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 ,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开拓销路,提高价格。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 种植 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 农村 教育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 文化 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摘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发展历史概况,在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 措施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措施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元素的区域,两者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城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平台,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面向未来,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促使农村向现代农庄的转变,减少农业人口;面向现代化,改变农业传统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2]。
我国的农业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到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再到分田到户经营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规模较小,我国的大部分公民只能分散在农村,农村广阔的天地养活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实行分田到户的形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化经营模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抹杀了人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与能力,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结束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及时确立了农田承包责任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动创业的自由;农民和宅基地密切结合,难以摆脱[2]。
2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
2.1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
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向城市流转提供了空间,农民通过在城里买房,实现了进城定居;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工商业的繁荣,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了就业,成为了城市的固定成员;三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潮;四是农民子女通过高考等形式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梦想。
2.2 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土地与房产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有些农村人口实质已成为城市固定人员,而农村房产的闲置造成宅基地与房产的浪费;二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落户的农民也在村庄中建房,造成当地宅基地无序扩张,形成无形的浪费。这就使本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而缩小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三是城市里的一些老人想回到农村过清静的生活,却找不到合适的房源,因为按现行的有关政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准买卖和出租,阻碍了农村剩余房产的利用。农村空房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有关宅基地改革政策的滞后是主要原因。
2.3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分属各家各户,经营农户多、规模小,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施展,只能靠小型机械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村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的思潮将越来越强烈。对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因势利导,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要从农村的发展目标出发,在国家财力,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首先考虑取消我国公民的二元制结构问题,同时,在城市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城市应实行定岗不定员的就业政策,实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实现自主流动择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进入各行各业实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 渠道 。另外,还要逐步取消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让农民进城要进得来,稳得住,吸引农民不断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村城镇化[1-3]。 3.2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让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运作,不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缚的农民,使农民一身轻松地进入城镇[4]。
3.3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变对宅基地的现行政策,对宅基地发放房产证,让其在市场中流转,这样就可把农村流转出去的人口的房屋卖给一些需要建房的人,以减少宅基地面积,避免造成土地和房产的巨大浪费,也使一些想回农村居住的城里人有房可住,减少城市的承载压力,发挥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3.4政府率先做好农村城镇化规划
政府规划滞后,已经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从贫困山区先向平原地区流动,然后又从平原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最后才向城镇流动。在每次流动过程中,都要花钱建房置业,把原房产土地闲置,这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国家提早规划,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让农民一次流动到位,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
3.5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城乡要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具体措施如下:城市要率先实行工作岗位的聘用制,对于招聘对象,农民与城市居民要公平对待;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城里的职工要逐步实现从正式固定职业向自主流动择业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个性价值,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灵活性。总之,加快城乡互动,提供农民进城的条件,一定能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4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读“十一五”建议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改革,2005(12):29-31.
[2] 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3] 康就升.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深层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1999(8):51-53.
[4] 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3.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4.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6.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7.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8.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XX年XX 近日,本人围绕如何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为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调查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 2012 半年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展好下半年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各种生产 要素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 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 一体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营体系、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概括起来 说就是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走市场化和集约 化的道路。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必 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 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 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 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加快农业产业 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坚持科学发展、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富裕和谐生态XX 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统 筹城乡发展、拉动财政增长、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 然选择;是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 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 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一家 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 性结构调—2— 整,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强化基础夯实基地。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产业布局稳步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突出以骨干水 源、农田排灌、农田林网、土地整治、机耕道路、流通设施和通讯信息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围绕 12 类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专业化、规 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 40 万亩;加强职业型农民培训,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3 万人,打牢农业产业化发 展的基础。 (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生态县的目标,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质稻、烤烟、甘蔗、茶 叶、中药材、果品、蔬菜、核桃、木兰植物、香料、畜牧、水产等 12 大主导产 业。建设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培训科技园区。建 设原料生产基地,做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培育示范类龙头企业,突破加工营销, 推进系列产品开发,促进机构配置,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的规 模和效益。 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XX县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试行)》,采取独资、 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参与XX 农业产业化建 设。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重产业体系的配套完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聚合作用。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都要重点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 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 (四)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构建辐射州内外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网络。在 加快建设兴街进出口加工贸易区的同时,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大型活畜禽 交易市场,发挥货物集散功能、物质仓储功能、市场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 市场交易功能、配套服务功能,集产品展示、现货批发、期货订单、货物保险、 资金结算等现代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商品快捷贸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 “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和有机食品,申报“三品”、原产地认证和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 升XX 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五)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 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构建以 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队伍。 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4— 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扶持一批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节能、冷链保鲜、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提 高科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六)建立完善经营机制。