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古代饮食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饮食结构及其演变、用餐制度及其演变、饮食思想与养生理念等。 〈/P>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名词解释】 主食 菜肴 五谷为养 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名词解释】 食案 用餐制度 分食制 寒具第二节 酒的起源及其功用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名词解释】 “第五大发明” 杜康 二、酒的功用 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名词解释】 酒以成礼 《饮中八仙歌》 三、酒祸与酒禁 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名词解释】 酒祸 酒禁 酒诰 【思考题】 1、 试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 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 服饰的历史渊源与形制类别、服饰的社会性等。第一节 历代服饰流变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因而各代服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名词解释】 胡服 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袍服 上俭下丰 胡装 “质孙服”制 比甲 水田衣 四方平定巾 花衣 水脚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服饰的社会性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四、 伦理性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五、 功能性 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名词解释】 斩衰 缌麻 离染服 幢相衣 【思考题】 1、 试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性。 2、 举例说明服装形制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第四章 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习俗,以及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古代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理念、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等。 第一节 行旅习俗 “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与行神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名词解释】 择吉 祖神 二、行旅送别习俗 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名词解释】 灞桥折柳 饯行 三、题记 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 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名词解释】 尚早 尚俭 尚快 五、软脚?洗尘?接风 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名词解释】 软脚 洗尘 接风第二节 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 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 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行旅习俗的演变。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古代婚姻生活 【教学目的】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样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演进轨迹、历代婚姻形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及其演变等。第一节 婚姻的起源及婚嫁过程 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婚姻形式经历了从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名词解释】 班辈婚 兄妹婚 等级婚 摩尔根 普那路亚 阿注 父权制 二、古代婚嫁仪式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和地区,在男女正式结婚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庆贺。这种仪式,叫做“婚礼”。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婚礼,其主要仪式有:六礼、催妆、铺房、送嫁、拜堂、撒帐、合卺、拴红线、闹房、征诗择婿。第二节 婚姻形式 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 婚;八、私奔婚。 第三节 婚姻禁忌 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 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 【思考题】 1、简述人类婚姻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2、试述中国古代的早婚及其危害。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老礼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掌握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重点难点】 人生礼仪及其演变、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一节 人生成长礼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完备的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于个人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中。 一、诞生与生日礼俗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贯穿于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在个体人生中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上总有特定的礼仪相伴随。 【名词解释】 求子 妊娠与胎教 诞生礼俗 生日礼俗 二、成年礼俗 丰富完备的礼仪影响和规范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种礼仪的熏陶和教化,同时,他也会从这些礼仪中习得社会规范并遵守之,经由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种人生礼仪相伴随,如童蒙之礼、家教礼俗、生日礼俗等。 【名词解释】 童蒙之礼 家教礼俗 生日礼俗第二节 敬老养老 一、敬老礼俗 中国的敬老风尚,可以追溯到肉食的渔猎时代。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统治者推行了各种敬老举措,如赐几杖、赐官爵、刑罚优免及建坊等。 二、养老礼俗 养老突出了敬老的现实意义,侧重于从物质层面对老人予以优抚。在中国古代,这些养老举措主要体现在赐物、减免赋役、兴建养老救济机构及保障老人权益等方面。 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 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所决定的。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历来强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再者,统治阶级对“孝”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也促使了尊老尽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其习俗,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尊重长辈、侍奉尽孝、祭祀怀念。尊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具体体现。其功能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积极方面,尊老是农业社会传承文明的必然选择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道精神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但也有消极方面,尊老绝对化,使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了保守、被动、缺乏探求的精神状态,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名词解释】 敬老礼俗 养老礼俗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尊老文化的价值及其消极影响。 、简述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第七章 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养生与养性习俗。 【重点难点】 疫病发生原因、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第一节 古代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都有世人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尤以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为代表。 二、讲究环境卫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表现有三:一是在选择住宅建筑方面,指出应选择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吉地而建宅;二是注意房屋内外的清洁卫生;三是对于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也特别注意。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古人还很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和打扫。在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卫生方面,古人亦有不少很好的做法。 第二节 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历代流行病种类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各种流行病多发的国家,先秦至汉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四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疫病多发的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流行病复杂且频繁。 二、古代疫灾原因 中国古代疫灾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主要有三,即疫灾的发生往往与灾害频发、流动人口加巨,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三、疫病与社会 疫病发生后,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打上其烙印,而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都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卫生事业、信仰、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关系上。 