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这本书剖析了我们真切感受到的身份焦虑的成因。其中,有社会制度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但最核心的,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两个基本的人性:一是对生产性体力劳动的鄙夷,二是攀比炫耀的欲望。因为鄙夷体力劳动,社会中的富裕阶层急于将自己从这之中抽离出来,成为凡勃仑笔下「有闲阶级」的一员。他们是日本的武士,印度的婆罗门,欧洲的骑士和教士,旧中国的乡绅和地主,也是现代社会的律政、金融精英和体育、娱乐明星。虽然随着经济结构的不同,这些人的具体职业不同,但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 正因为鄙夷体力劳动是普遍持有的观点,崇拜乃至嫉妒非体力劳动者的社会风尚也就一直存在。这时候,富裕阶层想要炫耀自己有闲阶级身份,而贫困阶层也有欲望用一些廉价的手段装作有闲阶级的一员,这些现象就毫不奇怪了。当大家发布的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最符合有闲阶级身份地位的信息,对于不完全了解别人、但对自己心里有数的你,当然就会焦虑了:别人都这么优秀,我为什么这么差? 《有闲阶级论》虽然只写了区区十四章,中译本也只有大约不到三百页。可是,因为主题的理论性强,而凡勃仑自己似乎又不是一个善于举例子的作者,所以其实这短短三百页并不容易读。在这些内容当中,包含两个核心问题,它们虽然不能涵盖本书的全部内容,但却是理解全书的重中之重,也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议题。第一个议题是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而第二个则是由有闲阶级主导的攀比竞赛。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何谓有闲阶级?简单说,有闲阶级中的成员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享有某种尊贵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地位,换言之,他是上层社会的一员;二是脱离了具体的生产劳动,更具体地说,他不能做工人、做农民,也不能做剃头修脚这类服务工作。按理说,如果你来自社会顶层,我是来自社会底层,那么你应该比我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的自由才对——毕竟,你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接受了更加严格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多数时候,我能做的你也能做,我不能做的你也能做。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只是富裕阶层,绝大多数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没有随便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这一点在城市里特别明显,大部分父母都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去体制内「坐办公室」,其他职业则万般皆下品被视为不务正业。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真正活在社会顶层的人们了。比如,如果有一天,一家八卦杂志证明某位当红电影明星其实是一位英国王室成员,那么,无论他多红、多挣钱,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职业选择是不符合身份的。他可以去做军人,可以去做官员,也可以去做学者,但是怎么能去做这种不优雅的工作呢? 所以说,把有闲阶级的上层社会属性和脱离劳动属性放在一起,我们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劳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地带,也引出了一个挺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社会身份」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最核心的考量就是工资与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一般来说,清闲的工作挣得少,挣得多的工作不清闲。所以,有些读者可能会说:「上层社会的子弟选择脱离体力劳动是非常正确、非常理性的,因为他们本身不缺钱。有很多人,很多人靠着房租地租就能锦衣玉食。所以他们也就不那么计较工资的高低,在工资与闲暇的权衡取舍当中,闲暇相对更重要一些,因此他们必然会选择相对清闲的工作。」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都是经济学家,因为它是所谓「经济学思维」的一种彻底的贯彻。但这种解答并不尽善尽美:第一,贵族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要接受比一般的市民阶层的子弟多得多的管教和训练,而这种管教和训练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回报。第二,在一些情况下,老牌儿贵族可能也会变得潦倒。但即便在这种危及生存的时刻,在这种钱已经变得相当重要的时刻,落魄了的贵族们多数时候依然无法轻易转换自己的工作,放下身段去做那些为数不多能让自己存活下来的脏活累活。 所以说,上层社会的职业选择,与其说是考虑了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后的理性选择,不如说是一种习惯的延续。理性选择的特征是对外部世界的变动非常敏感,而习惯的特征则是难以轻易随着外部世界变动而变动的惯性。如果你了解凡勃仑的其他著作,你会发现,凡勃仑的整个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习惯这个概念展开的,他倾向于用习惯来解释一切。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制度,还是其他社会、经济现象,凡勃仑都一以贯之地认为它们是习惯。