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书法不可能让大众公认,现在我们不少所谓名家,所谓泰斗、大师,往往是被人吹出来的,是被某些新闻媒体炒作出来的,中国新闻界的某些人人为地树立了不少大名家、泰斗、权威……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每一次字体的嬗变,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自古以来,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书写汉字当作最崇高的艺术创作来对待。汉字书法是兼有具象、想象、抽象的综合性视觉艺术。根据《辞海》的解释,“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毛笔是件妙不可言的工具,几千年来,多少书画家运用它发挥它的功能,但谁也不敢说已把毛笔的功能发挥尽了,毛笔的刚柔相兼,吸收水分多寡不同,用在不同的宣纸上效果不同,同笔的力量、速度不同的变化,使中国的线条进入了奥妙不测的领域,因此,中国的线条艺术在世界艺术圣殿里别具一格,奇妙无比,书法艺术,在某种角度上讲,又可叫线条艺术。所以有人说,当看到一幅好字,就会倒吸一口冷气,为之一震。可是用柔弱的线条形成的汉字书法,如果没有逼人的气势,就立不起来。一幅好的书法,它给予我们的美感,既有惊世骇俗的崇高,又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和谐,还有汪洋恣肆的自由自在,它集崇高、和谐、自由于一体,它兼有品位、风味、韵味,给人温柔、敦厚、安定和平、淡泊隽永的愉悦,难以言传的感觉。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以百计的著名书法家,富有高雅闲适风致的王羲之、王献之,端庄刚毅气节的颜真卿,旷达豪放气概的苏东坡,风流潇洒的祝允明,不同流俗的郑板桥,朴质敦厚的邓石如,此外还有李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张旭、怀素、文征明、米芾、傅山、刘墉、文天祥、林则徐等,现代则有沙孟海、郭沫若、沈尹默等,当今中国自称或被人称为书法家的有数万人,可算是浩浩荡荡的书法大军了,可是这支大军中能找得出几个真正的书法大家?被人捧为“泰斗”、“大师”的人倒有不少,可是观其书法艺术水平,与其封号相称吗?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学术性机构,其负责人的书法艺术的水平又怎么样呢?“大师”帽子满天飞现在的书法界,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广大的青少年中,涌现了一大批前途可观的小书法家,某些早已出名的大书法家倒反而只能倚老卖老,有的甚至差距太大。例如被人称之为书法界泰斗的××先生,该先生德高望重,人品有口皆碑,在学术领域内也颇多建树,我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人品学问是一回事,艺术批评又是一回事。惟独我对他最为出名的书法不敢恭维。现在北京及外省市大街上、出版物的封面上,几乎随处可见他的题字。据说一个企业、一个商行、一个大型活动,请不到他题字,会为之遗憾,而请他题字,价格也不低。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面对东四十条路口高耸的保利大厦上醒目的“中国保利集团”几个大字,我说:“譬如这几个字,你说好吗,我说不好。这几个字,从字的整体结构上看是松散的,从用笔上说,凡竖笔都是直线、平行的,犯了书法的大忌,看不到内部的变化,更谈不上贯气、遒劲的气势。”书法家李学功、李务民、郑久康对此都有同感,他们对我说:“李先生,你要不说,我们真不好意思说,这样有名气的书法权威,我们小小老百姓怎么敢妄加评论呢?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对××先生的书法与你有同感。他的字,现在被人捧得极高,到了绝对权威的程度。可是在我们看来,他的书法很一般,应该说是有点书卷气,如果不是因为他岁数大,是满清皇族,绝对不应该到如此崇高的地步。更不该成为青少年学习书法的临摹的范本。”如果说,“中国保利集团”几个字因为是招牌,很难体现××的水平,可是纵观大量出版的字帖、题词、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大同小异的。在他的书法中看不到沙孟海书法的雍容浑厚、磅礴气势、苍辣遒劲,更看不到郭沫若先生书法的豪放、恣肆、潇洒超逸等等,我所看到的只是他的纤弱、媚俗、没有阳刚之气,也没有沈鹏先生的金石味道。有一位据说还带了不少徒弟、学生的老书法家×××,以“大师”自居,他的书法只能算是平平,有点知名度,至于水平,还远不到让人恭维的程度,可是他自己也许不这么认为,最近到兰州,一开口就是少了一万元一幅不给写,而且据说还有附加条件,要写起码得20张,每张的字数还有限制,就是说人家至少得拿出20万。遗憾的是人家不卖账,结果一张都没有让他写。北京有一位王××自称为书法家,他更荒唐,有一次到某地,给他一个人一个套间还不满意,要住总统套间,而且说:“我到任何地方人家都专门腾出一层楼让我住,还专门派出警卫站岗,我是国宝,出了问题你们能负责吗?”满口胡言乱语。不少杂志、报纸还连篇累牍地介绍过他的书法。可是我请教了不少鉴赏专家,都直摇头。据说,这位“书法家”居然还被某名牌大学聘为书法的客座教授。这样的教授也太不值钱了,准会误人子弟。由此我联想到,现在我们不少所谓名家,所谓泰斗、大师,往往是被人吹出来的,是被某些新闻媒体炒作出来的,中国新闻界的某些人人为地树立了不少大名家、泰斗、权威 ……而这些人,一旦被推上了泰斗、权威的宝座,似乎也心安理得,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据我所知,××不是属于心安理得的“泰斗”,他常常谦虚地说造他假字的人的书法比他还好。