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只见观音菩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经路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观音菩萨的性格分析观音菩萨是地位较高的佛界人物,在取经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善于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性格比较多面。(一)爱面子,自视甚高“面子”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社会又是一个讲究“人情、面子”的社会,观音菩萨也不例外。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与观音菩萨没有交集,却得罪了观音。观音菩萨是受邀来参加王母娘娘蟠桃盛宴的客人,本是一件荣光的事情,但是来了之后,看到的却是一片狼藉,自己也被晾在了一边,没人搭理,觉得很没面子,得知事情原委后,就暗自与孙悟空结下了梁子。菩萨不是天庭体制内的人,却势必捉拿孙悟空,原因有二:一是观音派弟子打探军情,帮忙捉孙悟空,结果却败走回营,让菩萨很没面子,就推荐了“显圣真君”二郎神,后来还准备自己动手,但是天庭的老君出手了。二是菩萨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应该在天庭表现一番,以便留下好印象。孙悟空四处求方救治镇元大仙的人参树时,也体现了这一点。孙悟空为了解决与镇元大仙的矛盾,四处求人帮忙,从蓬莱到方丈仙山又到瀛洲,最后才到落伽山找菩萨,菩萨埋怨孙悟空不早点找她。因为观音一直自视甚高,在她认为孙悟空有难,却越过自己去找别人是看不起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藐视,况且孙悟空他们还是自己手下的人,面子上也过不去。孙悟空在红孩儿一难时,最后才找菩萨,又遭到菩萨的埋怨。(二)亦狠亦善观音是一个心思很重,会下狠手的人。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天兵围困,菩萨想趁孙悟空不注意之时,用净瓶打死孙悟空,即便不能打死,也求孙悟空能跌倒,伺机捉拿孙悟空,可见其心思之重。观音也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在真假猴王之争时,孙悟空想让菩萨帮自己证明身份,见了菩萨就不顾形象地大哭起来,这估计是孙悟空最后的绝招。这样的孙悟空菩萨很少见,哭得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菩萨也赶快安慰。可见,孙悟空在菩萨心里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三)强烈的虚荣心唐僧师徒被困通天河时,求助菩萨收服灵感大王,观音怕灵感大王把唐僧给吃了,心里很着急,没有梳妆打扮就出门了,收完鱼精就想走,但是孙悟空说让众人拜一拜菩萨,菩萨心里很高兴,就接受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向端庄示人的菩萨宁愿冒着形象近毁的损失接受众人的膜拜。赢过孙悟空,却打不过观音,就弃械投降,说自己有眼无珠,愿意跟着菩萨,菩萨听后很喜欢,紧张的敌我关系得以改变。(四)偶有幽默孙悟空请菩萨帮忙降服红孩儿时,虽然埋怨悟空没有及时找自己,但在路上还是有说有笑,如,菩萨坐定道:“悟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可见孙悟空和菩萨的关系还算亲密,两人可以开玩笑。
只有写作的志素材给你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人说只有写作的志素材给你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
观音笑道:“我正是观音:“你是观音吗,你在檐下?”
那人答道!”说完便走了,丝毫不差,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而檐下无雨:“你在雨中:成功者自救,而是伞度我,带我一段如何,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我也在雨中:“我也遇到了难事?”