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 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产 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七)开发产品注重质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动按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开 发系列特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 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 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 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 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 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 担、利益共 享、相互协作”的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 农业,降低农业风险,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 一是全县总人口XX万人,共有耕地XX 万亩,人均耕地XX 亩,耕地总量不 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加之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县粮食增产、农业丰 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今年7 月份持续强降雨天气,造成大部分 地区洪涝灾害,导致全县各乡(镇)农业生产不同层度受灾;二是各乡(镇)对 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各异,相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还需要完善, 引进企业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多数产业难以形成规 模,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资料价格较高,且稳定性差,部分群众收 入较低,生产资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较丰富、栽培管理技能较 强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造成农业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增加,农 业生产成效不明显;四是全县扶贫面较大,财政困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山群村寨交通条件差,种植养殖业销售不利,制约了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步 伐;五是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吸纳社会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规模以上产业较少,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下步工作建议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一步工作下,需进 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带动农民参 与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切实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竞 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农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方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 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快农业 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全县要树立发展意思,在推广理念、推广 内容、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要创新方法促 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增强特 色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我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沿线耕地质量 较好,有利于发展粮食、果蔬、中草药、畜禽、水产等农牧渔业,要逐步优化区 域布局,打造主导产业,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一是抓住“XXX” 发展规划的实施战略,大力发展以金银花、猫 豆、石斛、重楼等为主的生物药材;二是利用全县小坝子交通水利优势,着力发展优质大米、菜籽油为主的粮油产品;三是走“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订单农 业”路子,按照先示范后规模和基地建设、企业引进、市场连接同步进行的原则, 大力发展甘蔗、烤烟、乌骨鸡、生猪等种养业。 (三)培育龙头,促进经营。继续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作为推进特 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引导 和规范管理,力争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营销协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同时搞 好农民经纪人培训,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经纪人素质,引导他们在积极调整结 构、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以兴街江龙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积极 探索推广“农村合作社加公司连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和力量,狠抓 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化宣传,示范引路。采取电视、网络、标语、会议、信息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措施,引导全县 各级各部门、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业产业发展,营造 声势,形成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做好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 良好氛围;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每个 产业兴办1—3 个示范样板,每个养殖业建—8— (五)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进行科技宣传报道,结合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及春季动物防疫等工作,以出版报、印发宣传资 料、街天宣传、举办专题培训、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等各种形势,广泛开展农村实 用技术宣传培训活动,力求使科技宣传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村户,不 留死角。二是通过抓良种工程,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完善良种培育、选育、 引育体系,推动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特别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 培训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推行实用新技术,开展劳动力技术培训 和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在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 万头猪场建设等在建项目实施的同时,认真研究中央、省州农业发展项目投资意 向,结合县情实际及时编制适宜的农业发展项目申报,加强项目对接协调工作, 提高项目预期可行性,以项目实施带动各项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提升农业 装备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六)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紧紧围绕促进群众增收目标,加大农村实用科技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培育发展产业,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强化惠农政策和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一是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农业农村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工作,认真 研究协调解决农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县 农科局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产业培育、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实行分片挂钩联系责任制度,深入各乡镇指导检查各项工作;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抗旱救灾、科技 推广、项目建设等工作中相互配合协作,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七)统筹协调,形成机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向的是广大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科技服务的阵地在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群众。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下, 如何理顺管理关系,明确职责,确保各项科技推广措施的落实实施,是农科部门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重大事项。因此,在新形势下,县农科局要 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合作经营组织建基地、农民合作建基地等多种形式, 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市场化发展。坚持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兼顾农 民土地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要切实加强与乡镇、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各种工作 关系,特别是怎样理顺对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比取消农业税更深刻、更艰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十分必要。第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迫切需要。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14亿元的乡统筹村提留和农村教育集资,还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按理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也都应该取消了,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乐观。千万不能以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负担问题就解决了。从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农村教育、计划生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领域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仍然存在;越权审批涉农收费项目或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强行服务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一再发生;一些乡镇为了解决税费改革以后的财政收支缺口,出现了用行政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和以举债弥补经费缺口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下决心解决“食之者众”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势必是“税取消了、费又来了”,农民负担就会加重,就会失信于民。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从隋唐的“租庸调”、“两税法”,到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之所以都没能跳出周而复始的“黄宗羲定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税制改革后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部取消农业税并不意味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只有下决心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减负成果。第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为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逐年增加了对基层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从2006年起,国家财政将安排支出10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尽管如此,由于转移支付的标准和额度留有缺口,而且没有考虑到近年来乡镇经费刚性支出大幅度增长的因素,在不少地方取消农业税势必给基层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压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带来两种严重后果:要么是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卷土重来,农民负担出现反弹,要么是基层组织难以正常运转,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减轻基层财政支出压力,做到减人减事减支;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乡镇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使乡镇财政收入能够随国家整体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必须明确,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既是为了巩固减负成果,也是为了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不能以减少对“三农”的服务为代价。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有条件推进以前多年想改而未能付诸实施的改革。农民盼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各级政府支持农村综合改革,社会各界关心农村综合改革,共同构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一些地方进行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探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认真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做法和经验,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精简人员和机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保证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经费保障责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办法。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试点。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
229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6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170 浏览 2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297 浏览 2 回答
157 浏览 2 回答
263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5 回答
249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176 浏览 2 回答
150 浏览 2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