这么看来,上层社会不从事那些消耗体力的劳动职业,就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种思想习惯。 那么,既然是习惯,就必然是经由漫长岁月的磨洗才逐渐稳定下来的,不是某个人、某一群人甚至某一代人,凭借个人意志的一个闪念就能改变的。因此,如果你去读这本书,有些时候你能够从凡勃仑的著作中隐隐嗅到些许进化论的气息,这时候请告诉自己,你的感觉是对的。 粗略地回顾一下我们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全过程,可以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石器时代当中悠悠地度过了几十万年,而我们铜器替代石器仅仅发生于距今五千年左右,而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狩猎采集转到农耕文明也只有不过一万年的时间。相比于几十万年的石器时代,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短了。所以,我们的大脑,在适者生存的进化压力下,有充足的时间适应石器时代中的那些生存难题,比如躲避野兽、合作打猎等等,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以适应现代文明。就此,进化心理学家 Cosmides 和 Tooby 曾经对人类的心智有过一个精辟的论断,他们认为,「现代人的颅腔中装着一颗石器时代的大脑」,认为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比较有用,但略微滞后的东西。 与进化心理学家眼中的大脑类似,凡勃仑眼中的习惯,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各式各样的「思想习惯」,也有这样的特点。某种思想习惯出现的原因,往往是要去适应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可一旦一种思想习惯被广泛地确立并且稳定下来,那么它就会无条件地维持一段时间,即便它所适应的那个环境已经变了,惯性还会保证它的存在。举个例子,「重男轻女」这种陋习被很多人认为是旧式中国乡村经济生活的必然产物,但当工业文明和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商业文明降临时,这种旧思想的适应性就不复存在了。但事实上,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能观察到,一些早已逃离了农业和乡村生活的人在歧视女性,这就是因为思想比环境更稳定。这个逻辑的具体阐释,大家可以去读《有闲阶级论》的第六章,或者凡勃仑 1898 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化科学?》。 好了,下面的问题是:上层社会拒绝从事那些所谓的「低端的」生产劳动的思想习惯,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需要强调的是,凡勃仑是接受过那个时代最正规的考古学和生物学训练的,所以从《有闲阶级论》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能够熟练地引用考古学文献,和对于原始部落的实地考察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应当说,他的答案是相当可信的。凡勃仑指出,人类最早、最原始、最「自然」的分化莫过于男女两性之间的分化了。这种分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分化,广大男性由于占有武力上的优势,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面是两性关系主导者,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奴仆或者附属品;二是男女在职业选择上的分化,广大男性再次因为占有武力上的优势,所以承担起了与其他部落作战和狩猎这两项工作,而剩下的琐碎工作,比如耕缝纫、带孩子、以及原始的手工制作,就只能留给女性朋友们来做了。可以看到,男女两性分化的两层含义与有闲阶级的两层含义,也就是尊贵的社会地位和脱离生产劳动,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换言之,男性这个群体,就是有闲阶级最早的形式。 那个时代,人类的总人口非常非常少,丰富的自然资源用之不竭,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狩猎、捕鱼这种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的生产方式,以及直接抢劫其他的人类部落,才是一个原始人类部落的「经济命脉」。这样一来,男性成为了社会的顶层,也掌控着经济的命脉,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同时做为男性打零工的工作。久而久之,人们就对某些特定的职业赋予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就像现在的奥运会不会为花样游泳设立男子比赛一样。随后,性别的藩篱逐渐被打破了。如果一位男性身体不佳,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那么他自然也会慢慢被排挤到女性同胞们当中去,成为了最早的有闲阶级中第一批下车的人。久而久之,男性内部也有了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划分,平民只能依附于掌握了食物的精英们,逐渐也沦为奴隶,而那些背着弓箭的健壮成年男性,也就逐渐变成了奴隶主。同时,社会观念为不同工种赋予的社会地位属性渐渐与性别剥离开来,用凡勃仑的话说,变成了「功勋」和「生产」之间的区别。 有人会问,猎人和战士这样的职业,真的那么「有闲」吗?没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猎户似乎与其他的工农业者没什么区别,军人在很多时候也不意味着特别高贵的身份。是后来生产能力的发展,真正让我们祖先中的那些贵族和精英们变成了我们理解中的有闲阶级。由于解决温饱问题所需的必要的人力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持续下降,一部分人开始有能力摆脱生产劳动,加入到真正的有闲阶级队伍中来。那些世袭罔替的精英子弟们,以及那些掌握了土地、工具、牲畜甚至是其他人的人身自由的奴隶主们,当然就成了首批豁免于劳动的幸运儿。