就是说,比他这位泰斗还泰斗。可见过错不在××先生,过错在于某些盲目、或者人云亦云的新闻记者和胡吹乱捧的评论家们。现在书画家出钱请人写文章吹捧自己,出钱请报刊、电视等舆论媒体刊登吹捧自己的文章不乏其人。书画家希望出名,这何尝不可,无可非议,我希望中国真正著名的书法家越多越好;报刊、电视台按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是,某些书画家胡编乱造自己的故事,再加上某些记者、作家的添油加醋、耸人听闻,刊登出来的文章离事实太远,有的几乎成了天方夜谭。本来没有写两天字,字也写得不怎么样,而且默默无闻,可是竟冠以著名书法家的头衔,现在是到了新闻媒体上到处是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时代了,著名两字如此不值钱,还有什么意义!?不少人甚至还冠以什么王、什么大师的头衔。中国诸侯王、大师真多!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又太少!我不能不为之悲哀。我曾经请几位书法家、鉴赏家给我指点出当今几位大家比较共识的有真才实学的书画大家,诸位几乎张口结舌。而尤其以北京为最不可乐观,著名的多,有真才实学、功力真正过硬的太少。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闻媒体也牵一发动全身,出名当然也较外省容易得多。北京某些所谓“著名”书法家,要有自知之明。应该扎扎实实下功夫才行,不要流俗,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并非因为你“著名”,因为你是书协的什么负责人,人家就真卖你账。如果你要当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头脑就必须要冷静、清醒。当然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不乏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在艺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可敬可佩。然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真正的书法家,甚至出现像王羲之、怀素、文征明、米芾、邓石如……那样的大书法家。但是,要在书法上成名成家,并不是在主观上离开书法实际水平所能追求得到的,更不是凭空、凭钻营、靠拉关系、靠捧场等等所能得到的,离开实际水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名逐利,品既不好,志又不专,这就必然影响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一时取了“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的荣誉,那也只是“虚名”、“浮名”,到头来只会落得人们的耻笑。我建议新闻媒体应尽量少用“著名”两字。发表戴“乌纱帽”的人的字不谨慎1994年,在一次有关书法的讨论会上,老作家李�同志曾说:“现在发表的书法作品也很好,但是发表戴‘乌纱帽’的人的字时要慎重,首先要从书法上衡量。”作家唐达成同志则讲得更明确:“中国书法,也不是权越大,书法越好,地位越高,书法越好。建议你们《中国书法》杂志作为权威杂志发表作品特别是一些领导的作品时要慎重。否则对谁都不好。”可是这几年,李�、唐达成同志告诫的现象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有乌纱帽的人当中不乏真才实学者,甚至不乏书法的高手,但也有一些戴乌纱的人,本来书法并不好,却没有多少自知之明,总喜欢在各种书画专集上、牌匾上、报刊上题上自己的所谓“书法”。有的甚至还开起了他的所谓书法讨论会、出版他的所谓书法专集。有乌纱的人,大家可以很尊重你,偶然题题字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自量力、不自珍重,就必然招来人们私下的纷纷议论。事实上,我们有不少领导同志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字,有的还是书法的楷模;但如果你的“书法”根本没有入门,甚至有“错别字”,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影响精神文明,影响报刊、书画专集的艺术档次,对儿童、年轻人也是一种误导。书法牌匾是艺术,书画集子更应该是艺术,汉字书法是兼有具象、想象、抽象的综合性视觉艺术,我们常常说书如其人,字如其人,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说明书法是具有浓厚的人性美感、自我表现意味的艺术,它与一个人的人品、文品具有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牵连。更因为你是领导,具有影响力,还起着垂范、育人的作用,所以在公众场合发表你的书法也好、字也好,请谨慎一点的要求是不算为过的,也是请您为社会的精神文明,严肃中华民族的文字书画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有些戴乌纱帽的人题字不太谨慎,有时候不全是他本人的过错。现在不少自称书画家的人,喜欢在自己的专集上请领导题词、题字,还附上一大堆与领导人、与知名人士的合影,有的甚至占了书画集子的三分之一或更多,而有些戴乌纱帽的人的题词与书法两字一点边也不沾。真正成了“涂鸦”。是这些书画家出于对领导人的尊重,藉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还是别有所图?