观音说,求人不如求己,不必找我?”观音说:“观音菩萨。你要想度:“那你为何还拜自己,普度一下众生吧。
这人问。”这人立刻跳出檐下,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我在雨里,请自找伞去,因为无伞。
第二天。”
这人又问,你不需要我度。”
秘诀。走进庙里:“现在我也在雨中了,但我知道,该度我了吧。所以不是我度自己,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站在雨中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称“正观音”。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健美的面庞和体态,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除了“圣观音”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是符合的。
西游记略写 东胜神州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旧精月华,产下一石猴。
石猴四海求师,在西牛贺州得到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后自号“美猴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铁,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二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建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猴王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咤二将。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幡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幡桃,又揽了王母娘娘的幡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双方争持不下,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战。
孙悟空与二郎神赂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使暗器击中悟空。
猴王被擒。玉帝使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
太上老君又把悟空置丹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孙悟空依然无伤,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饥时、给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熔化的钢汁喝。
如来因南赡部州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派观音菩萨去东上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
菩萨在流沙河、云栈洞、五行山分别度化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三人,将来做东土取经人的徙弟,又度白龙给取经做脚力。 唐太宗开科取士,海州陈广蕊得中状元,被丞相之女殷温娇抛球打中,做了佳婿,但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贼艄刘洪、张彪谋害。
殷温娇产下一子,抛流江中,被金山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江流,十八岁受戒。法名玄奘。
后玄奘母子相见。报了前仇。
径河老龙因赌卦少降雨水,触犯天条当斩,求唐太宗救命。太宗臣魏征梦斩径河龙,太宗魂被迫入阴司对证。
还生后修建“水陆大会”。请陈玄奘主行法事,开演诸品妙经。
观世音显像,指化陈玄类去西天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御弟,赐号三藏。
唐三藏西行,出离边界即落入魔洞,得太白金星解救。在五行山揭去如来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因孙悟空打死劫经的强盗,唐僧数落人,孙悟空一怒离去,观世音化作老母,传给唐僧一顶嵌金花帽,一道紧箍咒,哄悟空戴上金花帽,金箍嵌入肉中。唐僧念动咒语,悟空就头疼难忍,以此为唐僧钳束悟空的手段。
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在观音院,因悟空卖弄锦斓袈裟,引起金池长老贪心,要火烧唐僧师徒,反被悟空弄法烧了禅院。
混乱中,袈裟波黑风怪窃走,孙悟空去南海请来观音,自己变化仙丹。诱黑风怪吞下,降伏此怪。
二人继续西行,来到高老庄,庄主女儿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悟空追赶妖怪来到云栈洞、得知妖怪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误投猪胎。
经观音收伏,赐名猪悟能,在此等候取经人,遂引起拜见唐僧,赐号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后来唐僧在浮屠山得乌巢禅师传授《多心经》。
在黄风岭遇怪刮黄风迷人,孙悟空请须弥山灵吉菩萨降伏此怪。在流沙河中,他们又收伏了观音赐名沙悟净并令其在等候东土取经人的水怪,赐号沙和尚,做了唐僧第三个徒弟。
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取经。 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婚。
唐僧等三人不为所动,只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被镇无子拿获。
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仙树。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憎,都被悟空识破,将怪打死。
八戒趁机进馋言,唐僧不辨真伪,逐走悟空,自己却被黄袍怪拿住。被黄袍怪摄入洞中的百花公主放了唐僧并央他到宝象国给父王送信,前来搭救。
八戒、沙僧斗不过黄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变作老虎。八戒欲回高老庄,经白龙马苦劝。
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降伏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欲拿唐僧,并有葫芦、净瓶、宝剑、扇子、魔绳五件宝器,神通广大。
悟空与之斗智斗勇。屡经磨难,才降伏二怪。
乌鸡国国王被狮精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化国王。
