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比较分析论文
摘 要: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将利润最大经作为企业目标,但财务管理学则认为利润最大化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替代目标,其中又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但实际上,利润最大化不但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而且是一个统帅性和决定性目标,是其他财务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相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缺陷更不可克服。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关键词: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学;财务管理学
在经济学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几乎是众所公认的。但在财务管 理中,财务管理目标则存在多种多样的观点,包括利润最大、资产利润率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且其中绝大多数都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不足,并且认为应将“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为什么经济学中公认的“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目标不能成为财务管理中普遍认同的目标?财务管理多种多样的目标是否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得出财务管理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结论及其理由。
一、主流观点:利润最大化的不足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一)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利润最大化是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通常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指的是企业总收益减去总成本,但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对应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后者是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最大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利润最大化。在会计学中,由于成本被严格定义为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指的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后的余额。在财务管理中,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企业的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的方向发展。”
综合起来看,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没有考虑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例如,同样获得100万元的利润,一个企业投入资本500万元,另一个企业投入700万元,若不考虑投入的资本额,单从利润的绝对数额来看,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比较。
第二,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例如,今年获利1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万元,若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很难准确地判断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
第三,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考虑风险问题,这可能使财务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去追求最大利润。例如,同样投入100万元,本年获利都是10万元,但其中一个企业获利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表现为应收账款,若不考虑风险大小,同样不能准确地判断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目标。
第四,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顾片面追求利润的增加,而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企业价值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本身值多少钱”。[1]P9企业价值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种途径是用买卖的方式,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二是通过其未来预期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来表达。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假定下,它可以表达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一般认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如下优点:
首先,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的计量,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从而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等。
其次,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过去和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而且预期未来现金性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
再次,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克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
二、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比较分析
上述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代表了目前财务管理学的主流观点,也是财务管理学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依据所在。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一)利润最大化的前述不足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经济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应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几个部分,其中假设指的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并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2]P18同样,如果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那么利润最大化的前述不足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相反完全可以由此发出,作出正确的比较和判断。
第一,关于“绝对指标”。的确,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但这也仅仅就某一单个的企业而言的,并且我们通常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从而投入的资金额也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作出比较,那么放宽假设条件,哪怕利润和投入都不相同,也完全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通过其变形指标利润率如总资产利润率或自有资金利润率等来进行。
第二,关于“利润发生的时间”。通常来说,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指的是当期利润。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除了利润的差别以外,包括利润产生的时间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利润的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倘若利润产生的时间不同,那么相应地,我们只要对不同时期的利润进行折现再作出比较,那么也完全不会影响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关于“利润的风险”。如果利润相同,但获得利润的风险不同,由于违背了“其他条件都相同”这一假设前提,那么根据风险系数把利润换算成同一风险系数条件下的数值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四,关于“行为的短期化”。尽管利润最大化是当期指标,从长期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短期决策未必是最佳决策,但短期和长期的约束条件不同,我们不能将约束条件不同的选择进行优劣比较。就如同尽管短期最低平均成本高于长期平均最低成本,因而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在长期来看,远不是最佳决策,但在短期约束条件下,却仍然是最优决策是一样的道理。而且无论作出何种决策,我们固然要考虑到长期的因素,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越是短期,约束条件越明确具体,从而决策的后果越可以准确地预期。
所以,在本人看来,如果除了利润外,所有其他条件如投入的资金、产生的时间、风险等都相同,我们固然可以根据利润额绝对值的大小作出“孰优孰劣”的正确判断,即使其他条件如投入的资金、产生的时间、风险等不同,我们也可以或对利润进行变形、或折现、或考虑风险系数等,作出正确的比较和决策。从这个角度看,前述所称的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正确决策和判断。对此,本文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足和缺陷
