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匈牙利科学家发现一种抗氧化物质,它能提高毛细血管的强度,促使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正常化,科学家们把它划分为维生素P族。后来陆续在紫杉、黄杉、落叶松等植物中又提取到这种物质,遂将其命名为“二氢槲皮素”,因黄杉在北美又叫花旗松,故又称之为花旗松素。在靠近地球北极地区的高海拔终年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带,气候条件恶劣,生物难以四季生长,可在茫茫的雪山上,却生长着四季常青的落叶松树。千百年来,人类对松树有着无数的赞誉,这种神奇的生物堪称生物界的活化石,它能在零下97度的环境中依然存活,它顽强生命力、超强的抗病毒害能力、以及超长的生长寿命,一直都是科学家们感兴趣和研究的原因。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对松树药物性的记载:根据《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记载:松为治病和长寿的上药;孙思邈创立了:“服松子法,服松叶法,服松脂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松为百木之长,其叶、皮、根、膏主治风痛、生毛发、健脾胃、安五脏、健阳补中、不饥延年、久服固齿、驻颜、肌肤玉泽、轻身不老。”《红楼梦》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胆”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