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一月龄以内雏鸭,成年鸭虽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易感鸭群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便迅速传播,短时间内雏鸭群中大部分鸭感染发病。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这可能与鸭舍卫生环境较差有关。一次严重的发病流行,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90%。
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很短,发病急,传播迅速,雏鸭开始发病时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出现多种不同的临诊症状。病初,精神萎靡,垂头缩颈,两翅下垂,行动呆滞,食欲废绝,两眼闭合,呈现昏迷状态,不久死亡。有些病例则表现神经痉挛性抽搐症状。病鸭常侧卧,步态不稳,双腿抖动,倒地蹬踢,就地旋转,呼吸困难。濒死之前,头颈背向,呈角弓反张之状,故有“背脖病”之称。
鸭病毒性肝炎特征性的病变是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个别有坏死灶。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显茶褐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肿大,表面有斑驳状花纹。肾有时肿胀和树枝状充血。胰腺肿大,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根据雏鸭发病且死亡严重,成年鸭和其他家禽无明显发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和急性经过的特征,病死鸭解剖病变特点是肝脏肿胀和出血等特征,可怀疑为鸭病毒性肝炎。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是接种1~7日龄的无母源抗体的敏感雏鸭,复制出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和病变,而接种同一日龄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则应有80%~100%受到保护,即可确诊。也可按规定采取病料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
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鸭病毒性肝炎均无预防和治疗作用,一旦雏鸭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应迅速采用抗体疗法,即在发病早期用康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每只雏鸭皮下或肌内注射1毫升,一般注射1次,必要时次日再重复注射1次。
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的关键。目前使用的疫苗是鸭肝炎病毒鸡胚化弱毒疫苗,成年种鸭开产前皮下注射2次,每次1毫升,间隔2周,开产后3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经注射过疫苗的种母鸭所产的蛋即含有抗体,所孵出雏鸭体内母源抗体可维持2~3周,可保护雏鸭在最易感染的时期避免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在鸭病毒性肝炎流行严重的地区,需要在3~4周龄时再接种1次疫苗。如果种母鸭未曾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则后代雏鸭对鸭肝炎病毒易感性高,这时可用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DHV-81)或进口鸭肝炎疫苗(F61)免疫1日龄雏鸭,疫苗100倍稀释后,每雏皮下注射2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