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岳衡山人,崇尚自由学问与思想,“虽姓曾,但不爱争权夺利”,创办豪谷研究院,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公共管理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至今,已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课题共1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共5项,其中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一、个人专著1、《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因族开发战略研究——理论建构及对红河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2、原创《宗教安全论》、《云南宗教问题研究》、《自我开发论》、《人力资源研究散论》、《走出迷茫,读出希望——大学之道与大学生成功励志》、《忽悠“志商”,梦想难圆——中国式成才成功问题探讨》、《走遍梦雄,情系彝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展课题研究》、《走遍云南,情系边疆——云南发展问题专题研究》、《左眼看直销,右眼看传销》等学术专著。二、课题类8、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多民族共聚地区宗教和谐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项目编号10XJC730001)。7、主持201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一般项目《楚雄州宗教和谐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Y061)。6、主持2008年度楚雄师范学院课题项目:《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障碍及途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08YJRC04)。5、2010年独立撰写《第二章 少数民族非正常宗教与社会稳定》(10千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杨甫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度重点课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正常宗教与社会稳定研究——以云南“小众教”为例》。(项目编号A09005)4、2007年独立撰写《第六章发展彝州文化产业,建设彝族文化名州》(25千字)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主任谭斌教授主持:《楚雄和谐发展战略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2006年独立撰写《第五章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禁毒模式》(10千字)云南警官学院陆云教授、博士主持2006年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禁毒文化建设研究》项目2、2006年独立撰写《第五章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33千字)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任新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编:《科学人才观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2005年独立撰写《第三章 干部分布情况的描述与分析》(30千字)上海大学郭燕来博士主持的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系统2005年《40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统计分析与思考——以K市为例》课题三、论文成果类曾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发表《党建理论: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先导》,《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品德开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浅谈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9期发表《人力资源社会需求与超前开发》,《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9期发表《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观察访谈描述分析》,《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10期发表《科学人才观: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2期发表《浅谈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开发》,《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哈尼族和谐水文化调查与思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发表《楚雄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发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障碍解决对策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发表《茫然现象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学术论文共60余篇。四、发明创造类实用新型发明10余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笔与笔盒专利号为:ZL98231690.9
一、立志扎根边疆、报效祖国潘晓玲教授常年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多年来足迹遍布新疆的绿洲、沙漠、戈壁,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她放弃了内地一些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及移居国外的机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祖国西部——新疆,心怀对新疆各族人民和这片辽阔土地的挚爱,为西部开发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青春。1996年,潘晓玲刚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新疆大学任“211工程”办副主任,时逢新疆大学正处在“211工程”申请立项的关键时刻,可就在此时,她的爱人突发脑溢血送进医院抢救,出生十来天的女儿还在家里嗷嗷待哺,可她却无法为了丈夫和女儿放弃当务之急的工作。当她安置好襁褓中的女儿,再赶到医院急救室去照顾丈夫,又匆匆奔赴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的时候,只能悄悄擦去脸上的泪痕…;2005年,为了能“忠孝两全”,她把在广州定居20年已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多年的母亲又接回身边,让理想和亲情在一起,让事业和新疆在一起;2006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患癌症的潘晓玲和体弱的丈夫、稚嫩的女儿、年迈的父母坚守在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二、历尽辛劳,致力于人才培养潘晓玲教授20余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承担着是生态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位课的教授工作。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余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连续多年以来超出规定量的三倍以上,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科研工作量达1000学时以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凭着对学生的热切期待,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挚友和楷模。她以理想之光、哲人之智启迪学生;以管理民主、教学民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严谨治教、爱岗敬业的为师之道感召学生。充分发挥着一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为培养站在科学前沿面向世界的人才,她通过科研上的广泛国际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8所大学联合,首创了“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在短时间里形成干旱区研究领域的成熟团队,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她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务新疆为价值准则,以创新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合作观念与人文精神培养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她用辛勤汗水浇灌的这片干旱之地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她培养的32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中有获全国宝钢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者,有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者。