不过,这些人也不是完全无事可做,毕竟,他们的收入来源实际上是掠夺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如何保证自己和后代的掠夺能够持续下去,是他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层社会为此所做的努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上层社会有在脱离了劳动生产之后依然保持强健体魄的充分动机,也保留了尚武的个人特质,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随时应对奴隶的反抗暴乱。第二,上层社会必须掌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在远古时期,就是要掌控以祭祀为首的宗教或者迷信活动,好利用平民或者奴隶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来控制他们的思想。或许这也解释了学术工作为什么古往今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贵的,也解释了西方的富家子弟为什么热衷于哲学、神学和纯艺术专业,《有闲阶级论》的最后三章,都是在说这个问题。 最终,「那些工作是奴隶才做的」成为了全人类心里面的一个思维定势,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职业确实也就是奴隶的工作。这种思维习惯导致了人们对于某些特定职业的鄙夷。即使这些职业在我们的时代里并不是真的低贱,可这种鄙夷产生的影响依然是人类社会难以戒除的心灵尼古丁。 接着我们来说第二个要点,那就是有闲阶级主导的攀比竞赛。前面我们已经通过介绍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解释了对于某些特定职业的鄙夷是从哪里来的,但这本书真正扣问人心的内容却产生于这种鄙夷与我们无处不在的攀比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社会绝大多数的进步力量和扭曲变态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凡勃仑本人没有花太多篇幅来写夹在上层社会与底层之间的所谓「中产阶层」,但这段内容事实上剖析出了中产阶层极为微妙的心理活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读完《有闲阶级论》,你可以去那个问题看看。 我们接着从有闲阶级的发家史说。上文说到,最早的有闲阶级是那些「猎人贵族」和「军人贵族」,他们由健壮的男性组成。如果这些人相互攀比,那么他们会攀比些什么呢?一是技艺的竞赛,比如比谁射箭射得准,凡勃仑认为这也就是上层社会至今酷爱体育运动的原因。二就是战利品的攀比,因为无论是打猎还是与其他部族作战,这些精英们都会搜罗到大量的战利品,而这些战利品的多少毫无疑问也能够彰显这个人的技艺和能力。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开始选择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也因此开始在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的河流下游冲击平原定居,这时候,狩猎不再那么重要,部落之间的战争也变少了。这时候,无论是攀比技艺还是攀比战利品,都不那么方便了。人类的攀比心就是这样,没有条件攀比,创造条件也要攀比,后来,人们研究出了新一代的攀比游戏应该怎么玩,那就是攀比积累的财富。原因是,一方面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道理我们也懂得,而另一方面,更多的财富更能够证明自己祖先的技艺和战利品。 凡勃仑指出,当攀比的标准变成积累财富之后,人类社会就已经形成了过度积累的风气。也就是说,上层社会积累财富的过程,不会因为财富已经够我花了,就知足地停下来,最终积累的水平往往都是几辈子也花不完的。这是因为上层社会的人们要用这个数字与自己的竞争对手攀比,这时候大家都无意停止这场「财富军备竞赛」。可这样一来,苦了的就是底层的平民了,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私有产权制度与社会不平等就是这样被联系起来的。 下面的问题是,这个攀比游戏的具体玩法是什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一个人的财富是很难被别人观察到的。比如,一个穷人因为买彩票一夜暴富,在他拿着奖券去领奖的路上,他已经是一位千万富翁了,但是跟他擦肩而过的你,无论从哪个角度,也很难看出来这一点,因为他身上必然有着一大堆穷人的特征。就算他告诉你,我是千万富翁,你也多半会觉得他在吹牛。这个困境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是不难解决的,因为从没钱到有钱,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吃好的穿好的,人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比如脸色变好,人开始变胖,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凡勃仑认为,攀比财富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因为它可以激发劳苦大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终摆脱贫困。但对于上层社会的攀比锦标赛来说,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你也吃得饱,我也吃得饱,我怎么证明我比你有钱呢? 凡勃仑说,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炫耀性消费。我相信,听到这里很多朋友的脑海里一定已经浮现出一大堆世界名牌了。大多数像我们这种并不出身于豪门望族的孩子一开始可能都会不理解,究竟一个三万的包,和一个一万的包,还有夜市上一百五十块两个的包,究竟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因为用起来都差不多嘛,夜市上买的包不耐用,但是经常买经常换总开支也到不了五位数。但是对于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人都用一万的包,自己就不能用地摊儿货,身边的人都用三万的包,自己就不能用一万的,甚至要想办法用四万一个甚至更高价格的。