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宗教冲突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本是一个祖先。以色列以前被赶出去。现在又回来了。总而言之挣祖产来着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等部落居民。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前1025 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亚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犹太人迁徙到巴勒斯坦,与当地居民同化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说白了,现在的巴勒斯坦人都是混血儿。 巴勒斯坦人以“还我河山”为理由,与以色列争执了数十年,实际上他们眼中所谓的土地是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真要从一开始打下土地所有权归有,那么也是资本家的作为。何况我们的祖先是非洲猿人,是不是我们的迁徙,异土的劳作,到头来我们也是侵犯啊。那么我们应该集体自杀或是滚出地球以表清白罗。 但就个人问题,其实巴勒斯坦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统一整个阿拉伯,还有确定水源的归有。恩,实属是向世界宣战。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巴勒斯坦”一词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在希伯莱语中,“巴勒斯坦”被称之为“埃莱兹·以色列”,意为“以色列之地”。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属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第181号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中东战争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以冲突的关键巴以和谈中的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等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600万难民,而巴勒斯坦难民是其中最大的难民群落,总数接近350万。从第一代难民的出现到目前已经有52年的历史,接近3代人。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其中难民约为470万人。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和谈的最关键、最棘手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65万,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全城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即东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包括大小33个阿拉伯村庄,居住着10多万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组成整个耶路撒冷市的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个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原本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西区被以色列占领。分割东、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线由于在以色列地图上是绿色的,所以又称为“绿线”。以色列建国前,大量犹太移民居住在新开发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称犹太区,东耶路撒冷过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绝对优势,被称为阿拉伯区。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占领的西耶路撒冷为首都。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通过法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根据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协议,耶路撒冷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改变现状。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坚持耶路撒冷是其“统一的和永久的首都”,并继续推行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计划。1999年9月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启动后,双方围绕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了几十轮公开和秘密谈判,但始终无法克服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巨大分歧。特别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由于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分歧巨大,会谈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巴方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撤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因此,与以色列共同拥有耶路撒冷或收回东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变的谈判底线,没有东耶路撒冷,就绝不同以色列签署结束战争状态的永久和平协议。
一、同情苦难的巴基斯勒人民,理解并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巴以冲突有复杂的宗教和历史因素,也是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故意埋下了祸根。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退出中东前,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搞了以巴分治。在巴勒斯坦地盘中突然建立了以色列国,人为地制造了以色列与阿拉伯民族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一场持续60年的跨世纪冲突中,巴勒斯坦人民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以色列的建国与扩张,除了造成巴勒斯坦人的大量死伤外,将百万巴勒斯坦人驱赶离开了固有的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家园、反抗侵略扩张的斗争是正义的,始终得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中华民族是饱受侵略和挨打的民族,深知被侵略被占领的滋味,深知颠配流离的痛苦。因此,中国人普遍希望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斗争能够取得胜利,完满的胜利更好。如今,出师未捷恢复家园未果、圣诞与新年之际享受着以色列炸弹“盛弹”的巴勒斯坦加沙人民,从12月27日起,以色列100多架战斗机和50多架武装直升机针对百余个目标投放投射了大量精确制导炸弹、数百吨炸弹,超过45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400多人受伤,最惨的有家平民被炸死了3个孩子(有报道说是5个孩子)。面对以色列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展开的最为猛烈的军事打击行动,面对巴基斯坦人民饱受炸弹轰炸战乱之苦,中国人民无不深深同情与遗憾。