三、爱岗敬业,勇攀科学高峰多年以大自然、以干旱区为友的潘晓玲教授有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密切跟踪和把握国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努力改变着西北干旱荒漠的颜色。作为一名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女性自然科学工作者,她曾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徜徉草原,从1983年至2006年的20余年里,足迹遍布西部干旱区的山山水水。十余年来,她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达3900万元。1999年36岁的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资助经费3400万元。争取到国家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首例,为这一重大项目的申请她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已记不清她和同仁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次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愿已偿。她带领着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进行着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依托项目为人才匮乏的边疆地区培养着百余名硕博士高级人才。她提出了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调控理论及其途径,建立了绿洲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起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理论体系框架。四、呕心沥血,从事学科建设和培养学术队伍潘晓玲教授将许多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她提出“立足优势、强化特色、服务新疆”的学科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的重新配置与组合,确定了以绿洲生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2000年她联合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建成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她领头申报的“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在教育部专家评审中获得93.7分,取得位居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同时牵头建成了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2年以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生态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自治区重点学科专家组论证,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同年,她联合美国、日本、中亚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新疆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至此,潘晓玲倾尽心血与国内外同行们在新疆地区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化工作平台和一支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由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努力下,还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由于潘晓玲教授团队出色的工作业绩,中国科协又把第一个“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基地”建在新疆大学。五、服务经济,建设示范基地潘晓玲教授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她设计和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 的建设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模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有效服务,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1999年,她主持了“乌苏市万亩生态经济林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她参加国家林业局“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基地建设现已初见成效;她于2003年在独山子建立了生态桑饲草基地,为天山北坡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试验示范;同时,她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一体” 思想出发,在阜康市建立了占地3000亩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担任副校长后,她负责科研和高技术工作,新疆大学高新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主抓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工作,专门负责推进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潘晓玲教授任中方主任的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的海外研究员们申请教育部“春晖”计划12项,有11项获得批准并得到经费资助,在科研与国际合作上结出硕果。六、身患重病,心系工作时序进入2004年2月初,已便血三个月的潘晓玲教授不得不入院检查,但第二天又从医院奔赴奇台县与县政府领导进行科研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等事项的研究。由于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致使她对自己过度的疏忽,厄运便乘机悄然而致。诊断结果,潘晓玲教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并已转移到了肝脏。然而多年以荒漠为伴的她,用她那旷野般博大的胸怀和青松般“常绿”的心态面对着任何的挫折和不幸。这一如同青天霹雳的事实并没有击垮她,工作的惯性使她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广州治疗期间,仍没有放下她的工作,在病榻上,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随时和外界保持联系,安排工作并处理各项事务。由她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正值结题的一年,各课题的进行及验收,项目经费预决算,项目综合报告的撰写等等,她都亲自过问或自己去做,她以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周围的人。为了课题及项目的验收,她不顾病情,刚摘下针头,就召开会议,布置、检查工作。她以惊人的毅力,连续3天主持课题的验收工作。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她仍关心着研究生的成长,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开题和野外考察,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等等以及博士生的课题进行情况,她都要一个个的过问。病痛的折磨没能使她意志消沉,她期望有更多的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在与病魔斗争最后的日子里,潘晓玲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那片倾注了她心血和深情的热土。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荣誉。1992年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997年和2002年两次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奖”;1999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骨干教师”,同年当选为第四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第三届“新疆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3年获“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2004年当选为“全国十大师德标兵”;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新疆十大杰出女性”。潘晓玲教授以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新疆大学教书育人的典范,深受学生爱戴和学校好评。她热爱祖国、积极奉献边疆建设、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身患绝症而不改初衷,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潘晓玲教授的事迹在多家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科学时报、中国教工、新疆日报、新疆党建等均有报道。