其实,如果你了解博弈论就知道,这种行为其实和当着别人的面一把火烧自己的钱是一个原理,因为,如果我不是百万富翁,我不会眼都不眨地烧掉一万块钱,如果我不是亿万富翁,我就不会面不改色地烧掉一百万块钱,所以,你烧的钱越多,证明你就越有钱。同样的道理,一些企业在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疯狂地做极其无聊的广告也是这个目的,这个企业试图传递的信息就是,我花这么多钱做了一件这么不漂亮的事情,你看,本公司是不是财大气粗?炫耀性消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买对的东西不能帮助他们攀比,但买贵的东西却可以。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这种消费行为被后世的经济学家称作「凡勃仑效应」,这也是许多人对《有闲阶级论》这本书唯一的认知了。 第二种方式叫做「炫耀性休闲」,我认为这种方式才是最值得说一说的。前面说过,鄙夷具体的生产性劳动是人类的通病,而这种通病导致了一个非常好的攀比财富的方式。因为人们但凡有能力就一定不会去参加生产性劳动,所以谁有更多的闲暇,就证明了谁更有钱。近十年以来,国内的民营企业家们就经历了从攀比炫耀性消费到攀比炫耀性休闲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之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普遍缺乏脂肪,高油脂的食品就成为了炫耀性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早期的企业家们特别喜欢把自己吃得脑满肠肥,好像自己身材干瘦就意味着吃不饱饭一样。但随着国家的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不再认为吃饱饭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企业家圈子里就开始流行晒得一身古铜色的肌肉男了,背后的原理就是,无论是健身还是晒日光浴都是非常消耗时间的事,这时候,越有钱的人越舍得花时间来做这两件事。 而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炫耀性休闲的力量则更加强大。比如,许多人因为听十分小众的音乐,迷十分小众的歌手,而产生了所谓的「小众优越感」。原理就在于,这些小众音乐和小众歌手是不常出现在显眼位置的,比如各类音乐排行榜或者歌曲推荐当中。因此,想要在音乐的海洋当中找到它们,需要听过的音乐的数量会非常庞大,也就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在搜索和研究音乐上,这是听小众音乐能够传递出的一种信号。另外,当被问到如何找到这些音乐的时候,有些人会说「这些音乐是我的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说这句话的人实际上要传递的信号不是自己非常有空闲,而是在传递「我有一群非常有空闲的朋友」。那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也是有空闲的人。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听小众音乐的人都是为了炫耀,而是在说为什么有些人会炫耀自己听小众音乐这件事,这些炫耀的人与真正爱听小众音乐的人的区别在于,一旦他们喜爱的音乐或者歌手大众化了,他们会变得非常愤怒,因为别人将无法区分自己和那些没有花时间在上面只是随大流听歌的人了。引申开来,一切小资的、文艺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提供了炫耀休闲的渠道。看独立电影,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有咖啡馆一下午一下午的闲坐,已经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之中了。 当然,这些方式其实门槛比较低,真正的贵族阶层炫耀休闲的方式与这又不太一样。凡勃仑指出,越是出身高贵,越会选择那些需要长时间的闲暇来磨练的技艺作为炫耀闲暇的方式,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那些在我们老百姓们看来过于拘束的贵族礼仪了。前面提到过,贵族子弟经常被训练做一些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技能,也要遵守许多普通百姓不需要遵守的规矩。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培养的技能越功利化,越说明他的贫穷,因为用时间换财富的紧迫性很高,所以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大段的闲暇来培养看起来无用的技能,而这些富家子弟被要求这么做,恰恰释放出了符合他社会身份的信号。我有一位朋友就曾经这样跟我抱怨过,她从小在虚荣的母亲的要求下学钢琴和跳舞,可那位阿姨却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走音乐的道路,这就是炫耀性休闲的力量。 让我们回到「身份焦虑」的问题上来吧。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一是商品经济特别发达,二是社交网络特别发达。两者都是科技为这人世间带来的福音,却也无意中造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困局,释放以假乱真的信号越来越容易了。初中的时候,男生们都会穿耐克的篮球鞋,于是一些人去买了山寨货,有时候就可以蒙混过关;而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在朋友圈发布一张修改了一整天的照片,让照片的主角和镜子里面的我们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也可以蒙混过关。这种蒙混的技术,让人们总是可以相对廉价地伪装成自己想成为但实际上还不是的那个人,以在社会的鄙视链当中向前爬行一格。于是,为了把自己同那些混迹在自己阶层的「麻瓜」们区分开来,我们又需要绞尽脑汁去想一些他们模仿不来的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直到市场经济又一次帮他们想出廉价的模仿方式为止。这个过程,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一种我们能够长久坚持的生活方式,因为很可能一不小心,你的坚持就变成了所有人鄙视的东西。 那么,在这条鄙视链中高不成低不就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心保持自由和平静呢?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推荐一本书五年级作文范文(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本好书会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尽的快乐!