我不得而知,但是给我的感觉:这种书画家多少有些“俗不可耐!”这种做法只能起到自贬身价的作用。更有一些自称书画家的人,在记者采访录中,喜欢大段大段地写上某某领导人说了他的作品如何如何,某某领导同他握了手,某某领导请他绘画、写字,等等,藉此说明,某领导都夸奖了他的作品,身价自然就会百倍,而事实上,领导者不是万能的。该领导也许还不具备对书画最基本的鉴赏力,而这对不明真相的人也是一种误导。而且此风一长,后果不堪设想,而事实上,如今此风似乎有蔓延之势。当然,真正严肃的艺术家决不会、也不靠这种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档次。靠领导人的夸奖、评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是不严肃的,也是靠不住的。如果该领导人是书法行家,他的评论也许还有含金量,如果他完全是外行,又有什么用处呢?过去有个知名的书画家,大家嘲笑他一靠官僚,二靠奸商,结果,今天终于落得门庭冷落,很少有识之士愿意与之交往。一个人品高尚的艺术家,只能靠自己的作品名之于世,而不是靠这种方式抬高自己。何况,现在玩这种名堂的书画家太多了,就变得很俗了,人们也不吃这一套了。我倒建议,艺术家们应该多听听真正的严肃的艺术批评家们的不同意见,多听听他们的批评。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艺术批评家还没有上升到学院派批评的层次,一方面是大多数艺术家不愿意听取公开的批评意见,只愿意听好话,而大多数批评家的切入点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过于客气,讲究情面,甚至逢人便胡乱吹捧,缺乏对艺术本体的学术性批评与讨论。艺术批评家们的误导,更增加了一般人对书法优劣品评的混乱,同时也增加了书画市场的混乱。混乱的环境污染了某些书法家们的心灵,目前这种“一靠官僚,二靠奸商”的现象比起前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拉着虎皮当大旗,我称之为市侩之风,庸俗之风,将书画艺术的环境污染得令人窒息。腐败之风猖獗书法界并不是、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当今社会,腐败之风无处不在,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书法界是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的。有的人把书法艺术作为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和权位的敲门砖,用谎言、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投机取巧甚至色相等等卑劣手段,去窃取“书法家”的荣誉。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特别在某些地方的书法界和领导层中,拉帮结派的现象十分严重。更有甚者,像某些美术家协会一样,某些地方的书法家协会被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无才无德的人所掌握、所控制,他们采取的是“武大郎开店”的政策,“老板”有个规矩,比我高的人一律不能进门。一些有钱、有势、有关系的人被拉进了协会,而某些真正有真才实学、书法上有造诣、然而同他们没有关系、又不肯低头的人却很难进入大门。他们把群众性的半官方的艺术机构变成了他们几个人开的衙门。其实不少有志气、正直的真正书法家拿这类衙门也不太当一回事。也有人把书画家协会视作官员退居二线的“敬老院”,据说有一位领导喜欢一点书法,可是他的书法还没有真正入门,前些日子还开了一个书法讨论会,也许是为他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下来竞争书协领导制造舆论。别看书法家协会是个清水衙门,一旦你当上了书协主席、副主席,你的书法在市场炒作上很可能就会身价百倍,有些本来书画平平的书画家,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头衔,才是日进斗金的,当然这是合法的,因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怪不得不少人窥视着书协主席、副主席等等宝座。有的“书法家”为争夺这个宝座气急败坏,大病一场,有的公开声言:“按我的水平,当仁不让,”而实际水平,大家嗤之以鼻。像目前其它领域一样,书法界各种所谓大展、活动中的评奖,问题也不少,不客气地说,腐败之风也很盛行。我亦当过大展的评委,评奖还没有正式开始,就有一些人来打招呼,××作品可以评奖,××作品不能评奖。我还听说,有的一等奖、二等奖是用钱买的,谁给的钱多,或谁同某负责人的关系特殊,就给一等奖,甚至特等奖。其中某些评委成了傀儡,完全成了评委会的工具。而且此风越刮越盛,开始还是极个别的,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照此下去,评奖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某些评奖往往只能不明真相的人,或者评奖只能唬唬老外。实际上,得奖与否,意义并不大,请问我国一些公认的大书法家、大画家,有几个得过什么奖?他们的作品还不是照样熠熠生辉,他们的名字还不照样赢得全民族的崇敬?李学功、刘青、宋世君、王海龙说得好:“得奖只能换来荣誉,但荣誉却不能换来作品。优秀的作品还是取决于书法家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待续)
那肯定是定中国的书法比较好一些,中国的书法里边儿有很多的词语和。写作的方法,例如隶书,正楷等话费不同。