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讨来金丹,救活国王。狮精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所化。
牛魔王的儿子红孩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黑水河龙变作艄公。诱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
孙悟空请来西海龙王太子摩昂擒龙回西海。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乞雨救旱有功,做了国师,国王敬道灭僧。
悟空等与三法师斗法,—一挫败他们,使之现了原形。 观音座前莲花池内金鱼修炼成精,在通天河岁食童男童女。
悟空和八戒变作童子,打退妖怪。妖怪作法,使通天河封冻,诱唐僧上冰上行走,摄入水府,菩萨赶来。
把金鱼收回南海。太上老君坐骑青牛趁看守童地瞌睡,偷了老君的金刚镯下界作怪,在金兜洞把唐僧捉去。
悟空请来雷公、水伯、十八。
提到《西游记》大家肯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再一次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道一杯香茗,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他有十三回都帮了唐僧
慈祥善良,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救了唐僧师徒四人共十三回。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
《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观音形象;民间性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说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就具体的情节来说,回目中出现观音的就有:《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圣化金蝉》、《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行者假名降怪猴观音现像伏妖王》等等。另外像《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种回目中不曾标出观音而内容出现了观音的也很多。可以说,观音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取经过程中。小说以一个个观音为唐僧师徒排忧解难的故事为依托,艺术性地再现了具有“称名救苦,随类应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等品格的观音菩萨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矶部彰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以观音信仰为主轴,其结构与密教的曼茶罗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来学者对于小说中观音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其中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如张锦池的《论(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有从文化心理学方面人手来把握小说中观音形象的原型意义的,如陈文新的《(西游记)与民俗文化》,还有从道教内典来阐释《西游记》观音形象的隐喻含义的,如李安纲的《(西游记)奥义书》,等等。应该说,在当下学界对《西游记》主旨的阐发和观音形象的分析中,这些观点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如若我们能把握小说作者在创作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性,注意到《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的特点,则还可以从中考察出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一些特征。
一、《西游记》对观音形象的塑造
观音是《西游记》作者偏爱的一个形象。作者是在极力地以一个普通民众或佛教信徒的身份去表现她,塑造她,把她描绘为人与神的完美结合。
1、《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性、大慈大悲但又具有无比法力的南海观音形象。
观音是一位美神。仙佛中玉帝、如来、老君等出场,作者都没有突出描写,唯独观音出场时,浓墨重彩,反复渲染。小说对观音形象直接而详细的描写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如来的说法大会上,观音自荐去东土寻找取经之人,众菩萨眼里看到的观音是:“理圆四德,志满金身,璎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小如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 *** 香藤,他是洛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第二次是在长安唐太宗的水陆法会上,观音带着木叉,飞上了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献出救苦原身,托了杨柳净瓶。唐太宗等众人见到的观音菩萨是:“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带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璎珞;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佩,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遥海的锦绣绒裙,前面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晋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第三次是在孙悟空去南海求菩萨来对付通天河里的鲤鱼精,悟空见到观音:”远观救难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柬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刚刀,正把竹皮削。这三次描写,从外貌、衣着、环境等方面全面地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神。这里既有神灵世界,众仙人眼中的观音;也有婆裟世间,众凡人眼中的观音。在刻画观音端庄秀美容貌时,对她的神力作了崇高的礼赞,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观音还是大慈大悲的善神。