尽管在由于企业价值这一指标考虑到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风险,从而当时间和风险不同时,能够直接作出判断,但这一指标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比利润最大化的不足更难以克服的缺陷:
首先,同样是一绝对指标,没有考虑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比如同样是在一年前,甲乙两家企业分别投入100万元和500万元,现在甲企业的价值是180万元,乙企业的
价值是600万元,如果是投资者,应该选择哪家企业?当然,这也可以如利润一样,通过对其变形来进行比较,但这足以说明在这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比利润最大化指标更好。
其次,这一数值难以具体地估量,可操作性不强。利润的计算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如邯钢的“倒逼成本法”,便是先确定企业的收入和目标利润,再倒推出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考核和控制的依据。相比之下,企业价值不但难以具体地估量,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价值直接表现为流通市值,这当然直观具体。但在我国,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有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那么这一部分股票的价值又如何衡量?倘若不能直接衡量,那么又如何估计企业的价值进而根据它作出财务决策?倘若单指流通市值,那么企业的股票价格从而企业的价值每天都在变动着,企业的财务人员作出决策时,又如何根据时刻变动着的企业价值作出财务决策?企业价值时刻变动着,财务决策是否也应该时刻变动?——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又如何指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再次,企业价值这一指标适用范围有限。无论对于何种类型的企业,利润都可直观地用“收入-成本费用”计算出来,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相比之下,企业价值的估量却要复杂得多。前面已经提及,倘若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则可以通过股票价格来对企业市值进行衡量。但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这一方法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对于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非上市公司企业来说,更是行不通。对于这三类企业,企业价值的估量,还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买卖的形式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二是通过其未来预期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来估计。前一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或公开拍卖,不可能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在评估企业资产时,由于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这种估价也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导致企业价值难以衡量;后一种需要能准确估计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如果说对于全流通的上市公司来说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对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非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应用。
最后,企业价值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其为目标极易误导企业财务决策。尽管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揭示企业的价值,但是股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很多是企业本身不可控制的,如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系统风险,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等。因此,倘若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方面可能使企业只看重股价而偏离实业本身,误导企业财务决策,另一方面还会诱使企业发布有利于股价上升的虚假信息。
三、利润和企业价值等财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润和资产利润率、每股利润、每股盈余的关系
在财务会计里面,利润、资产利润率和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1.利润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净利润(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式中: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润/资产总额×100%
3.每股利润和每股盈余
每股利润=税后利润/总股本数
每股盈余和每股利润是一致的,指的是一家公司某一段时间的获利(可分为税前、税后)除以总股本数,一般常用的是每股税后盈余,计算公式是:每股盈余=税后利润/总股本数
由上面公式可见,资产利润率、每股利润和每股盈余,在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和总股本数等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取决于税后利润的多少。因而,就某单个企业而言,倘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只要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其他目标自然而然地也就实现了。反之,如果利润没有最大化,上述其他几个指标也不可能最大化。所以利润最大化是资产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或每股盈余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利润和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关系
1.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
由于股东是针对公司而言的,那么股东财富就是股东所拥有的公司份额的市场价值。它可以由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每股股利和股票市场价格三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股东财富主要取决于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和股价的高低。在任一时点上,股东的财富可计算如下:(1)将当期每股股利乘以持有的股份数;(2)将当时股票价格乘以持有的股份数;(3)就上面计算的股利额与股票市场价值加总即可得股东财富的价值。而企业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同样在任意一点上,企业价值等于公司可分配的股利总额加上股票的总市值。如果是股份公司,那么这二者是一致的。[3]P11只不过股东财富更多的是着眼于单个股东,而企业价值的着眼点主要是整个企业。但如果将全体股东的财富相加,那么和企业价值是一致的。这也是很多教材与文章将二者并列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因。因此,以下重点分析利润和企业价值的关系。
四、结论
(一)利润是一个统帅性和决定性的目标
尽管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多种观点,但在本人看来,除利润最大化目标外的所有其他目标,都直接取决于于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些目标,如资产利润率、每股利润和每股盈余,如果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了,那么这些目标自然而然也就实现了。有些目标,如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尽管跟利润以外的某些因素有关,但要么这些因素是企业不可控的外生变量,要么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于企业利润的多少。实质上,没有企业,也就不存在企业财务管理;而企业除了财务管理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所以,企业目标是总目标,财务管理只能是企业目标的分目标或子目标,并且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目标。
(二)财务管理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尽管在理论上,对财务管理目标众说纷纭,并且绝大多数都主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利润最大化”在实践操作中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主导地位。有调查数据为证:
——据西方财务学家对“《幸福》500家”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一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实务工作者将财务管理目标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第一,总资产报酬率最大化;第二,达到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第三,公司当期总利润的最大化;第四,股票价格的最大化。[1]P9可见,上述四项目标中,第一、第三项目标其实就是利润最大化(第一项是利润最大化的变形,目的是为了不同公司之间的比较);第二、四项目标,根据本文的分析,也直接决定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程度。因此,这项调查表明,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大多数实务工作者的首选目标。