朋友们你喜欢看书吗?我想向你推荐你一本书——《爱的教育》。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亚米契斯的一部代表作《爱的教育》。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就是这句话使我用心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主要写安利柯成长的故事,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叙写了主人公一年的所历,所闻,所见,所感,抒发了乡国之感,师生之谊,亲子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友爱之情。通过一个个平常又满蕴人情味的生活条件,把爱和美注入读者的心田。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来写作,但每月又有一篇较长的,结构完整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并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同时也带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小博士”代洛西,“小英雄”洛贝谛,爱帮助人的卡隆,可怜的奈利,衣着华丽的瓦梯尼……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通过朴素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使我知道爱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爱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爱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是人人都需要的!
如果你看见这本书你一定要认真的品味品味!要记住那句话:“世界充满爱”。
众所周知:“书是人类进步和阶梯”、“书是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能让你终生受益;读一本坏书,也许能把你带到黑暗的世界。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点落在了田地里,屋顶上。我感到十分无聊,就拿出书柜里的一本书《安徒生童话》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可是书里的故事像一块吸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回味无穷。故事里有美丽善良的公主;有英俊潇洒的王子;有聪明的阿拉丁;有惨遭厄运的灰姑娘;还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灰姑娘》。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灰姑娘的母亲死了,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对她很不好,可是到最后,一个王子娶了灰姑娘,因此世界上再也没人叫她灰姑娘了。
故事书里还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为我们开启了文学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让我们学到无尽的知识,使我们飞向文学的王国。
同学们,让我们尽情的遨游在有趣的童话书里吧!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知识,为我们送来了新的朝气,新的期望。让我们像干燥的海绵一样,在书中吮吸知识的甘霖。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就是——《安徒生童话》,让我们热爱书吧!热爱书就是热爱自己。我推荐有趣而让人回味无穷的《安徒生童话》。
我想为大家推荐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漂流者——鲁滨逊。
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所乘坐的巨轮突然遭到海水猛烈的袭击,大部分人都被海水冲走,幸运的是鲁滨逊没死,而是被冲到一个小岛上,从那时候起,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野人生活。在小岛上,恐慌、孤独、食物、住宿等困难威逼着鲁滨逊,但鲁滨逊并不畏惧,而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生存下来。他用帆布搭了一个帐篷,并将船上有用的东西都搬到帐篷中,他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并在岛上种植大麦、水稻等粮食。为了不让自己孤独,鲁滨逊养了一只鹦鹉作伴,后来他又救了一个俘虏,取名“星期五”,从此,他们俩便在岛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二十八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有一天,一艘英国轮船将他们带回了文明社会。
我十分敬佩鲁滨逊那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我们要学习他,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学会自立,我们不能总依靠父母的保护,一朵温室里的花永远经不起风吹雨打,学做一个勇者!战胜一切困难!
