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全曲,《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十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汉军的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段落。乐曲一开始,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一个象征战鼓声的强有力的和弦,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军营垒垒、旌旗蔽空的古战场图景。音乐节奏的张弛、调式的游离、音区的转换,再加上曲中广泛模拟战鼓、军号、马蹄、步伐和炮声等战争音响的各种演奏指法的变换,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生动地描绘了汉军在战斗前调兵遣将的场面。
第二部分,楚汉两军殊死相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段落,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其中“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速度渐快、力度渐强、旋律递增递减,好似夜垂黑幕,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小战”形象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接着力度不断增强,旋律跌宕起伏,全曲的高潮部分——“大战”开始了,乐曲运用琵琶的“煞”、“夹扫”、“并双弦”、“推、拉”等多种演奏技法,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将整个战场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千军万马,铁骑纵横,金鼓齐鸣,刀光剑影,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至全曲的最高潮处,突然,出现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凄凉旋律——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汉军为涣散楚军军心,瓦解其斗志的攻心之术。
第三部分,楚汉之战的尾声。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归营》五个段落。《项王败阵》这一段落在结构上属于插部性质,它几乎完全没有旋律性,音乐同音反复且由慢渐快,主要是一个零零落落的节奏型,如同马蹄声,然后有一个似乎是追击式的节奏型,表现项羽和他的少数部下突围的情景。《乌江自刎》整个气氛显得低沉,曲调悲壮凄切,塑造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悲愤感慨的复杂心情。本段最后在低弦上的“压”奏之后急“伏”,达到戛然而止的效果。《众军奏凯》之后的三段,描写了汉军得胜后的种种情景,现代的演奏者已将其删去,而将《乌江自刎》作为全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