高玉海的作品,1万-2万1平尺 。我同学买了一幅6尺(佛)字 花了3万6千元。蛮有创意的。
书法的价值: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无价的,当然这要看书法家的艺术造诣。
《中国书法》和《书法》各有特点,但个人推荐《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自去年改版后,每个月一个专题,厚厚一大本,内容很详实,但价格偏贵(600元/年)。《书法》偏向江南风格,且有学书评价栏目,比较实用,价钱也实惠(192元/年)。
1自然率真自然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得来的。苏轼说:“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那种矫揉造作,刻意求工的作品反而艺术价值不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寄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以草稿的形式流传后世,虽为草稿但其艺术价值是最高的,如果想刻意写出一幅好的作品却未必能如愿:黄庭坚就在《黄州寒食帖跋》中笑到:“复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2思想苏轼有句话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即言工夫在书外。一个没有思想的书法家顶多算个书匠,其书法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被外行臭骂狗屁不通不是坏事,你可能是真正的书法家:真正有价值的书法是有思想内涵的,是作者用独到的审美眼光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如金农的书法作品虽然笔法稚拙,但这与他们追求的那种生活方式,处世态度是相映成趣的,其艺术价值与一个信手涂鸦的儿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倪云林乃一代高士,隐居太湖之滨,于是他的书法作品就透出淡雅高古的气息;赵孟頫身为宋室嫡孙却被元朝廷招入为官,他追求一种圆滑世故的中庸之道,他的作品的气象温和雅丽,与他的思想是协调的。3创造性只有创新才有价值可言。书法的创造性在于贯古通今,唐代释亚栖在《论书》中说“凡书即通变”,学别人的东西学的再像还是别人的,是谈不上任何价值的。书法家并无优劣之别,真正的书法家贵在能有独到的面目。艺术无论怎样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任何抛弃传统的东西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但是书法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家,就是因为他们能在承传统的基础上博览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貌,这就是创造性。书法史上几乎所有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二王的影响,但只有少数“师古而不泥于古”的人才成为大家,其中颜真卿得其筋,柳公权得其骨,董华亭得其雅,楮遂良得其气、赵孟頫得其韵、陆柬之得其型、李世民得其意、欧阳询得其势、智永得其法。4境界书法有三种境界:心摹手追之境界、得心应手之境界、心手两忘之境界。其中心手两忘境界是最高境界。不同境界书法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同一个书法家当他的书法境界得到提升时,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随之得到提高。
书法的价值:1.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无价的,当然这要看书法家的艺术造诣,使人一见赏心悦目。2.养心,陶冶人的性情,没有内涵的人不会写出有深度的文字,这就是价值。3.是否有历史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的人物的书法,如当代的有影响的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钢笔手书,放大刻在中国的碑林中。是否有艺术价值。如当代的布衣白蕉先生其书法高度可称之当代的“王羲之”。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这是人们常说的,按“价值”理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价 格”, 只是高和低之分。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或专供皇上欣赏的“三希堂”等一些国宝级文物, 是无价之宝,“价值”就高。一些没有名的、作品低劣、粗糙的,是没有价值的,或“价值”很 低。 判定书法是否有“价值”,这是一门学问,要弄懂分清作品优劣,那得下一番功夫。像徐邦 达那样的鉴赏家见过很多常人见不到的书画作品, 对书画作品的鉴定有很深的功夫, 也是常 人无法达到的。但这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简单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否有历史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的人物的书法,如当代的有 影响的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钢笔手书,放大刻在中国的碑林中。 