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在朦胧的酸碱概念的基础上相继产生了阿累尼乌斯的离子论,勃朗期特和劳莱的质子论,路易斯的电子论。在上述酸碱理论的基础上,皮尔逊提出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处理物质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即软硬酸碱理论,使酸碱的含义不断扩大。一.酸碱离子理论波义耳曾把有酸味并能使蓝色石蕊变红色的物质叫酸;相应地,碱则使红色石蕊变蓝。1887年,阿累尼乌斯指出电解质在溶液中离解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按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所谓酸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离子的物质;所谓碱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氧根高子的物质。这是酸碱离子理论的核心内容。二.酸碱质子理论1923年,勃朗斯特(Bronsted,J. N,)和劳莱(Lowry)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定义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其关系可表示为:酸(A)=碱(B)十质子在酸碱的质子理论中,酸和城都可以是分子、正离子或负离子。一般来说,酸就是质子的给予体,碱就是质子的接受体。按照勃朗斯特和劳莱的观点,共价酸(或碱)的电离可以看成是一个涉及两对酸碱的反应过程。以氯化氢的电离来说明: 从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看到氯化氛是酸,它在给出了一个质子以后生成碱(氯离子),而氯离子是碱,它在获得一个质子后生成酸(氯化氢)。这样的一对酸碱依赖获得质子和给出质子而互相依存,称为共轭酸碱。质子理论的关键是质子的给出和接受。应当指出,氢离子是极小的质点,其半径只有10-13cm左右,电荷为4.8x10-10esu。由于其电势能太大,不能独立存在而以水合离子(H3O+)的状态存在。三.酸碱电子理论1923年,就在酸碱质子理论问世的同时,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电子理论关于酸碱的定义是: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酸,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碱。即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路易斯认为基本的酸碱反应就是在酸与碱之间共享电子对,也就是生成配位共价键的作用,中和反应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配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