且不说取经队伍中的一师三徒一马本都曾是在西天仙界犯了天条的“罪人”,遭受天法的惩处,是在观音的慈悲之下才有了西去求法的机会;也不说观音收服了熊罴怪而不伤其性命,只是把它带回普陀落伽山做守护神;收服了鲤鱼精,把她带回南海让其听经修炼;就说观音收服红孩儿的细节,就完全表现出了她的慈悲。在收服红孩儿大战的前夕,她事先对周围三百里远近的生灵作了妥善的安排,甚至连窝中的小兽、窟内的雉虫,都送上了巅峰,以保证它们的安全,方才将净瓶扳倒,水淹山头,连孙悟空都感叹说:“果真是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若老孙有此法力,将瓶儿往山一倒,管什么禽兽蛇虫!”这孙悟空的言语,更加反衬出观音的慈悲之心。在那个万物百姓为刍狗、草芥人命的专制时代,观音的慈悲反映了人们的善良愿望。 观音更是一位充满人性的凡神。小说着力表现了她的人性化的言语行为和性格特点:为了帮助孙悟空对付熊罴怪,她听从了孙悟空的主意,变成凌虚子,丝毫不摆架子。孙悟空也不失时机地与菩萨开起了玩笑“妙啊,妙啊,这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观音也笑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里作者借观音之口说出了所谓菩萨、妖精之分,其实也就是人心善恶之别。不仅如此,她有时还主动与悟空戏谑,如在第四十三回中观音对悟空说:“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去,却那有工夫来寻你?”而且,身为无上的菩萨,甚至也会说“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这样的村言俗语;孙悟空生气时也可以咒她“该她一世无夫”;当听说妖魔变成了她的模样欺猪八戒时,她更是“心中大怒……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声”。李卓吾评点这一段批语曰“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评点者是一语道破了作者不只是写出观音的神性,还表现了观音的人性的秘密。作者是把观音当作世俗人来写的。也就淡化了其身上的佛性和神性。观音的这种人性特点还体现在她与悟空的关系上,观音到长安寻访取经的人,路过五行山,不禁为这个昔日“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的英雄的当下处境叹息不已,悟空则对她说:“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眼。”这样,悟空把观音当作自己的知己。后来,悟空又一次被唐僧驱赶,走投无路,他来到了观音处诉苦。在别人面前,孙悟空都是那样的不可战胜,但在观音面前,却是这样的伤心以求,而观音对他则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劝慰着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她一方面是款款对悟空说:“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这许多草寇!草寇虽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另一方面,她又谆谆告诫唐僧:“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在这里。观音既指出了孙悟空有疾恶过甚之失,又基本上肯定了孙悟空,对其一路上打妖除魔的行为表示赞许。同时,观音还表现出普通人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如如来给她三个箍儿。为收取取经的徒儿用,而她只把一个用在取经人的身上。那就是孙悟空的紧箍儿。而其他两个她都用来收服自己需要的妖魔,一个用来收服熊罴怪作为她的护山神,一个用来收服红孩儿作自己的胁持弟子。这难免给人假公济私之嫌。
观音也是一个能降妖服魔的有着无上法力的战斗神。所谓魔,其梵文本义是指“扰乱”、“障碍”等。佛教认为,降妖除魔就是排除和战胜一切烦恼、疑惑、贪痴等有碍修行的心理活动。有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佛教徒们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为劝谕世人,就创造出大量的降魔故事,作为修行净心的通俗教材,用以奉劝人们灭除种种杂念,潜心修炼,达到以臻成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从敦煌文献可知,降魔故事曾经是俗讲活动中的常说话题,现在保留完整的《降魔变文》就是当时这类俗讲的本子,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神仙菩萨降妖伏魔的故事。《西游记》中那一个个具体的观音降妖伏魔的故事,如收伏熊罴怪、救活人生果树、慈缚红孩儿、救难现鱼篮、现像缚怪王等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广。
2、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各类人物对观音的态度突出了观音被崇敬的地位。无论是西天上界的神佛仙帝,还是东土人间的帝将平民,—个个对观音都是无比礼敬。
如来要传法于东土,观音自荐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如来一见,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可见在如来这个寂灭智慧的大自在心中,对于观音菩萨的神通也还心存赞许。
取经队伍对于这位菩萨更是虔诚。如沙和尚与惠岸在流沙河打得难舍难分,但当知是观音时,连声喏喏,收了宝杖,让木叉(惠岸)揪了去。见了观音是纳头就拜,并为因自己的无知冲撞了菩萨而认罪,向菩萨坦白自己的身份,也向菩萨诉说自己的苦楚;八戒与惠岸也是打得难分高下,菩萨从空中抛下一莲花,隔开了耙杖。怪物见了,责备惠岸怎么弄个“眼前花”来哄他,惠岸告诉他这是观音菩萨抛下来的莲花。八戒听了,急声问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除八难的观世音?”并撇了钉耙,纳头礼拜,要惠岸引见。木叉告诉他菩萨在上,他立即朝上磕头,并厉声高叫“菩萨。菩萨,恕罪!恕罪!”向菩萨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请求菩萨拔救。我们从沙僧、八戒等仙怪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观音菩萨那种敬仰的态度。
