2.26kg、2.34kg和1.27kg,差异显著;料重比 分别比对照组降低0.19、0.18、0.11,试验组的发 病率为6.7%,对照组的发病率为40%。陈建国等 (2000) [2] 用10%EM发酵饲料饲喂生长猪,日增重 平均增加37g,提高6.46%,耗料降低5.48%,腹 泻发生率减少。于桂阳等(2004) [3] 通过用“EM”有效 生物菌料喂生长育肥猪试验,能促进猪的生长发 育,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缩短存栏期,提 高出栏率;增强猪的体质和抗病能力,还能净化饲 养环境,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3.2在家禽业中的应用陈宝江等(2002) [4] 添加 3%EM制剂能提高饲料报酬20.92%(P<0.01)和产 蛋率11.03%(P<0.01);控制了有害气体的产生,增 强鸡对疾病的抵抗力,淘汰率降低25%,综合经济 效益提高22.16%。孔路军等(2002) [5] 发现EM和酸 化剂配合添加,可促进肉仔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 育,延缓萎缩,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和抗应激能力, 日均增重提高,料重比降低;屠宰率、胸肌率和腿 肌率增加而腹脂率减少;肌肉蛋白质含量有提高、 肌内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降低的趋势。邢英新等 (2000) [6] 在EM制剂饲喂肉鸭的试验中报道与对照 组的死亡率4.8%相比,死亡率分别为3.27%、 0.75%,出栏率分别提高1.53%、4.05%。 3.3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张扬等(2005) [7] 用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饲喂荷斯坦奶牛,结果表 明,试验组试验后比对照组平均日产奶量提高 1.97kg,试验组试验后比试验前平均日产奶量提高 了1.93kg,转换成经济效益每天可增收3.05元。 李泽英等(2001) [8] 在奶牛饲料中添加3%的EM发酵 饲料,日产奶量增加1.6 kg,乳脂率增加0.6%,发 病率明显下降。袁涛等(2002) [9] 用肉羊饲料中分别 添加15%、20%EM,增重率分别增加18.67%和 20.24%。 通过上述饲喂试验可以看出,在饲料中添加 EM具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饲料报酬,促进生长,提 高机体抗病力和改善畜禽产品品质的作用。 4 EM的发展前景 20世纪40年代,Mollgaard首次发现用乳酸 杆菌饲喂仔猪可以有效仔猪增加体重,改善仔猪健 康状况。20世纪70年代EM概念的被首次提出。 到目前为止,EM作为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生物制 剂在防治疾病、提高饲料报酬、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EM的组成成分、 作用机理、使用原则等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 讨。 尽管EM的组分都是有益微生物菌群,但是不 同EM产品的组分不同,发挥的生理功能也各有差 异。应深入研究,优化EM的组分,以便发挥其最 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为止,EM的作用机理也没有 形成统一的共识,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只 有充分掌握EM的作用机理,才能更好的发挥EM 的作用。EM的使用原则就是适时、适量、适法添 加。就是在畜禽适合的生长阶段使用适合的添加方 式适量添加EM制剂,这样才利于EM发挥最大的 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EM具有显著提高动物机体抗病力,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报酬,改善畜禽产品等生物学 作用,在畜牧生产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 在EM的研究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 优化EM的组分,透彻掌握其作用机理,按照“三 适”的使用原则合理使用,必将促进EM的推广和 应用,促进其在畜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为天,陈世金.EM培养物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J].湛 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1):74-78. [2]陈建国,廖成荣.EM对生长育肥猪的饲喂效果试验[J].云 南畜牧兽医,2000,(1):32-34. [3]于桂阳,郑春芳.EM菌料饲喂生长育肥猪的试验效果[J]. 家畜生态学报,2004,25(4):93-94. [4]陈宝江,谷子林,董兵等.EM制剂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影响 的研究[J].河北畜牧兽医,2002,18(1):16-17. [5]孔路军,赖长华,王孝友.EM和酸化剂配合添加对肉仔鸡消 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J].山东家 禽,2003,(6). [6]邢英新,谭雪丽,谷风柱等.EM制剂饲喂肉鸭的试验效果[J]. 山东畜牧兽医,2000,(6):61. [7]张扬,余雄,蔺宏凯等.瘤胃微生态制剂对泌乳奶牛产奶量 的影响[J].草食家畜,2005,2(6):52-54. [8]李泽英,剂海东,麻建铁等.EM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奶牛试 验[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l,9(4):31. [9]袁涛,郝正里.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J].饲料工 业,2003,24(4):16-20.
155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5 回答
268 浏览 9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45 浏览 3 回答
329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2 回答
226 浏览 2 回答
94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2 回答
332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4 回答
148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