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节课的开始是否能很快的抓住学生的心,对一节课的成败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独具匠心的课前几分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课起趣生”的效果,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课堂学习。
一、善用情境导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导入新课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我要学”的需求下进入课堂学习,效果则不言而喻。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一段简短诙谐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就开始躁动了,有学生开始喊:“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不要浪费时间了。”我马上接问:“这个故事为什么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那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这个神秘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它的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你们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吗?”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有需求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涵义,为概念的形成、新知识的掌握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巧设问题导入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提出各种启发式问题,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新课导人效果是很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在导人新知时应注意巧妙地设计问题,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在“问一答”的过程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中,从而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
例如,学生容易混淆“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体积”的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让学生观察到两个玻璃杯的水面是同样高的,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抢答:“老师,您放的石头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更大的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二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教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经过这样的导入后,教师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时学生已进入课堂学习中,对体积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借助“玩”来导入
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本性。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并需要学生参与的游戏或实践操作让学生“玩”上几分钟。利用学生猎奇、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学习。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一开始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再找一张纸把它的侧面盖住,看看什么样的纸恰好能把它的侧面盖住,学生的情绪在“玩”的过程中空前高涨。经过实际操作,不仅很快找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而且会很有兴趣去找这个长方形与这个圆柱体侧面之间的联系。这时离这节课的目的实现已是近在咫尺了。
四、精选旧知导入
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开课方法。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够牢固,因此在教学上下节内容有联系的知识时不妨精选出对新课有帮助的内容,再配以精心设计的训练方案让学生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例如,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复习圆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等知识后,再提问:“谁能不用圆规画出一个合格的圆。”学生马上就会产生画圆的冲动。这样学生 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会思考怎样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不用圆规也能画出一个合格的圆来,既复习旧知识,顺利导人了这节课,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