还有孙悟空,虽然有大闹天宫的本领和豪气,但对观音菩萨却也十分尊敬。在五行山下孤独度日时,见了观音更是无比感动,一见菩萨,就把她当作了知己:“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吗?’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找取经人,从此经过,特留残步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孽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不为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菩萨指条门路,情愿修行。’孙悟空对高居其上者往往有些放诞无礼。如玉帝、如来,而对观音却极其恭敬。孙悟空请来观音收服红孩儿,观音和悟空一同过海时,菩萨要悟空先过,悟空却十分恭敬地说:“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叼,披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这是何等的恭敬。不但如此。他还吩咐猪八戒“若见了菩萨,切休仰视,只可低头礼拜”。其实,一向粗鲁的猪八戒对观音本来就是非常的诚敬,如为了收服沙僧,孙悟空去请观音帮忙,猪八戒特意捎话:“师兄,你去时。千万与我复上一声:向日多承指教!”这里八戒是时时记得观音曾劝他不要为妖吃人的恩德。还有一次,悟空和八戒发生了冲突,八戒向悟空求饶:“哥哥,不看师父啊,请看在海上菩萨之面,饶了我罢!”悟空见八戒说起了菩萨,也就回心转意了,说:“兄弟,既这等说,我且不打你。”可见,尽管悟空和八戒有着许多的不同,但观音菩萨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各路妖怪对观音菩萨也十分尊敬。且不说那些本是来自仙界的妖,对于观音菩萨非常的解,故有崇拜之心,就连神通广大、目空一切的红孩——这个圣婴大王,在占山为王时对观音并不怎么尊敬,甚至还会变成菩萨的模样去哄猪八戒,但在成为观音的徒弟善财后,也彻底改变了自己对菩萨的态度,对菩萨就十分虔诚了。当悟空又被唐僧赶走来到南海,扬言要“告”菩萨时,善财听悟空说了一个“告”字,对孙悟空说:“我菩萨本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有甚不是处,你要告她?”这个细节充分反映了他对观音态度的根本转变。
小说还写到了土地等民间俗神对观音的虔诚态度。当观音与惠岸一路来到了长安城,入到一土地庙祠里,吓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颤,知是菩萨,叩头接人。土地又急着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祗,都前来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可见,这些地方社神。对观音菩萨也是如此小心地伺候着。
这些不同于世间凡人的仙界神灵鬼怪们对观音菩萨的态度,无一不是礼敬三分。而东土凡人对于菩萨又是如何呢?我们看小说中的表现。
东土凡人对观音的虔诚,在《西游记》中有两次场面特写。一次是在京城,观音来到朝中寻求取经人,在太宗前说明了取经之事后,带着木叉,飞上了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献出救苦原身,托了杨柳净瓶,这可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嘲太宗还传旨叫人画下了观音真容;另一次是在陈庄,当还没有梳妆的菩萨被悟空请来收服通天河中的鲤鱼精后,行者请求观音稍等片刻,说要叫上陈家庄众信来看看菩萨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这收怪之事,好叫凡人信心供养。那八戒和沙僧一起跑到庄前,高呼道“都来观活菩萨,都来观活菩萨”。一庄男女老幼,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个善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这两次特写一个以皇宫为点,一个以一村庄为点,全面地展现了中土皇帝大臣平民等人对待观音的虔诚。
同时,小说更是以浓墨渲染了唐僧对观音的虔诚。取经路上。他是动辄就举香望南朝拜。虔诚得有点迂腐。当悟空刚出五行山,心猿不正时,观音变作一老母,给唐僧一紧箍儿以控制悟空,老母化一道金光,回东而去,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历史论文 )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15回);皇上御赐的白马被白龙吃了,唐僧是哭天喊地的责怪着悟空,当得知是观音为他取来了白龙马时,他却又就地撮土焚香,望南礼拜(16回);在观音禅院,袈裟被黑熊罴抢走后,悟空请来了菩萨,和他一起用计拿回了袈裟,三藏闻言,也是马上摆香设案,朝南礼拜(19回):在高老庄,三藏听说菩萨曾经劝说猪八戒为善,与他为徒,他忙吩咐高老头准备香案,净手焚香,望南礼拜道:“多蒙菩萨圣恩”(20回);当他听悟空等说是请来菩萨降了红孩儿后,也是“急忙跪下,朝南礼拜”(49回)。也难怪这唐僧,本来就是其母殷氏梦见南极仙翁奉观音之旨送子而生的,取经路上的他又是常常处于将被吃的危险处境,虽然身边有三个本领超强的妖性徒弟,却不能很好地统摄他们,一路上他的危险和烦恼不断,但他却处处得到了菩萨的关照,观音既为他解除烦恼。又为他保全性命,还要成就他的事业。人生路上,有如此重要之靠山,又怎能不倍加尊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也不一样。我们从文本着手,从小说中的观音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以及他者对于这个神灵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两方面来分析观音形象,突出了她降妖伏魔的神通、大慈大悲的善良以及犹如凡人的人性,可以看出。小说一方面强调了观音的慈爱善心,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她的救灾救难,看到的是一个为人们消灾、除难、赐福的观世音菩萨。作品如此描写观音,正是从民间信仰出发的,是民间观音信仰的艺术再现。
二、《西游记》观音形象的民间性及其意义
《西游记》小说是民间数代人积累完成的,众多故事情节的发展 *** 并无严格的内在因果逻辑,是众多民间传说的“触类而纳”,由许多小故事杂凑起来的,其对于观音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这种民间性。小说中塑造的观音形象是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古代民间的观音崇拜热潮是小说塑造观音形象的源泉。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就曾在佛家寺院出家,称帝后仍然礼遇佛教喇嘛,尊为国师,将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种,其中的“教”,主要从事瑜珈密法仪式,为人们祈祷求福,为死者追善供养,消除一切现造业。因为藉此活动可达到稳定民心之作用,所以不但深受民间社会喜爱。连君王亦多喜好。明成祖更是在佛僧(道衍,俗名姚广孝)的计谋下才得以当权称主,他对佛教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曾为《法华经》作序,亲撰《申僧传》。在这样两位皇帝的突出影响下,明代历代君王对于佛教都没有采取强烈的反对措施,佛教因而以禅宗和净土宗在明代得以复兴,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居士儒官,都倡言净土禅宗,主张三教合一。