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书<自书告身>一向被认为是颜书代表,而且因为是墨迹(原本现在日本),尤显可贵.但今人朱关田\曹宝麟先生论证其伪,其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论据是:鲁公乃文字学世家,而且他也写过<干禄字书>,所以他在写十分正式庄重的文字时约不可能用俗体字或通体字,只会用正体字(干禄字书中的定义),而<自书告身>中有许多字属于通字甚至俗字.朱先生乃当今颜书研究权威,本人对他的观点十分敬重,但是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朱曹二位有胶柱之嫌了.唐楷法度谨严是对笔法而言的,至于文字本身,倒不一定十分认真. 而且虽然颜元孙(鲁公之伯父,即祭伯父文稿帖主)写下了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字书的干禄字书,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正字的效果十分有限.就算鲁公本人也未必能身体力行.他的许多碑中就有不少不属于正体的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干禄字书>碑文中就有一个俗体字. 一开始,著书者名时,"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禄大夫..."中的"第"字就是个俗字(这里显示不出来,原碑刻第字上面是俗写的草字头,"++",该字在干禄字书去声部的第二十组字中).BY THE WAY, 朱先生认为自书告身很可能是鲁公的后辈中擅颜体书者所写以留作纪念.这样也有一个问题:该告身的书者功力相当深厚,足可称一代大家,可是历史上没听说鲁公了子侄甚至孙代中有特别善书者啊. 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件墨迹当然是鲁公所书,但并非当时的告身原件(可惜不知道这件珍品的详细流传情况.按理说任命状是给新职所属部门而非个人的).鲁公被明升暗降(或者说差不多的待遇),自然很是郁闷,白天在班上听完了任命,晚上回来自已一个人在书房里生闷气."愤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泄愤,唯有作书"于是就拿起笔来,把白天听到的告身文字一字不落地写了下来.由于心中不平,自然有一种郁勃之气,所以这件作品看起来很有力道.写完以后,还不断地看着口味,而且冷笑不止.大似其先祖(姥姥那边的)殷浩咄咄书空之遗风.第二天拿起来一看,"噫!俺这几个字儿写得还不孬哩!"于是就胡乱添了一些小字,使它尽量看起来象真的告身文状.可是他当时听宣读时光想其内容了,至于那些走手续的官员的名字及职位,也就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既然不是真的告身,这些也就不用那么较真儿.弄好后,叫儿辈们好生收藏起来,因为这是他本人比较满意的字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