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相声和一篇文章一样,要求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语言精炼,讲究起承转合,叙述、说理、争辩也要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一篇完整的相声作品,由开头到结尾,要求步骤分明,节节上升,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相声本身有一些习惯用语:一段完整的相声段子叫“一块活”,一段相声的开场白、前言叫“垫话儿”(铺垫的闲话的意思)。从“垫话儿”转入正文叫“人活”。正文也叫“正活”。一段相声的结尾叫“攒底”。“一块活”的结构分开头的“垫话儿”、中间的“正活”和结尾的“攒底”三个部分。过去曾有把“垫话”后的开头叫“瓢把儿”的说法,实际上“瓢把儿”有没有都可以。“垫话儿”有长有短,有的能发展成独立小段,有的能衍成一段相声。它的安排和运用必须由远到近、由被到此,以有助于联系作品的主题。传统相声的“垫话儿”有的像一顶帽子,放在哪段相声段子前头都可以。新相声的“垫话儿”已成为“正活儿”的必要组成部分。
“正活儿”是表达主题最突出的部分。在“正活儿”的每一个小段落里,都要求组织好“包袱”,用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意义。观众由此受到的艺术感染也会一次比一次深刻。
“攒底”指相声的结尾,也要设计一个“包袱”。因为相声的表演规律是直线上升的,事物发展到顶点,艺术效果也就达到了,“正活儿”也就接近结束了。“底”要攒在矛盾处于高潮的地方,也就是喜剧效果最强烈的地方。要做到总结全局,前后呼应,设计一个又脆又响的“包袱”,但决不能节外生枝、脱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