二、认同以色列民族精神,对犹太民族抱有好感甚至敬佩,但反对以色列穷兵黩武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希特勒法西斯屠杀超过600万人,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作为没有国家而遭受屠杀的犹太人,创立犹太复国理论,并借助英殖民者退出中东之机,得以建国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建国时才百万人口的区区小国,在数以亿计的众多的阿拉伯国家包围打击之中,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强大,越战越勇,多次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并创造了独特的以色列奇迹,成为国土虽小却科技领先、创新能力居于世界领先、文明程度领先的“大国”。在我国始终谴责以色列、不承认以色列的情况下,以色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承认我国,并敢于不听美国的话,始终在一系列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比如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上,始终是投下赞成票。以色列国民对犹太人遭受屠杀凌辱时,中国给予犹太人的帮助始终牢记与感恩,对中国人友好一致。我们试图站在以色列人角度,透视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历史,看待犹太人曾经的颠配流离的历史,理解犹太民族存世之不易,也许会多少理解一点以色列的无奈。但是,以色列给巴基斯坦人民制造了多灾多难,以色列利用其强大,用战争对付正义的巴勒斯坦人民,甚至是穷兵黩武,中国人民非常反感与仇恨。三、对哈马斯的极端主义不理解,希望巴勒斯坦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抛开以巴冲突的历史根源不说,抛开以往的胜败不讲,然而,不少人认为这次战争爆发、以色列的狂轰滥炸,主要是由于哈马斯的好斗,哈马斯的不识时务地死抱住“不承认以色列、消灭以色列”的僵化目的,始终对以色列每天发射火箭弹袭击所导致。从某种不太正规的意义上来说,是哈马斯的好斗逼迫以色列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是以色列希望用战争手段彻底打垮哈马斯,达到用战争消灭战争的和平目的。冲突的真正起因,是哈马斯始终坚持不承认以色列、彻底摧毁以色列国家的强硬目的。哈马斯为逃避以色列军事打击,将许多的军事设施甚至发射火箭的设施隐藏在平民区,他们在不与以色列和平的同时,同样将无情战火强加给了巴勒斯坦人民。因此开展“锤击行动”军事打击,以色列有错,但不全都是以色列的错。四、不少人支持哈马斯的,尤其民间不过,对哈马斯组织,话要分两头说。无庸讳言的是,国内还是有不少人支持哈马斯的,尤其民间。哈马斯不与以色列和平谈判,不承认以色列国家的存在,要以色列从地球上消失,并向以色列发射火箭与炮弹,包括对以色列开展行动,得到了相当一些国人的认同,这一部分人认为只要是反抗创侵略与占领,就应该受到支持。此观点是否值得赞赏,需要各自认同。五、谴责美国及西方对以色列的偏袒,希望美国及西方对以色列施压促进和平需要说明的是,小小的以色列,能够在数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包围中巍然屹立,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偏袒有关,正是美国在军事与科技及外交上的大力帮助与扶持,使得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后盾,才能够同阿拉伯国家对峙并对抗到如今。美国的中东偏袒越来越不得人心,所以,美国也表面上改变了一味偏袒以色列的姿态,制定了所谓的中东和平路线图,促进了以巴谈判,在克林顿政府时,就差一点达成了和平协议。但由于在圣城耶路萨冷的地位以及难民回归的问题上,双方差距太大而夭折。这次巴以冲突又起,美国国务院虽称,美国对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深感关切,但是它在一份声明中称,哈马斯将加沙地带的居民扣为人质。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在一份声明中称:“很显然,应尽快达成停火协议,但是我们需要达成一份没有时间限制的、可持续和可维持的停火协议。”美国的声明没有直接谈及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面攻势,也没有呼吁以色列立刻停火。欧盟也发表声明,称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属于自卫。美国偏袒以色列,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为此不允许继续保持现状,不允许哈马斯继续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因而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这次作战使用需要的新式精密制导炸弹。以色列警告哈马斯不要利用平民作“人体盾牌”,美国也认为哈马斯应对暴力事件和这场冲突负完全责任。美国声明称:“自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发动针对阿巴斯主席部队的政变之后,哈马斯就将加沙地带的居民扣为人质。但是,以色列的猖狂,之所以能够穷兵黩武,正是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如果美国政府和西方施加更大更多的压力,以色列是需要考虑美国和西方的态度,需要考虑穷兵黩武的军事行动对平民对国际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六、期盼巴以实现和平,对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遗憾这次以巴冲突,巴勒斯坦方面的死亡人数增加至450多人,以色列已征召了数万名后备役人员,军方首席新闻发言人称,在加沙地带的行动将持续“许多漫长的日子”。尽管国际社会正在为加沙停火而进行努力,尽管战争在加沙残酷地进行着,但历史的经验证明,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不能依靠武力或军事行动消灭对方,无论是以色列的狂轰滥炸,还是巴勒斯坦的武装斗争,都难以解决问题。双方的诉诸武力,都只能是冤冤相报,恶性循环的重复。既然谁都消灭不了谁,军事行动只能增加财富的消耗,增加平民与人员的死伤,那么,回到谈判桌前,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因此,中国人民普遍希望两个冤家和解,只有实现和平之后,两个民族今后和睦才有可能。
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已成为国际问题中一个持续时间最长、所涉及因素最复杂、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地区热点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涉及到大国争夺、历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各国利益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刀与火的争斗后终于在1993年9月,双方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决定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但在长达7年多的和谈过程中,巴以双方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并在2000年9月底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由于双方在冲突中的利益不同,导致冲突越演越烈,以致使巴以冲突在2002年3月底后进一步恶化,双方陷入了“全面战争”的状况。目前,由于巴以对和平协议立场相距甚远,双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弥合,巴以间停止冲突实现和平仍需时日。 一 中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除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外,它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冷战后,美国利用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来的强势,将中东地区纳入其构筑全球霸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并极力排挤欧洲和俄罗斯等大国染指中东地区事务。欧洲和俄罗斯并不甘心被挤出中东地区,他们与美国围绕各自的利益在中东地区明争暗斗。 中东地区特别是耶路撒冷老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祥地,巴勒斯坦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难点之一是,巴以双方同时对这块土地表示拥有主权。这个问题既涉及到过去的历史,又关系到目前的现状。