在这种禅净合一的宗教背景下,民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更为突显了。以致在一般人心目中,观音的地位不只是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祖。在当时的皇宫里还出现了观音神授经书的传说,如永乐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 *** 诵经时,忽见阁中充满紫金光,观音菩萨现身,她的意识也随着观音到了“耆阇崛第一道场”的净土世界,观音在此授与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她醒后取笔记下了此经,并命名为《大明仁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还把永乐皇帝能顺利登位,归功于持念此经的灵验。同时,民间宗教在明代也得以空前发展,观音被普遍纳入到民间宗教的一般信仰中,成为它们供奉的主要神祗。民间宗教把观音作为无声老母掌管的佛祖之一,与吕祖、济公、关帝等相提并论,甚至有的教派认为观音本来就是无声老母。
在这种佛教中国化不断加强、民间宗教逐渐兴盛的环境下,观音信仰更为世俗化,其内容进一步受到了儒家、道教思想的影响,把观音置于了等级森严的神阶制下,赋予观音更多的道教魔力。她既成为整个佛道神仙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一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普通的善神、福神。整个社会对观音的热情非常高,各种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尼庵也遍及全国各地,不可胜数。如明朝万历年间(约万历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县沈榜对北京城内外的寺庙进行调查,根据其《宛署杂记》可知,北京城内有观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观音庵城内八座、城外十座;观音庙城内一处、城外二处;观音堂城内三座、城外七座,共计四十一座寺庙单是一个北京城内外,就有四十一座观音寺庙,由此可以窥见全国各地观音信仰的盛况了。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就是这种观音信仰下的反映。小说全面表现了民间观音信仰的内容,不仅把一些流传的民间观音故事纳入到具体情节中,如观音化老母、观音现鱼篮等等,同时还通过一些热情洋溢的赞语来表达人们礼拜观音的热情。如金头揭帝去请菩萨来降白龙,那菩萨降了莲台,径离仙洞,与揭帝驾着祥光,过了南海而来,有诗赞曰:“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就鬼灵。致使金禅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当观音帮助行者收服了熊罴怪,带回落伽山,又有诗赞曰:“祥光蔼蔼凝金像,万道缤纷实可夸。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降怪成真归大海。空门复得锦袈裟”;当观音随着悟空去五仙观,又有诗赞曰:“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生”删。这些“扬善满长城”、“普济世人”、“慈悲救苦”等等的赞语正是人们对观音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看法。
同时,我们从小说中观音和王母娘娘两位女神地位比较,可以看出观音菩萨在民众信仰中的地位。道教的王母娘娘在小说中毫无神力,几成反面人物,而从佛教中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却是如此受到景仰。这也反映了明朝以后,观音菩萨作为外来文化中的一名神灵,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本土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而占据了主要地位。
从神魔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以《观世音应验记》为代表的六朝观音灵验故事,竭力向读者灌输如下信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只要一心诵念“光(观)世音(经)”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在此类报应故事中,观音的形象是不定的、模糊的,甚而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消灾解难的符号,既谈不上什么思想性,更无任何艺术性可言。而《西游记》的出现,观音从顶礼膜拜的符号,变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观音的神力与现实相联系,从抽象变成为独立的存在实体,成为了一个文学典型。从宗教史的角度看,取经故事传播过程中对于观音菩萨的塑造,具体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艺术化的历程。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这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体的观音女神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对于有创造性的文人来说,女性崇拜意识与不满于现实社会的异己叛逆精神相互联系。唯才是举、慈悲善良的观音与不会用人、宠佞轻贤的玉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音成为悟空的良师益友,这实际上是作者对朦胧平等自由观念的向往,折射出母神神格的观音女神成为现实社会尤其是父权社会里一切丑陋和罪恶等的参照物和对立面。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女性主义神话学认为,在中国神话传说里,一个女人自身根本没有地位和权利,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以便充实自己。一般而言,神话中有头有脸的女性扮演的总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也体现出中国神话的这一深层的文化特色,观音在作品中的“母性”品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孙悟空作为一个被佛封为“战斗胜佛”的英雄角色,对观音女神有着一种深层的母性依赖心理,观音女神对孙悟空也时常表现出一种广博的母性关爱情感。
350 浏览 6 回答
248 浏览 6 回答
202 浏览 8 回答
357 浏览 6 回答
228 浏览 6 回答
238 浏览 7 回答
281 浏览 7 回答
286 浏览 8 回答
240 浏览 2 回答
279 浏览 5 回答
239 浏览 6 回答
271 浏览 9 回答
269 浏览 5 回答
244 浏览 4 回答
317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