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1986.自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
Miyashiro,A.1981.Tectonic and Petrologic of Asia,Memoir of the geologic of China,No.4
黄汲清.1981.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任纪舜.1990.中国东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见解.中国区域地质,(4)
高长林等.1990.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深壳的地球化学鉴定.石油实验地质,12(2)
杨巍然.1986.华南加里东阶段古构造特征,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王鸿祯.1986.中国华南区地壳构造发展的轮廓,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朱夏.1983.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4(1)
Coward.M.P.and Rics,A.C.1986.Collision Tectonics Published for the Geological Sociely by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Tapponnier等.1990.印度与亚洲之间的碰撞机制,碰撞构造
M.马托埃.1983.山链的形成,特提斯构造带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Kenshiro Ousuki,Plate Tectonis of Eastern Eurasia in the Light of Fault System,P.18.
陈发景.1986.我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演化和油气分布.地球科学(3)
孙岩.1986.层滑轮——地壳运动观.地学研究
刘和甫等.1989.川东、黔北冲-断褶皱带构造分析与油气远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雷奕振.1987.白垩系,长江三峡地区地层参观指南
刘鸿瑞等.1985.川鄂湘滇黔桂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气评价.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远景评价研究报告集
Zolotow,A.N.1988.对深层油气勘探的预测.第12届世界石油会议论文集
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遥感室编.1978.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图集,地质出版社
王金祺.1990.安县构造运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1(3)
孙肇才.1983.试论发掘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的理论道路和方向.石油实验地质,5(1)
孙肇才.198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
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等.1988.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变形、深化及板块动力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徐树桐等.2002.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张渝昌等.1989.扬子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与油气关系的若干认识.石油实验地质,11(3)
许靖华.1989.华南大地构造与日本的联系.地质科学进展,(1)
岳文新,业治铮.1993.一条横亘千里的古斜坡带——缅怀朱夏教授.载:中国油气盆地分析朱夏学术思想研讨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