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如下:
第一,就业岗位数量急剧减少。就业岗位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急速下滑,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只能进行大面积的裁员,或大幅度减少招聘人数以应对危机。
以金融业为例,某调查数据显示,在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招聘岗位数较 2019 年同期下降超过 50% 。经济增长的乏力,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变得比往年更难,很多毕业生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应对疫情,线上招聘会成为当前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尽管毕业生获得就业岗位的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实际有效就业岗位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线上应聘成功率要远低于面对面的线下招聘。
第二,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 万,比 2019 年增加 100 多万,创历史新高。因国外疫情加剧,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大量减少,迫使大量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据统计,2018 年海外归国毕业生为 51. 9 万人,2019年和 2020 年分别达到 58. 03 万和 80 万人,数量增加非常迅速。
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准备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沉积下来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大 。
一方面是大量减少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平均薪酬水平降低,流动性增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智联招聘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受疫情的影响,国内企业招聘职位数和招聘人数,同比下降 27% 左右,工作经验越少的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所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同比降低得越大。
在对专业调查中,从事基础教育、培训、基层医疗、金融、贸易等行业的专业薪酬下降比较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2.6% 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因疫情影响,薪酬待遇难以达到预期。
如果毕业生不能适时降低自己对薪酬的预期,则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流动性增加。
第四,就业心理问题普遍化。随着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择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以前不曾出现或不严重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普遍化,如就业心理怠慢、心理焦虑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就业。
毕业生长时间的居家或居校生活容易形成悠闲安逸的心态,一旦出现求职困难或再次求职,毕业生将出现 “慢就业”“缓就业”或 “暂不就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