一、主要做法(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建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按照师市党委加快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师市等发展战略和实现师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部署,师市党建研究会紧紧围绕处理好“三大关系”,更好地发挥好“三大作用”的发展思路,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点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抓住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富有新意,切实可行的调研成果。这些调研成果被师市党委和业务部门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意见》,同时,有多个课题论文在自治区、兵团党建研究会获奖。——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和谐师市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建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师市组织人事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师市党建研究会进一步发挥党建理论研究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座谈研讨活动,举办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师市党的建设”征文活动。积极完成自治区党建研究会确定的“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和“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问题研究”两个重点课题和35个自选课题的调研任务,共征集各类调研文稿70余篇,上报全国党建研究会调研文稿2篇,上报兵团党建研究会调研文稿7篇。其中西部旅游公司撰写的《发挥文化创造力,打造经济文化品牌》,师市党建研究会参与兵团课题组执笔撰写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领导作用》、师市党委组织部撰写的《党内和谐是引领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天业集团公司撰写的《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石总场撰写的《创新农牧团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思考》等论文,被选编入《兵团党的建设研究》之中。——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主题开展调研工作。具体承担了兵团党建研究会年度重点课题的分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思想理论队伍建设规律调研》,调研组对100多个单位的各级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赴团场、企业和街道进行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收到会员单位和基层单位上报调研文稿及论文76篇,推荐20篇党建及组织人事调研文稿分别参加了全国党建研究会“改革开放30年与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研讨会和自治区、兵团的党建及组织人事调研文稿及论文评选,石河子公交公司撰写的《试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及工作方法》获得自治区党建研究会“改革开放30年与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征文三等奖;师市党校撰写的《石河子市在向西开放中的战略定位》、《关于团场职工减负增收的思考》被兵团《“改革开放30年与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改革的时代,奋进的兵团>》选编。——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主题活动为主线。具体承担并完成了自治区和兵团党建研究会安排的《师团党委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屯垦戍边团场建设典型报告》和《组织工作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被列为兵团重点调研课题。年底,师市党建研究会共收到党建调研文章163篇,经评委会认真评选,评出优秀论文19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同时,向自治区和兵团党建研究会推荐优秀调研文章6篇,其中,师市党委组织部撰写的《南疆乡镇干部异地挂职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和难点及对策》,获得自治区党建课题调研成果二等奖、兵团党建课题调研成果三等奖。(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党建理论研讨活动形式多样一是把立足点放在抓热点难点问题上。着力摸清情况,提出解决矛盾的可操作性措施,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努力反映实践探索中的新鲜经验。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组织专题研讨班、研讨会和座谈会,加强党建理论的交流力度。2007年5月,与师市党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理论研讨会,参加单位50多个,征集先进性建设论文90余篇,精选37篇编辑成《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先进性建设论文汇编》。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结合师市党建工作实际,动员各基层单位和会员单位,深入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征文活动,收到调研文稿831篇,师市领导亲自领题执笔,从党建工作、领导班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论述,推动了调研活动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撰写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调查报告30篇;团场企业撰写组织建设、减负增效、加快发展、和谐共建等方面的调查报告24篇,为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注重研究带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每年年初,根据自治区和兵团党建研究会课题安排,师市党建研究会针对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带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一批与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等紧密相关的调研课题,重点调研课题采取由师市党建研究会指定和会员单位、基层单位自主选择领题的方式,不断提高课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市党建研究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注重在转化成果上求实效。如2008年10月,师市党校和上海闵行区党校,联合举办了“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闵行区委党校、自治区党校、兵团党校、兵团干部培训学院、周边县市党校和师市党政机关、农牧团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120多人参加了理论研讨,收到论文100多篇,精选了20篇,在大会上作了论坛交流,会议主题突出,研究问题透彻,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2009年7月,师市党委组织部针对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展的“庆祝南疆异地挂职干部培训工作10周年征文活动”中,及时在团场挂职干部中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收到征文45篇,其中获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和优秀奖2篇。三是积极发挥会员单位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师市党建研究会始终坚持“以上级党建调研课题为引领,以师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为主题,以基层自行组织调研为主线,以个人参与调研活动为格局”,充分发挥会员单位、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关注党建、评论党建、宣传党建的热情和积极性。