二、是否有艺术价值。如当代的布衣白蕉先生其书法高度可称之当代的“王羲之”。 三、是否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如于右任先生,即做过行政院长、同时又是大书法 家。 从中国的书法历史看, 那些有名的书家留下的作品都具有历史“价值”, 同时又有艺术价值。 从此而言书法的“价值”,是要经过历史的筛选,才能断定她的含金量,否则,很难说清是否 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投资书法作品一定要慎重,今天看来很有名的,或许明天就没有名 了,今天没有名的,或许明天就有名了。今天有名人的作品的价位很高,少则一两千,多则 四五千,是否有投资价值就很难说了,而且大量的求购者购得的作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这时 我想起了“股市”,越是最红火的时候,风险也就越大,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股市”天天长, 就是让人失去理智。如同筐下放着好吃的食物,引诱鸟儿来觅食,贪吃的鸟儿往往被美食所 吸引,其目的是套住贪食的鸟儿,幸运的鸟儿会在被扣住之前逃脱,不幸者就成为贪吃食物 的牺牲品。 “投资”就是要求回报。一个精明的“投资”着,往往在不经意处下功夫,投资少,回报多。 如:有人“买股票”是看股市里几乎没有人了,去买,等股市里人头串动、人满为患时,去卖, 轻轻松松挣大钱。这如吃甘蔗,光吃中间的那一段,把高处的留给别人吃。我有一个朋友是 做集邮和古钱币的,很有眼力,低买高卖,把品像好的留下,品像差的买出,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多。以集邮和古钱币来养集邮和古钱币,即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赚了钱。还 有的不懂“投资”,见人买也买,只买不卖,结果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不但挣不到钱还要陪钱。 投资是一个生意,有高潮也有低潮,只进不出不是投资,进进出出才能搞活,像水一样,流 动则活,不动则死。目的就是赚钱,这是“投资”的原则。 “价值”决定着“投资”。书法价值怎么定,这不好说,同是一个人,找到家里四尺条幅标价 几千,可到 XX 交易会上展销,竟没有成交。另一位先生想在《XX 书法》杂志上发表作品, 一位经纪人说:你只要买 XX 先生的十幅书法作品,一幅三千,共三万就可以。还有的书家 到某地去讲学,不忘推销自己的作品。自称我的作品的价格在家是 X 千元,对自己的学生 (或同道)优惠,500 元一幅、200 元一幅;印章 800 元一枚等。不同的书家价格也不同, 现场交易,一会儿几十幅作品或印章一挥而就。不过现场交易确实便宜,如果到家去买,价 格是不可以谈的,几千就是几千。价格是怎么定的不知道,都是谁买的?搞不清楚。笔者问 过一位当地的书家,这些作品你买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买。那谁买哪?没有证据,也不能 乱说,只有自己猜测而已。有一次一位画家来访,笔者和他谈起了画和画的销售情况,画家 谈起自己的卖画经历:有人要两幅 XX 画,他按主人的要求画完,去和买画人见面,一个是 XX 局的局长,一个是印刷厂的厂长。当面谈好价钱一幅 3000 元,两幅 6000 元。局长看后 很高兴说:好!厂长就从兜里拿出 6000 元钱,当场交给画家。还有一次和朋友到了南方的 一个大城市,和当地的 X 局局长吃饭,在饭局上朋友介绍其画家,并拿出画家的画展示, 局长赞不绝口,说这两幅都要了,一幅 3000,两幅 6000 元我要定了怎样?画家对这样的 买主的爽快当然很高兴,说:好!好!局长拿出 6000 给画家,当场交易成功。啊!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一种情况。 我去过古物市场,在那里可学到真正的“投资”和“价值”的关系,学到识别真假的能力,各 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真与假由自己判断,买与卖也由自己决定。我看到有很多 “赏玩”高手,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东西。如一块河田玉印章,篆文、刀工极为漂亮, 30 元钱搞定。有一天笔者花了 210 元也买了一枚小玺印,银质,龟钮。龟钮纹理清晰,做 工讲究,栩栩如生,漂亮至极。印面是凿印,印文是:“王 X”,我请郑大的教授,殷商文化 研究所的专家王蕴智博士鉴定,他说也没有见过这个字。看来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有很 多东西需要去学,去研究。有人要买,可我不卖,我是欣赏者,不是投资者,要的是精神享 受,自娱自乐。在古物市场上一枚好的汉印,价格在 500 元左右。另外,我还掏 40 元买了 一枚桥钮、铜制、朱文、汉铸印,也很漂亮。近几年没有时间去过古物市场了,不知现在行 情如何,但我想,比现代篆刻家的作品要便宜很多。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古玩也是如此,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价值”也不相同。 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如在鼎盛时期,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物品丰富,有很多精美的东 西产生,其物品“价值”就大。在兵荒马乱时期,人们吃都吃不饱,物品贫乏,不可能创造出 好东西,其物品“价值”就小。