——我国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中85%的企业经理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现实中却有55%的企业采用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4]P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笔者看来,上述数字中的85%无疑是受到了理论上的种种“误导”而形成的,现实中的55%更显得“货真价实”,从而也更具有客观性。
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存在而存在,因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目标,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从根本上说,财务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目的或企业目标”。[9]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存在不足,欲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来取而代之。那么企业价
值这“更完善合理的”目标,如何为“先天不足”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服务?又为何迄今未能取代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在笔者看来,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也应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否则必将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双重悖论。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娥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4]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本文有浅入深,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认识进行一个新的探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本控制会计论文的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企业经济管理欲求长远发展、最大利润。所应采取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更加高效、严格规范并且更加制度化的成本控制策略。在目前来看,成本会计的策略包括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和精益成本会计三种。每种会计策略在内容、特点、与作用上比较而言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对于一个合格的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根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策略,使用不同的方法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所以说,企业领导在企业成本管理实务要加深自我认识,以实现企业成本良好控制。笔者从事多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者者如何做好成本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存在于成本控制中的几点问题
成本控制是一个公司、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应该引起公司的管理阶层和会计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模式上,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对象比较单一,而且,对本公司、企业的经济方面并不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而且部分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各企业应该合理调节,完善自我成本控制模式。用多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认真程度,督促做好企业成本分析。
(一)某些会计工作人员应的综合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控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程度,对企业的成本种类、经济利益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情操。但是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以上水平和能力。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低下,势必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资金管理不利、监督不严
但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要不能做到合理的使用资金,主要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所承担着极大的风险。第二,不能完全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很大程度上不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等等方面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以致出现等级投产紊乱等不良现象;此外,很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加快工程结算,无法使投入的资金及早回收。并且没有对成本项目的成本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无法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成本控制专业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成本控制方面广泛,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传统模式上的统筹工作的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一个具有主次关系的系统工程。要在大力宣传成本管理好坏是直接住在企业生存发展大局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在企业所开展工作各个项目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使广大员充分理解到成本控制的深意,并自觉地为企业谋福利、创发展。对资金的良好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公司、企业全部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作人员应该合理地把计划,财务,物资邮寄的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使这三方面工作构成一个具有极高确定性的管理模式。要分工细化,严格的按照既定规则考核企业运营时各个项目的成本投入量。在源头上降低成本,解决问题。
(一)降低操作成本
经验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特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始终是影响利润变化的第一因素。而且,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实现。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等各个因素的制约下,通过降低企业产品生产、减少办公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控制管理等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通常来说,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公司企业日常成本管理控制的范畴。不能让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承担风险,要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在最大程度上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避免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增加企业的利润
适当的降低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是在有些条件下,最有效地策略是通过增加少量单方面成本获取较多的企业利益。当成本存在某些方面的变动时,其他因素与成本相互关联也必将发生改变。在成本降低需求与生产经营模式之间做出权衡这一取舍是目前来说成本管理极其难以回避的困难选择问题。而简单的以成本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容易造成某些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把成本、价格、销量质量等决定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相互联系,支持企业为保证质量,合理价格,扩大市场份额各方面对成本的需要,才能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也便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企业成本控制各项工作中的策略选择。
(三)从长远角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从各方面为其提供战略支持,信息爆炸的当今很多的战略支持工作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与其形成良好的配合。公司、企业可采取较为进步的成本领先战略,要能自我控制强化控制管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想要增加企业的根本利益,关键点即是战略的合理选择与良好执行。要结合企业为实施战略对成本管理和成本自身管理的需要,在企业能够承受、企业战略许可的前提下,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三、结论
由于成本控制是一个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算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所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常远角度来说,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中提到了成本控制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首先必须要求会计工作者本身的素质要很高其次要降低操作成本从而从常远角度为了企业发展做一些选择,那么只有做到这些,一个会计工作者才能做好成本控制。
