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门学问,不忍不行,忍之过了也不行,因而我们倡导的是明智的忍让。依我看来,“明智的忍”需要——忍之有智,忍之有情,忍之有节。 忍之有智,就是说忍让要是智慧地忍让,忍让中是充满对全局的纵观和自身的保全。古之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春秋时期,晏子使楚,楚王自大,让晏子一行从大门两侧的小门进入,晏子忍住了心中的不满和怒气,与楚国以理相对,说得有理有节,又充满了智慧,使楚王不堪,不得不开大门。晏子的忍使国不受辱。再说周瑜打黄盖,黄盖忍住伤痛,以苦肉计取曹操的信任,使之后的“草船借箭”大获成功,黄盖的忍使国不受欺,为自身的忍虽说比为家国的忍少了几分气魄,却依然充满了智慧。张衡曾在朝廷被问他所憎恨的,他为保全自身而诡言以对,这也不失为明智之忍。 忍之有情,这里的情指爱国之情,即忍耐中体现了爱国的高尚情怀。蔺相如经完璧归赵和多次的为君王化险为夷之后,官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满,宣言要羞辱蔺相如,相如未被激怒,相反却处处忍让,回避,不愿与廉颇起争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闻之后,负荆请罪,相如不计前嫌,与廉颇和好为刎颈之交,共同护赵。相如之举既体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又表现了极大的爱国情怀。苏武牧羊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苏武为不辱使命,忍屈放牧十九年,铮铮的爱国之情不得不令人感到钦佩。 忍之有节,就是说忍让要有节制,要有限度,不是凡事都得忍,凡是都需忍得,清末时期,外国帝国主义多次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但当时政治腐败,君主无能,军队溃败,而君主却受辱而逃,卖国投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君国的忍是辱国的忍,是懦弱的忍,使中华民族深受百年之久的奇耻大辱。 忍并不是古人的专利,它在当代现实也有重大意义。智慧的忍体现了人的宽容大量,体现了“大人不记小人过”的胸襟,更体现了人的意志品质。忍有利于自身性格的磨练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良好风气的形成。 让我携手让“忍”风再起,学习忍得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忍”的精神品格。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