我推荐这本书,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的,希望你们都来读读这本书,从中获得的启示可不小哦!
书是带我们走进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书是带我们去遨游知识海洋的潜水艇。今天我就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做《一根怪手杖》。
《一根怪手杖》是童话故事,里有三十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语言的声韵之美。里面有“流星仙女”“蓝色的香水”等等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长颈鹿先生住在哪”这个小故事了。这篇故事讲了小白兔一次冒着大雨,寻找长颈鹿先生问问题,之后通过自己的办法找到了长颈鹿先生。这个故事也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筋,巧妙地运用方法,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这本书还有许多道理!例如;“宝贝猪当裁判”告诉我:不要看外表,往往你看不起的人实力也会很高。“小青蛙和小刺猬的冬眠梦”告诉我友谊无处不在……让你们更加懂得一些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理。
我再告诉你,每篇故事不仅有注音而且后面还有一页的练习题,实践题,让我加强了阅读理解,也让我更爱这本书。一次,我在洗衣服时想放弃,但是我看了这本书,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多么光荣!
我爱你《一根怪手杖》。对了!你们喜欢我向你推荐一本书吗?下次我在向你们介绍下一本书了!
“长停处,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让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城南旧事》那充满淡淡忧伤的故事。
《城南旧事》讲述了小姑娘林英子的童年。凄惨的秀贞母女,为了弟弟不得不偷钱的青年,敢于抗争的.兰姨娘……这些命运坎坷、性格各异的人物在小英子的童年匆匆来去。它并不是一本有趣的童年故事,而是一段充满思念和忧伤的往事。
书中的文字很优美,却能触碰到人心中最快乐的记忆——童年游戏。在那个贫困时代,孩子们想方设法创造游戏:踢毽子、跳皮筋、喂小鸡……他们的游戏花样百出,无拘无束。这其中都是现在电子游戏时代孩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与爸爸聊完《城南旧事》后,他从老家的角落里拿出了他小时候的玩具,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滚铁环,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感谢《城南旧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久违的旧时记忆。
但书中最精彩的是英子眼中的成人世界。英子拥有过朋友:秀贞、妞儿……可这些人却像配角,一个接一个地退出英子的世界。让我感到世间有诸多悲欢离合,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总有一天会说再见,而我能做的,或许只是珍惜我们相处的每一天。记住那些欢笑和感动的瞬间。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合上书,房间里有着一股淡谈味道,我知道,那是回忆的味道。
今天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一本著作:《狼王梦》。
这本书呢,主要讲的就是:母狼紫岚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一次次失败,自己的四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最后,她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他与金雕同归于尽。故事情节一环扣这一环,引人入胜。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有2种原因。这第一种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有很多故事,比如:最紧张的故事:绝境分娩、最让人难过的故事:魂断捕兽夹、还有就是让人惋惜的故事:血洒碧空……这么多的故事,当你读起来的时候,有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心情而走,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一会儿又后悔,一会儿又欣慰。这是第一种原因。
第二种原因就是在这本说的后半部分,有一些关于对作者的介绍,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多的了解到作者。知道作者和外国作家在一起谈论过,知道作者养过蛇,知道作者和冰心老人见过……这也是原因的其一。
而刚才我说的只是重要原因,读了这本书以后,还会产生推荐书的更多原因。与其让我给你们介绍,还不如自己买来看一看呢!