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迁徙到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延续了几百年。后来犹太人的国家被征服,犹太人便开始了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生活。英国在1917年发表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贝尔福宣言》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迁移到巴勒斯坦。在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惨遭希特勒迫害的命运,使更多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命运表示同情。大量涌入的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促使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和一个犹太人国家。但阿拉伯国家认为,联合国分治决议是外部大国强加给他们的,所以坚决反对。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告独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在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造成大约10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从此便产生了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人民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旨在:“从犹太复国主义占领下完全解放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没有宗教和种族歧视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国”。“武装斗争是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方式”。以色列长期将巴解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对其进行军事打击。随着中东局势的发展,巴解组织斗争目标也趋于更加实际,逐步地修改了早期确立的斗争目标,表示将放弃武装斗争,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将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来实现建国的目标。在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终于在1993年9月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标志着两个民族在暴力争斗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相互承认,并承诺将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巴以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奥斯陆和谈进程。
二 奥斯陆协议不是巴以间的和平协议,而是巴以和谈进程的开始。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认为,奥斯陆协议只是粗线条地勾画出巴以实现和平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有80%的问题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些基本原则包括: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实行“土地换和平”;巴以相互承认,双方承诺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和谈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采取任何有可能破坏现状的行动等。巴以在和谈中主要谈判的内容有巴勒斯坦建国、巴以未来边界、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归属等棘手的问题。考虑到巴以在和谈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极大,阿拉法特和拉宾决定,奥斯陆协议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方式,在1999年双方完成和谈,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原来设想巴以两个民族通过逐步地和平相处,建立相互信任,慢慢地化解双方长期冲突积累的冤仇,使和谈所涉及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巴以从1993年9月签署奥斯陆协议到2000年9月底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在7年多的和谈进程中经历了以色列拉宾、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三届政府。由于以色列在和谈中占据着明显优势,因此,以色列每届政府对奥斯陆协议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巴以和谈的进展情况。在拉宾政府时期,虽然第一阶段协议的实施比原计划晚了4个月,但基本上还是顺利的。阿拉法特于1994年7月重返加沙,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自治。由于内塔尼亚胡从一开始就反对奥斯陆协议,所以在他执政的3年里,巴以和谈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仅耽误了奥斯陆协议实施的原定时间,还破坏了巴以在早期和谈中建立起来的信任。 巴拉克在1999年上台后,虽表示将继承拉宾的遗志争取同巴勒斯坦达成和平协议,但奥斯陆协议实施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克林顿仿效当年卡特总统的做法,在2000年7月邀请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到戴维营,举行了长达14天全封闭性的马拉松谈判。在戴维营峰会上,尽管巴拉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撤出范围问题上越过了自己所设置的“红线”,但仍没有满足巴勒斯坦要完全收复耶路撒冷东城的要求。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视为圣地,涵盖着民族感情、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和精神象征等诸多因素,并非是简单地用“土地换和平”所能解决的。戴维营峰会不欢而散后,双方的关系趋于紧张。 导致巴以冲突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勒斯坦的反对“访问”耶路撒冷伊斯兰圣地。但一般认为,巴以冲突迅速蔓延,并持续不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巴以和谈没有达成双方满意,特别是巴勒斯坦满意的结果。在过去7年多的和谈中,以色列常常对自身安全考虑过多而忽视了巴勒斯坦的尊严。巴勒斯坦至今收复的一块块互不接壤的“飞地”,需通过以色列设置的“安全通道”相连接。以色列在安全通道上进行严格检查,使巴勒斯坦人蒙受了侮辱。巴勒斯坦人民在7年多和谈的进程中既没有得到经济实惠,也没有满足民族独立的愿望,因此,普遍存在着对和谈失望和对以色列不满的情绪。