各单位会员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师市党建理论研究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200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师市史志办开展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有奖征文”评选活动,收到论文22篇,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三等奖各10篇,调研文稿针对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2008年9月,开发区党工委针对非公企业、两新组织和社区党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党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举办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收到论文20篇,其中开发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调查报告《以改革创新精神夯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优秀论文,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新途径、新办法和新举措,提出了非常好的对策建议。同年,师市直属机关党工委为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专门举办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论文征集活动,收到论文30篇,汇编了《思考与实践》一书,这些调研成果,多数被转化为指导基层工作的办法和意见,为加强师市党的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党建研究会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一是健全党建研究机制。为加强党建研究工作,师市党委组织部设立了党建调研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党建调研工作的组织落实,同时组织协调师市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党建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为确保师市党建研究会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调研、信息和宣传工作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了师市党建调研、信息和宣传工作稿酬奖励制度、重点调研课题责任落实制度等。二是加强自身建设研究。紧紧围绕师市组织人事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2008年,师市党委组织部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收到论文72篇,筛选出16篇优秀文稿进行了展览,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好格言18条;组织部把组织人事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和“组织人事干部”下基层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4个调研课题,由部(局)领导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团场和企事业单位走访调查,形成了《激活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4个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组织人事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积极创办内部刊物。通过筹划和努力,创办了师市党建及组织人事工作专刊——《石河子党建》。2009年9月,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石河子民政局批准,《石河子党建》作为内部刊物正式发行,截止今年7月已编辑出版6期,刊登师市领导讲话、会员单位和基层组织理论文章、动态信息等300余篇,图片120幅。同时与疆内外120多家地州和友好县市区进行交流,较好地发挥了传递党的声音,研讨党建理论,交流党建经验的参谋助手作用,提升了师市党建研究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四是及时参加年检审验。近年来,师市党建研究会按照《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建研究会章程》的规定,在人事变动后,及时增补了理事会成员。目前,党建研究会共有团体会员54个,已发展为函盖师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内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一并积极主动接受社团组织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年年被列为年检合格单位。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师市党建研究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做好新时期党建研究工作认识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党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有些单位党组织的领导带头或参与党建研究工作,单位的党建工作就扎实,成效就明显;有的单位党组织把党建研究工作当作为“软指标”,把党务干部搞调研、写稿子当成是“显摆自己”,还有一些领导和党务干部认为做党建研究工作“浪费时间”,缺乏搞好党建研究工作的激情和责任。究其原因是对做好党建研究工作没有站在讲政治和创新党建理论的高度认识党建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没有紧密联系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二是党建研究工作标准质量不高。当前的党建研究工作,仅仅是开会、布置课题、座谈会等,许多会员单位工作开展不平衡,少数会员单位和基层单位组织活动不多,党建调研的水平还不高,调研课题报告还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够,不少调研成果没有转化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把党建调研课题变成了工作总结或论文,对调研课题中形成的问题、数据、案例深入分析不够,有深度、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不多。关键问题是党建研究会没有发挥职能作用,没有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研究人员,尤其是对调查研究的课题确立、调研方法、问题、数据、案例的分析等,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党建研究制度坚持不够经常。从各地《党建研究会章程》看,对党建研究工作的制度都比较明确,诸如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组织机构等都一一作了规范,对开展党建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但由于各种原因,党建研究会年会、会员代表会和理事会、理论研讨会、专项调查研究等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影响了正常工作业务的开展和党建研究工作的高质量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在会员单位和研究人员的心目中形成了“社团组织”就是“草根组织”,只能任其生长,不可能成为桑天大树。四是党建研究经费保障不到位。由于党建研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开展党建调研工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目前,就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建研究会而言,每年收取55个会员单位会费27500元,全年投入《石河子党建》28000元,上缴上级党建研究会会费2000元,已是赤字;召开年会、换届选举等费用,约3万元全部由组织部党费支付,可以说是组织部门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这部分钱,仅仅是业务开展所需,要投入课题立项、深入基层调研、组团评审、学习交流,表彰奖励等这些钱仍很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师市级党建研究会经费保障如此,基层单位党组织和党建研究会会员单位,在活动经费的保障上也不容乐观。据调查,大多数单位没有安排党建研究经费预算,开展活动时,要临时打报告,一旦单位经费紧张,党建研究活动经费就没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做好新时期党建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制约党建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二、建议和对策积极推进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进程中,党的建设及党建理论研究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崇高使命。