现代的书法也是如此,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另外,不一定 价钱高的就值钱,价钱低的就不值钱,关键是看质量、水平如何。而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书 法交易大多是“暗箱操作”,买书法的不挂书法,不买书法的而挂书法,没有真正走向市场, 离老百姓很远,这不利于书法的振兴。离老百姓近的还是哪些民间艺人的“彩色的鸟虫字”, 用一块皮子,沾上不同的颜色,画出鸟、虫、草连成字,是名字,警句等,二尺 3 元,生 意尚好。可书法没有走向街头,没有走向人民大众。这里有很多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 “观念”的问题。上次和书友聊天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在美国街头上‘鼓手’的技术,到中 国来都是第一流的。”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我说:“中国的那些书法家一幅字几千, 到美国靠书法是否也能生活?”“那肯定不能!”他坚定的回答。我又说:“在中国几千一幅的 书法作品,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能抢购吗?老百姓买吗?”“那肯定不买!”他又坚定的回答。 试问胡长青的书法几千一幅的都卖给谁了?是否从国家的腰包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书法的“价值”,只有真正地走向市场,走向老百姓,书法作品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书法的价值:书法是一种艺书法是国粹,是人的性格的表现,书法是一种艺术,没有内涵的人不会写出有深度的文字。文房四宝,这就是价值。术,艺术是无价的,当然这要看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养心,陶冶人的性情,没有内涵的人不会写出有深度的文字。文房四宝,这就是价值。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这是人们常说的,按“价值”理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价格”,只是高和低之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或专供皇上欣赏的“三希堂”等一些国宝级文物,是无价之宝,“价值”就高。一些没有名的、作品低劣、粗糙的,是没有价值的,或“价值”很低。判定书法是否有“价值”,这是一门学问,要弄懂分清作品优劣,那得下一番功夫。像徐邦达那样的鉴赏家见过很多常人见不到的书画作品,对书画作品的鉴定有很深的功夫,也是常人无法达到的。但这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简单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有历史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的人物的书法,如当代的有影响的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钢笔手书,放大刻在中国的碑林中。二、是否有艺术价值。如当代的布衣白蕉先生其书法高度可称之当代的“王羲之”。三、是否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如于右任先生,即做过行政院长、同时又是大书法家。从中国的书法历史看,那些有名的书家留下的作品都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又有艺术价值。从此而言书法的“价值”,是要经过历史的筛选,才能断定她的含金量,否则,很难说清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投资书法作品一定要慎重,今天看来很有名的,或许明天就没有名了,今天没有名的,或许明天就有名了。今天有名人的作品的价位很高,少则一两千,多则四五千,是否有投资价值就很难说了,而且大量的求购者购得的作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这时我想起了“股市”,越是最红火的时候,风险也就越大,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股市”天天长,就是让人失去理智。如同筐下放着好吃的食物,引诱鸟儿来觅食,贪吃的鸟儿往往被美食所吸引,其目的是套住贪食的鸟儿,幸运的鸟儿会在被扣住之前逃脱,不幸者就成为贪吃食物的牺牲品。“投资”就是要求回报。一个精明的“投资”着,往往在不经意处下功夫,投资少,回报多。如:有人“买股票”是看股市里几乎没有人了,去买,等股市里人头串动、人满为患时,去卖,轻轻松松挣大钱。这如吃甘蔗,光吃中间的那一段,把高处的留给别人吃。我有一个朋友是做集邮和古钱币的,很有眼力,低买高卖,把品像好的留下,品像差的买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以集邮和古钱币来养集邮和古钱币,即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赚了钱。还有的不懂“投资”,见人买也买,只买不卖,结果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不但挣不到钱还要陪钱。投资是一个生意,有高潮也有低潮,只进不出不是投资,进进出出才能搞活,像水一样,流动则活,不动则死。目的就是赚钱,这是“投资”的原则。