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植物学》是浙商大老师杨玥熹讲的课。
杨玥熹的这门课叫《舌尖上的植物学》,是一门通识课,开课三年来次次火爆,每学期100个上课名额都要通过摇号。
这些地里长的植物,如何变成我们舌尖的食物?看着满屏的弹幕,杨玥熹微微一笑,“如何区分东北大豆和江苏大豆,大麦、荞麦、燕麦的区别大家都很好奇,这里面可是有学问的。”
“东北豆颗粒小、干豆近球形、色泽较深;江苏豆颗粒较大、干豆为椭球形、色泽较浅,大家可以把东北豆看成是个圆溜溜的小个子,而江苏豆是个有腰身的大个子。”杨玥熹耐心地说,“圆溜溜的东北豆脂肪含量更高,更适合榨油,江苏豆蛋白含量较高,更适合做中式豆制品”。
课程开设以来,杨玥熹选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翻转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先在“学习通”平台上从营养构成、植物分类与发育、作物驯化、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等多个方面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分组汇报、讨论和答疑,展示各小组的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的课程收获
沈霞是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她的课题是“大豆与西式生活”和“麻味的呈味物质及人体感知”,她说:“和我同组的组员也是出于兴趣选了这两个题目,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在分工协作中促进了学科交叉。”
“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很多,我给了十个课题方向供选择,各小组提出的讨论点层出不穷。”,杨玥熹说,除了“果蔬零食的加工方法及其营养对比”“果酒的制作”等“诱人”的选题,还有学生提出“大豆仿肉制品”等选题,大多都是当下热门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