为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伟大工程,提升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跳出党建抓党建,融入中心工作抓党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重大决策来谋划工作、安排工作、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治优势和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党建研究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树立崭新的党建工作观念,使党建研究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跟上发展节拍。一是要不断加强党建研究会的自身建设。党建研究会必须着眼于研究会职能作用的更大发挥,着眼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制度,着眼于研究会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运行规范化、研究自主化,把研究会建设成为宣传党建成就、推进党建理论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党建研究会及秘书处的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党建研究会和秘书处的同志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养成认真研究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使党建研究会成为一个服务周到、工作高效的团队。要把发现、培养、积聚研究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搞好党建研究人才库建设。把《石河子绿洲网》党建研究网页办成对外交流宣传的门户,积极做好党建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各会员单位也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在提高素质、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提高党建研究工作水平上下功夫。党建研究会在合适时机,举办联络员(通讯员)和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者培训班,特别是加强对基层理论研究骨干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分析研究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为切实做好党建研究工作夯实基础。以召开年会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坚持党建研究会年会制度,有利于健全研究会的组织建设,总结经验,加强基层会员之间的交流,我们要着力抓好这项工作。同时,还要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活动,丰富党建研究的活动形式,增强党建研究工作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党建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要深入研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要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实践基础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引导党的各级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要注重总结推广和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推进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深入研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当前,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师市实际,师市党建研究工作要牢牢把握创先争优活动总体要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团场党组织要重点研究如何按照《团场章程》的要求,加强农牧团场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研究如何提升“两级党建联创”水平;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作为着力点,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和“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创建活动作为研究重点;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构建服务居民群众的第一平台,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作为主要研究课题;机关党组织要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机关效能,更好地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作为研究的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研究重点。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研究,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职工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创先争优。四是要把握重点,认真开展好专题研究,努力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师市党建研究会作为党的组织工作建设领域的学术团体,一定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思想优势和舆论宣传优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机制。要通过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调研谋新篇的工作劲头,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党建调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有优秀论文获奖入编,还要积极参与国家和自治区、兵团安排的重要调研课题。要按照师市党建研究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深入调研,也要紧密结合师市的实际,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专题研究。秘书处要着眼于出主意、想办法、定思路,发挥组织协调和牵头作用,开展一些专题研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总结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规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建研究会的优势和作用,做好党建研究各项工作。五是要加强经费保障和对基层单位会员工作的指导。师市党建研究工作要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开展,要深入调查研究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作为立题的出发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建研究工作和党建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党费支持力度,对于基层重点立项课题和专题调研课题要核拨经费;要加大对基层会员单位在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上的指导,帮助他们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要正确处理好工作和研究的关系,努力做到以工作保证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同时,通过定期通报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实际选好课题,深入调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更好地服务于师市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六是发挥《石河子党建》的窗口作用,加大党建研究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石河子党建》为师市中心工作服务、为党员干部学习交流服务、为会员单位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展办刊空间,突出兵团党建、兵团人才、兵团精神、兵团文化和兵地融合的办刊特色。针对师市党建研究工作中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辟专栏,介绍师市各单位党建研究、人尽其才等工作情况,及时反映师市党建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成果、新经验,使师市广大党务工作者及时了解师市党建工作新动向,从中获取信息,汲取经验,受到启发。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开展党建研究会之间的学术交流;各团体会员之间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互相探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87 浏览 2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148 浏览 5 回答
82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57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