这就是我推荐的一本书:《狼王梦》。
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催人泪下,道理深刻的书——狼王梦。
这本书的作者是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匹名叫紫岚的母狼。而它的丈夫黑桑,本是一匹有能力当上狼王的公狼,却因在捕杀老狼王的途中被野猪咬死。事后,紫岚产下五匹黑柔的后代:黑子、蓝魂儿、双毛、媚媚。其中一只刚产下不久,就因高烧而夭折了。为了实现黑桑当上狼王的愿望,紫岚将这愿望强硬地施压在三匹小公狼身上。最终,那三匹小公狼都成了狼王的牺牲品。但幸运的是,它的女儿媚媚怀上了狼群中最矫健的公狼的孩子,可在这时,紫岚发现一只金雕正想把媚媚作盘中餐,便一顾一切上前抵挡,最终与金雕同归尽。
这本书语言优美、生动,特别是在小公狼们死时和最后与金雕战斗时描写相当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和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还有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情节离奇波折,一开始以为狼王梦能实现,可最后残酷事实的同归于尽,让我一禁眼泪夺眶而出。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梦,可总被现实一棒子打醒,化成若影若现的泡沫。
此外,它插图也很精美,略有一些散文的味道,十分适合供大家欣赏。如果大家也想一饱眼福,就来看这本书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家喻户晓的《爱的教育》。
我记得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能引发千万人的思想。就是这句话,让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的故事里。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新朋友:主人公安利柯,“小博士”代洛西,“小英雄”洛贝谛,乐于助人的卡隆,可怜的奈利……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安利柯成长的故事。作者以小学生的口吻写了主人公一年的所见所闻,记录了在学校和家里的故事,把爱和美全部注入读者的心田。作者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写作,但每月都有一篇结构完整的“每月故事”。
我喜欢这本书,通过朴素的语言,使我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无价的,爱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是人人都需要的!
这本书让我记住了一句话:世界到处充满爱。如果你想更多的感受爱的故事,就看看这本书吧。我想这本书一定会让你身临其境的!
“进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可是,你知道吗?“进化”这个词在150前年随着《物种起源》的第六次出版才广为人知的。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犹如给150年前的西方社会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作者“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并不是被“神”创造的,直接推翻了西方人信奉了几百年的宗教信仰——《圣经》。
说起《物种起源》,许多同学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大部头书籍,我们怎么会看得懂呢?其实,“进化”就是指一种现象:如古老的鹿群体,在旱季时,发现长脖子的鹿因为能吃到更多的食物,就把长脖子基因传给下一代,而短脖子鹿渐渐消亡,如此反复,经过漫长的演化,就有了现在的长颈鹿。
《物种起源》这本书中还有大量的科学知识,描述了变异、自然选择、生物的本能与演化等多种自然规律。例如书中提到一个“猫多即花多”的有趣现象:猫影响老鼠的数量,老鼠因为破坏蜂巢,影响蜜蜂的数量;蜜蜂将直接影响花朵的数量,所以猫多即花多。
《物种起源》告诉我们:万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才能生存。学习也是这样,你不进步,终会被社会淘汰。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夏洛的网》,作者是英国E·B·怀特。
《夏洛的网》这本书主要讲了友情的故事,在朱克曼家的仓库里,住着一群小动物们,其中小猪威尔伯和小蜘蛛夏洛之间发生了触动人心的故事。
小猪威尔伯和小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小猪威尔伯知道自己要在圣诞节上被做成火腿,心里格外难过。威尔伯正在发愁的时候,夏洛说:“我可以救你!”夏洛用自己的网织出令人类惊奇的文字,使人们惊恐万分。这些赞美威尔伯的文字,让小猪赢得了荣誉,也享受了生活,小猪的愿望实现了,他终于看到了冬天的第一场雪。但小蜘蛛夏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精彩的事情发生了,有新的蜘蛛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小猪威尔伯用心地照顾着夏洛的514个子女。
当我读到夏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救威伯时,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多么感人的情节呀!威尔伯也没有忘记对朋友的承诺,精心地照顾着小蜘蛛们。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世界上最诚挚的友谊,它们的友谊真让我羡慕啊!
