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悲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悲剧,一种是无缘故、无因由的悲剧。前一种悲剧的形成,往往出于某特定势力的推动,在这样的悲剧故事里,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一个或一群“反派”;后一种悲剧却纯粹由命运的捉弄所造成。
后者反而更为深刻,因为回头追溯时,你会发现你无法谴责任何人,能体会到的唯有宿命巨力之碾压、个人生命之脆弱。《边城》就属于这后一种。
题主的疑问,也曾是高中时期我的疑问,《边城》中无一坏人,为何他们都不幸福?翠翠那样美好的姑娘,为何得不到理想的爱情?思索许久后我渐渐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人的品性是否善良,与他的遭际是否幸运,原本就没有任何联系。悲剧常常是以不可抗力的形式降临在人生命中的,不一定非要有个理由,就是阴差阳错。就是阴差阳错。
如果非要追究出个理由,或许只能说,在《边城》所描写的纯“自然”的社会中,人的悲欢离合也只能沿着纯“自然”的轨迹发展,刻意的努力会破坏作者所试图营造的“自然”境界。
当然,他们不是完全不努力:翠翠的爷爷始终为翠翠的婚事着想,天保与傩送也曾对心上人展开追求,但他们的努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天保溺亡,老人病逝,傩送远走,接连不断的事件使那有限的努力终归空无,只余遗憾。
至于翠翠,在经历爷爷逝世的巨变之前,完全处于混沌未开的消极状态。虽然朦朦胧胧意识到内心爱情的萌芽,她却从头到尾都没真正参与过关于自己婚姻的规划,甚至不知道爷爷与兄弟二人为此所做的一切。
最后她被迫独立,自我意识也得到觉醒,可落到她手上的,是难以挽回的破碎局面,除了被动等待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翠翠也再没有别的出路。
在中国未经外界干扰的乡土社会中,存在千千万万这样的悲剧。与其说这些悲剧是惨痛震撼的,不如说它们是平静惆怅的。它们中间没有太多曲折动荡,亦毫无离奇色彩。它们本是俗世生活与凡人命运的折射。
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