【名词解释】 环境 《素问》 疾疫 《伤寒论》 食疗 养生与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简述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第八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葬俗与葬仪,掌握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葬俗和葬仪的起源与演变、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第一节 葬俗与葬仪 一、葬俗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风情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主要表现在形式各异的葬式、种类繁多的葬法以及形制结构多样的坟墓上。 【名词解释】 葬式 葬法 悬棺葬 天葬 树葬 坟墓 二、葬仪 葬仪是指丧葬礼仪。丧葬产生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初死、停棺、送葬到祭祀极端繁琐而讲究的礼仪。 【名词解释】 葬仪 丧葬程式 丧服 居丧 祭祖 小敛第二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 安葬死去的亲人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哀思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一、人生礼仪的终结 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各自的礼仪。丧葬礼俗作为人生终结礼仪,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意识里,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的安置死者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 山顶洞人 二、社会风貌的折射 丧葬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也可以说,丧葬风俗是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同民族风情、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 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 丧葬风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其衍化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受宗教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葬俗衍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代葬俗的演进,还受到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 【名词解释】 宗教意识 宗族观念 孝道观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的葬俗与葬仪。 2.简述中国古代葬俗所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 中国古代信仰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主要信仰习俗,掌握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 【重点难点】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善恶报应心理、道教的基本教义与神仙情结、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第一节 民间信仰 信仰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更是古代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时重要的心理依托。信仰理念的共遵、共奉、共识与泛化,对社会生活稳定的衍化,其内聚精神与文化“磁力”作用,不可低估。信仰习俗识人们根据一定的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形成的习俗。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发展、变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价值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文化。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我国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与某种动、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中国人对自然和灵物的崇拜,源远流长,崇拜的对象众多,地区不同崇拜的事物也不尽一致,这些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它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地、日月星辰、 风 凤、麒麟、松柏崇拜等。 三、社会崇拜和祖灵崇拜 人神人鬼信仰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秦汉以前,由于天堂、地狱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鬼神的去向亦不是十分明朗,世人出于种种心理需要,不仅重视祭祀宗教的祖宗,祭祀黄帝等,还要为许多有惠政的官吏立祠。正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安排住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神、社会神和行业神的崇拜习俗。 四、占卜与巫术 占卜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类型,是对未来吉凶进行预测,占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算命、相面、测字、风水、占梦等。 五、禁忌 禁忌是建立在巫术、占卜、星象等基础上的十分普遍的民间信仰观念,它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与某些“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在中国传统社会,禁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灵物崇拜 社会崇拜 祖灵崇拜 占卜第二节 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中国传统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信仰意识上的伦理、人文色彩和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等。 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 严格的讲,大多数中国人在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任何宗教、神灵或思想、主义也不曾完完全全占有过人们的灵魂。人们信仰上的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笃信神灵的功利色彩;宜忌观念的根深蒂固;信仰的急功近利性等。 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 中国不是一个信仰单纯的国度,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既有各类宗教,又有不计其数的迷信习俗。宽松的信仰环境、丰富的信仰资源和不平和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使中国人在信仰对象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征。 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人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伦理型文化观念渗透进入人们的信仰意识里;信仰意识里的现世关怀;神灵的人情味。 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 传统信仰习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巫术色彩。它们在信仰风俗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体现在,在传统社会,迷信活动盛行,由此产生出一批迷信职业者。因而,在迷信作为一种落后的民俗现象,在传统社会信仰风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其不可理解性,正是诱人盲目信仰的魅力所在。 【名词解释】 堪舆 现实关怀 巫术 巫傩文化
1、试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近卫军与皇帝的关系2、马尔克与5-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3、曼与马尔克的比较研究4、论林志纯关于中国城邦制与封建制的研究5、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公民教育研究6、白月桥历史教育思想研究7、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8、沪台两地最近版本初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9、近年(2010-2015)高考历史选择题量化统计研究10、江西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变化走向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11、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卷历史选择题分析12、建国初期(1949-1953)中学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13、阶级斗争史观的式微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影响探究14、高中历史教材静态难度的定量比较研究15、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比较研究16、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17、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18、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罗马帝制研究19、试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20、新课程背景下亚非拉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现状分析研究二十个好写的历史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历史专业一枚想问你这个生活史有没有什么时间范围比如古代史、近现代、还是当代也就是共和国史古代史的话很好写,饮食文化,文学方面比如小说、诗词等都是反映市民文化的繁荣,必定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比较稳定。近代方面由于鸦片战争国门洞开,自然有许多中西方交融之处,这很多的。我觉得一般不会写共和国史方面的社会生活吧ORZ一些建议,个人认为这个论文没多大难度的,图书馆有许多这方面的书。
135 浏览 5 回答
127 浏览 4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
289 浏览 8 回答
123 浏览 4 回答
135 浏览 3 回答
267 浏览 5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123 浏览 7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5 回答
184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