“价值”决定着“投资”。书法价值怎么定,这不好说,同是一个人,找到家里四尺条幅标价几千,可到XX交易会上展销,竟没有成交。另一位先生想在《XX书法》杂志上发表作品,一位经纪人说:你只要买XX先生的十幅书法作品,一幅三千,共三万就可以。还有的书家到某地去讲学,不忘推销自己的作品。自称我的作品的价格在家是X千元,对自己的学生(或同道)优惠,500元一幅、200元一幅;印章800元一枚等。不同的书家价格也不同,现场交易,一会儿几十幅作品或印章一挥而就。不过现场交易确实便宜,如果到家去买,价格是不可以谈的,几千就是几千。价格是怎么定的不知道,都是谁买的?搞不清楚。笔者问过一位当地的书家,这些作品你买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买。那谁买哪?没有证据,也不能乱说,只有自己猜测而已。有一次一位画家来访,笔者和他谈起了画和画的销售情况,画家谈起自己的卖画经历:有人要两幅XX画,他按主人的要求画完,去和买画人见面,一个是XX局的局长,一个是印刷厂的厂长。当面谈好价钱一幅3000元,两幅6000元。局长看后很高兴说:好!厂长就从兜里拿出6000元钱,当场交给画家。还有一次和朋友到了南方的一个大城市,和当地的X局局长吃饭,在饭局上朋友介绍其画家,并拿出画家的画展示,局长赞不绝口,说这两幅都要了,一幅3000,两幅6000元我要定了怎样?画家对这样的买主的爽快当然很高兴,说:好!好!局长拿出6000给画家,当场交易成功。啊!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一种情况。我去过古物市场,在那里可学到真正的“投资”和“价值”的关系,学到识别真假的能力,各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真与假由自己判断,买与卖也由自己决定。我看到有很多“赏玩”高手,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东西。如一块河田玉印章,篆文、刀工极为漂亮,30元钱搞定。有一天笔者花了210元也买了一枚小玺印,银质,龟钮。龟钮纹理清晰,做工讲究,栩栩如生,漂亮至极。印面是凿印,印文是:“王X”,我请郑大的教授,殷商文化研究所的专家王蕴智博士鉴定,他说也没有见过这个字。看来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去研究。有人要买,可我不卖,我是欣赏者,不是投资者,要的是精神享受,自娱自乐。在古物市场上一枚好的汉印,价格在500元左右。另外,我还掏40元买了一枚桥钮、铜制、朱文、汉铸印,也很漂亮。近几年没有时间去过古物市场了,不知现在行情如何,但我想,比现代篆刻家的作品要便宜很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古玩也是如此,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价值”也不相同。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如在鼎盛时期,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物品丰富,有很多精美的东西产生,其物品“价值”就大。在兵荒马乱时期,人们吃都吃不饱,物品贫乏,不可能创造出好东西,其物品“价值”就小。现代的书法也是如此,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另外,不一定价钱高的就值钱,价钱低的就不值钱,关键是看质量、水平如何。而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书法交易大多是“暗箱操作”,买书法的不挂书法,不买书法的而挂书法,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离老百姓很远,这不利于书法的振兴。离老百姓近的还是哪些民间艺人的“彩色的鸟虫字”,用一块皮子,沾上不同的颜色,画出鸟、虫、草连成字,是名字,警句等,二尺3元,生意尚好。可书法没有走向街头,没有走向人民大众。这里有很多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问题。上次和书友聊天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在美国街头上‘鼓手’的技术,到中国来都是第一流的。”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我说:“中国的那些书法家一幅字几千,到美国靠书法是否也能生活?”“那肯定不能!”他坚定的回答。我又说:“在中国几千一幅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能抢购吗?老百姓买吗?”“那肯定不买!”他又坚定的回答。试问胡长青的书法几千一幅的都卖给谁了?是否从国家的腰包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书法的“价值”,只有真正地走向市场,走向老百姓,书法作品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26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85 浏览 2 回答
293 浏览 7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9 回答
205 浏览 2 回答
326 浏览 6 回答
142 浏览 4 回答
210 浏览 7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5 回答
92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