这就是我推荐的一本书,你听到了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也想去细细地口味一番呢?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发源地,智慧的翅膀。读一本好书,就会知道许多的有趣知识。今天,我就要推荐一本很有趣的冒险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外国女作家——JK罗琳。这本书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书。它主要讲了哈利波特第一次上魔法学校的故事。他的父母被伏地魔杀了,但他不知道。因为麻瓜们我。巨人海格收到邓不利多的任务,把他带进了魔法学校。每人都很崇拜他,他结识了赫敏、罗恩等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打败了黑恶,拿到了极为重要的魔法石。让格兰芬多学院从现在开始,走向了辉煌……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只有朋友团结起来,才会克服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困难。如果哈利一个人去面对它们,早就在第一关失败了。所以,交个真正的好朋友,是多么重要啊!他们能分享你的快乐,减少你的悲伤,和你一起克服困难,帮你解决忧虑……所以,交一个真心的朋友吧!
这本书里面的冒险情节一看就会让你完全停不下来。你的心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可读性绝对是满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一定会勾起您的兴趣,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快去买吧,进入你专属的魔法世界吧!
这是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手机里各大社交平台持续更新文章,阅读APP推送书单铃声不断,公共账号每天都有干货。我们似乎有学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书,经常还自带优越感,我是多么的勤奋好学,用心学习新的知识呀。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甄别知识源头,也就是常说的一手知识,那你就是21世纪魔法界里面的“麻瓜”。 那你只会一直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它已经没有味道了,你还一直吃,尝试吸取所剩无几的糖份。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找到知识源头的(一手知识),可以品尝到新鲜出厂的口香糖。 我们可以把所有知识分为四类;•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穷查理宝典》《决策与判断》等;•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200万的》)或者情绪因素(比如,《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 看到这很多小伙伴还是有些迷糊,那我结合自己举个实际的例子。 我的选书和买书经历 1.四手知识;前几日,我在一篇情感心理学公共号里面看到一个叙事的情感故事,作者文笔不错,生动有趣。里面提到一个两性关系,其“高价值与低背叛”(高MV、低PU)理论。 2.三手知识;我比较喜欢心理学知识,处于好奇,我探上了知识求索的道路。 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高MV、低PU理论。 这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杨冰阳写的,书名为《完美关系的秘密》。作者的简介很“高大上”。 我是打算买下来准备啃书的,但作为知识混子,我没有忘记运用豆瓣和知乎工具来瞧一瞧这本书的书评。 豆瓣书评不高,在知乎上看了很多评价这本书的回答,基本都是在讽刺,鄙视这个作者,说什么误解原著观点,自己过渡解读,巴拉巴拉,大概意思是说这是一本垃圾书。 那尼。。。。。。? 3.二手知识;我靠(`Δ´)! 我赶紧把当当网的订单取消了。 知乎上的大多数回答提到了一本书叫做《进化心理学》,我返回又在百度搜索下,原来这是一本国外的书籍,作者是戴维.巴斯,他是一位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的心理学教授,知名于关于人类择偶的性别区别的演化心理学研究。 二手知识含金量已经想当高了,我总不至于翻墙,找国外文献和期刊吧,文献和期刊太难理解了,读书还是有有一点阅读性哈。 那么此次探索求证之路到此打住吧。 我上网找到国内翻译版电子书开始啃书,发现书中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高MV、低PU理论,而是客观的讲解人类进化史,男女的择偶策略。杨冰阳完全扭曲观点呀,她忒不靠谱了,还好没有读她的所谓畅销书。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来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例如两个同学在同等的时间,一个在读《完美关系的秘密》,而另一个在读《进化心理学》。两个人得到的知识真实性可想而知。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总之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甄别知识源头,你就一直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你还吃的津津有味。我们是一叶小舟,因为有海灯的指引,可以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生。
308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8 回答
221 浏览 6 回答
357 浏览 4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2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151 浏览 7 回答
168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8 回答
283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115 浏览 6 回答
23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