巴以最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的原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双方在理解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上存有难以调和的差异。奥斯陆协议是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巴勒斯坦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耶路撒冷东城在内完全撤出。但以色列认为,联合国第242号决议只是笼统地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的土地,至于具体撤出的范围则需要巴以通过谈判来确定。巴以爆发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三 巴以冲突的爆发给以色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以色列大多数主张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的党派和社会团体认为,巴以应在联合国第242号决议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既满足巴勒斯坦基本要求,同时又能为以色列绝大部分民众所接受的方案。他们中间有相当部分人包括前总理拉宾的遗孀都认为巴拉克对巴让步太大,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如能以巴拉克建议与巴实现和平,他们愿意“痛苦”地接受。在巴拉克的建议被拒绝和随后爆发的巴以冲突后,许多和平运动的成员开始对巴以实现和平丧失了信心,重新唤起了以色列“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更加关注本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导致对和平的主张趋于保守。2001年2月强硬派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轻取巴拉克充分反映出以色列民众对和谈态度的情绪变化。 沙龙在竞选时承诺将采取措施尽快平息冲突,为以色列民众带来安全。沙龙在和谈上的立场比巴拉克明显后退,认为巴以达成最后和平协议的条件还不成熟,巴以间只能达成一个长期的过渡协议。沙龙执政后采取了软硬兼顾的手法想尽快地平息冲突,但冲突不仅没有停下,反而呈升级的趋势。沙龙面临着以色列国内极右势力越来越大的压力(认为他采取措施平息冲突的力度不够)。“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战争,沙龙认为,以色列可搭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便车,将打击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动”纳入到美国国际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去。但布什当时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不仅拒绝了沙龙的想法,反而压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保持“克制”。以色列和美国在打击巴勒斯坦“恐怖主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沙龙认为,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实行的是利己的“双重标准”。但在阿富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美国的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已开始转移到打击中东地区的反美极端势力上。美国指责阿拉法特在巴以冲突中对巴勒斯坦恐怖主义打击不力,并警告阿拉法特,不能在参加美反恐联盟的同时与“哈马斯”和“真主党”站在一起。此时,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的立场开始与以色列接近。 2001年12月初,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制造了连续自杀性爆炸事件后,美国对巴以冲突的立场开始发生变化,布什多次表示,“以色列有权利保卫自己”,“以色列不能在恐怖的威胁下进行和谈”。在美国的默认下,沙龙指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实际上是“支持恐怖活动的实体”,沙龙决定效仿美国在阿富汗的做法加大了在冲突中打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力度。与以往以色列军事报复不同,在这之后以色列军事行动有削弱和推翻阿拉法特的明显的政治目的,以色列军事打击目标包括阿拉法特的总统官邸、总统专机和加沙国际机场跑道等重要的巴勒斯坦国象征性的建筑,并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总统府内。与此同时,沙龙指责“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本·拉丹”,已不再是以色列和谈的对手。 面对以色列军队严厉的打击,巴勒斯坦各组织宣布对以色列发动全面的“圣战”,开始频繁地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和在以色列制造大规模的爆炸事件。此阶段巴以间冲突激烈的程度,惨烈的场面和双方死伤人数都是罕见的,双方冲突实际上都已经情绪化了。2002年3月27日,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制造了一起惨案后,以色列于3月29日开始了“防护墙军事行动”,全面攻占了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区,闯入巴勒斯坦总统府,将阿拉法特“监禁”起来。巴以冲突正在逐步失控,处在一个十分危险的阶段。
四 巴以冲突局势全面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以色列立即从最近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撤出。由于美国在冲突中明显地偏袒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美反以高潮,影响了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国际社会甚至连美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对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同时,日趋恶化的巴以冲突局势也打乱了美国准备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的战略部署,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构成了威胁,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再次调整中东政策,明确地要求以色列从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区撤出,并决定派国务卿鲍威尔前往中东地区调解巴以冲突。但以色列坚持只有在缉拿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阿拉法特宣布停火后再撤军,使鲍威尔的调解无功而返。最后在布什总统的直接干预下,巴以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由美英安全人员负责关押被以色列通缉的6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有条件地让阿拉法特自由活动。 为了防止巴以冲突再次发生失控的危险局势,最近鲍威尔提出了今年夏季在土耳其召开一个解决巴以冲突的部长级国际会议,试图打破巴以间报复与反报复恶性循环的僵持局面。尽管目前有关围绕召开巴以和谈国际会议各方正在展开活动,但很多人对会议能否召开,或这样的国际会议对结束巴以冲突有多大作用表示怀疑。首先,目前各方对召开会议的有关问题仍争执不下:哪些国家被邀请参加会议;阿拉伯国家认为,以色列应在会议召开前撤回到巴以冲突爆发前的地区,但以色列坚决反对;最重要的是各方对会议的议题难以统一。以色列担心巴以冲突国际化,坚持会议仅仅讨论巴以停止冲突的问题。其次,作为发起国的美国本身对这次会议信心不足,告诫人们不要对会议寄予过高的期望。最后,持续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双方特别是巴勒斯坦大量的人员伤亡,两个民族的仇恨加深了。布什政府因国内政治的需要难以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巴以双方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尽管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巴以冲突局势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缓解,但冲突完全平息的可能性不大,仍会持续下去。现在看来,巴以间实现和平仍然需要相当长
的时间。
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271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
195 浏览 7 回答
129 浏览 7 回答
163 浏览 5 回答
147 浏览 6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6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7 回答
220 浏览 4 回答
168 浏览 6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