会计成本控制中的定额管理分析
摘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利润是总产值和成本的差,要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不仅需要增加企业的营收,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控内容,定额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方向相符。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内涵;组成;意义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以往的会计成本控制大多是根据预算来进行,成本超支的部分再进行补足,这样实际上就存在制度、人员上的妥协,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定额管理采取定额的方式,确定一定的成本标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这样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目标更加明确,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效果更佳显著。
1.定额管理的内涵分析
定额,是指企业依据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规定人力、财力、物力等来完成目标产品的生产的标准额度。其客观地反映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从节流的角度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各个方面的消耗,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定额管理就是利用定额指标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定额管理是其重要的基础。
2.定额管理的组成
通过对定额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其有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来说,定理管理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2.1考察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周期往往很难进行把握,为此,预算的执行状况是管理者需要定期考察的内容,只有了解具体的执行情况,才能更好地了解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复,使其按照既定的定额标准来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定期的经济考察活动,能够使企业的定额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会计成本中的定额标准更加科学。
2.2明确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是进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企业的定额管理包括诸多的对象,不但包括企业的预算定额、资金费用定额,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要确保定额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科学地执行定额标准。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的推进,定额标准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定额标准需要满足时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企业的类型差异导致企业的定额标准制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定额标准予以确定,以保证其定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统计分析、经验评估等方法是企业进行定额标准确定时常使用的方法。
2.3管理企业预算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资金预算,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本身就是资源预算,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对企业的资金预算进行良好地控制。为此,项目立项阶段的严格审查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有效地规避那些可行性小的项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为了更好地运行资金预算,就需要充分利用定额管理,以求将目标成本落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
3.定额管理对会计成本控制的意义
3.1成本经营透明度增加
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定额管理的各项业务与工作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处理。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多,组织管理复杂程度高,需要设置专门的定额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其不但负责定额管理制度的制定、具体工作的开展,还负责实施环节的协调和组织、事后经验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定额管理机构的设立,使企业的定额管理更加科学。当相应的定额标准制定之后,在企业成本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具体部门就会按照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实际、行业发展、市场走势等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制定过程公开,各个部门的业绩情况都能从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就使得部门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更加公平,管理更加透明。
3.2事前成本控制得以完善
事后核算是财会部门工作的重要特点,当相应的支出确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这样往往很难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很难避免损失的发生。而定额标准的制定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使财务部门成为一个具有事前、事中参与的综合管理部门,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事后管理和事前控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发挥的职能也有所差异,事前控制是通过相应定额指标的设计,系统地对成本支出进行监控,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指导,增强成本控制效果。
3.3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提升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是定额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只有使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才能使其进行更加专业化、高效地管理。物资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运输部门等部门的作用不同,但是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员工的工作看似不相干,实则是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建立工作人员定额管理网络,能够使企业的员工更好地达到定额标准。
企业定额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使企业的经营目标更好地达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同部门往往存在不同的定额标准,各个部门需要将定额管理分级执行,并在考核中反映执行的情况,每个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下级管理机构分配差异化的定额标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每个标准的执行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成本控制水平。当每个人都有任务,完成任务就成为员工的共同目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了企业的成本,焕发了企业的生机。
4.总结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作者单位:张家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任宏伟.企业定额管理工作探讨[J]. 现代商业,2010(27).
[2]李建华.加强财务控制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 现代金融,2007(09).
[3]孙庆云.浅析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在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山西焦煤科技,2008(11).
[4]戴勤仿,王建坤.依靠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J].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09).
204 浏览 4 回答
336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10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2 回答
187 浏览 2 回答
240 浏览 2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2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