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处于社会中下层,当过酒吏,卖过草鞋,体验过民间的疾苦。他思考问题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庄子关注个人处世之道。处乎才与不才之间,欲求一安生立命之所,能在残酷现实与美好梦想的缝隙里处身,在个人内心中逍遥畅游。以积极之法行消极之事,积极问隐,却只是种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庄子的《逍遥游》长于感性的幻想,汪洋恣肆,崇尚个性自由,更像一部瑰丽的文学诗篇。
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画外音〕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也都知道,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但他说自己是谁呢?庄生梦蝶,是耶非耶,谁也不知道庄子这个真人,他的生平究竟有多少故事。〔画外音〕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首先大家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利益的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庄子的生活,从他的寓言里面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庄子曾经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要去借米,等米下锅。他就去找当时叫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他说你呀,稍微借给我一点粮食吧。那个监河侯就说得非常漂亮,对他非常热情,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你等着我一旦把租子全收上来,我一下子就借给你300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300两黄金,这多大的一个资产啊。庄子一听,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我听到有人叫我名字,四下看了一下没有看见谁,又找了一圈,最后低头看见,就是车沟轧出来的那个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跳呢。〔配音〕小鲫鱼:你给我点水喝好吗?庄子: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迎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你明天早到到鱼市场上,买我回去算了。他说,那个小鲫鱼听了以后,就淡淡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有一升水,现在就能救了我的命。要等到你把你把那么远的水都调来,你去看看,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着我。庄子说完这个话就走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可以说他的生活促襟见肘,他要处处求人,他要等米下锅,这种生活的窘境,可能在一般常人之下。那大家可能更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能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秘密,真正能够挡住人心的,永远是他最看重的标准(于丹心语)。庄子那天去见梁惠王,他穿着那种大麻布,补丁摞补丁的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一绑,就这样去了。〔配音〕梁惠王:先生,你怎么这般困苦?庄子: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啊,有大智慧而不能化行天下,这才是困苦啊!看猿猴在楠子树上,盘旋跳跃、唯我独尊,后羿对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在荆棘丛中,猿猴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跑乱跳了,而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处在荆棘丛中啊。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庄子自己对这个利字看重吗?他周围有的是有钱人啊,所以他自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这个人有一天很荣幸,带着国家使命去出使秦国。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了,特别得到秦王的欢心。回来的时候浩浩荡荡,带着上百乘的车马回来了。这个人回来以后就趾高气扬,很骄矜地对大家夸海口,他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是论能力论本事呢,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让我黄连瘪境地每天织草鞋,做手工,这样来生活的话,我恐怕没有那种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呢?就是一看到国君,在高位上的人,我几句话就可以能讨得他的欢心,然后我可以换来这样的财富。他说我的能力大概也就是这样了。他这么夸耀完以后,庄子是什么态度呢?他淡淡地跟这个人说,他说我也听说了,这个秦王有时候,他自己有疾患的时候,遍求天下名医,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可以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说曹商,你是不是给秦王治痔疮去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说你还是去吧,你这些东西我心里根本就不会稀罕。其实你看这样一个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的语言,说明什么呢?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的心。〔画外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于丹教授认为,庄子的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但是,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其实说到我们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有身家上万资产的人。也就说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里的分量。其实目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底线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但是他们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担忧。其实说白了,我们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那在你的心里了。其实我就见过这样的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呢,做媒体出身,后来开始做房地产,资产越来越大,离开媒体的时候,他非常痛苦,他说媒体是我这一生最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呢,因为我要有孩子,我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负责,要给他幸福的生活,他说我所以违背我的心,我必须要有更大的金钱利益,然后他结了婚,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这个时候我们觉得他钱挣得差不多了,生活也应该挺好的,后来他说我必须要移民了,其实他移民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国家,而且先要让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先要在那个地方,他自己还要留在国内挣钱。我们都在说你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妻离子散啊?你那么喜欢你的那个小儿子,为什么让他离开呢?他的回答可能大家想不到,他是认真地说,他说以我们家现在的家产,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我每天都会担心我的孩子被绑架,所以我要把他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其实这就是身远的故事,大家可能身边也有这样的事情,也就说这个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吗?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一辈子为几张纸,钱呢,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到了死后,是为了墓志铭,是为了烧纸钱。你看看一辈子,就是几张纸而已。庄子那个时候呢,把这些东西看得就是太淡了,所以,利这个东西束缚不了他。他觉得我自己辛辛苦苦,为利丧失我自己很多自由,很多的心智,让我自己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也有一些高士是能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比破利要难。很多人说,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我们看看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这是在谥号里经常见到的。那么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生就这么过去了。〔画外音〕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千史,那么庄子是不是在乎名分,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庄子在乎名吗?我们知道庄子这个人,他自己是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自己不爱说。因为他说以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觉得人间人,跟他没什么可以对话的前提,而且他说天地的大美,自是不言的。所以,他自己不爱说什么。这样,他就游荡在各地,这个时候,他就恰恰遇到他的一个好朋友惠施。惠子这个人在梁国做宰相。庄子晃荡晃荡正好到了梁国,就有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说,庄周这个人口才、雄辩远在你之上,别看他不说话,他要说起来就不是你的对手。其实惠施在当时以他著名的《坚白论》而著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那惠施一听,也还是急了着,害了怕了。所以说梁国也不大,就发动他手底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人,千万不能让他直接见了梁惠王。要万一把相位给他怎么办呢。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他就自己去找惠子。〔配音〕惠子;你来找我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庄子: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在这遥远的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嘎地叫我一声吗?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其实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当然大家可能说,这是一个顺道的事,他本来也不贪图那个相位,而且梁国是那么一个小国,他可能也不在乎。但其实还有更大的相位送上门去。大家知道楚国大吧,我们刚才说齐国大,楚国大,秦国大,这是战国里面最大的三国了。那么,楚王派自己的大臣去到庄子那里亲自找他,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当时在干什么呢?当时,他逍逍遥遥在蒲水上钓鱼呢。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大臣,毕恭毕敬地跟他讲,说想要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劳烦您。说得很客气,想要请他出山为相。庄子又开始讲故事,绕得很远啊。〔配音〕庄子: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用做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大臣: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庄子: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庄子当时就一笑告诉他们,说你还让我拖着尾巴在泥里活着,你们就请回吧。其实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大家说他看得破吗?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其实,人这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很高尚的回答,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的贡献。说的是一个很好的名声,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呢?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候,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人会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于丹心语)。大家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吗?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人人有时候有无名火,你不能跟别人说,我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者我挣钱没挣到,人总有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有这么一个说法:说一个公司,一个机构,可能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那个老板。这个人位置最高,所以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指责他,这个工作你怎么就做不好,你做不好我就没有政绩,做不好这个单位就没有好名誉,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你想想你的执行力是怎么回事,回去好好反省。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没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只好点头哈腰,因为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线。但是,回过头来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说你看看我为你这么辛苦,我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劳,你学习还不努力,你现在的这个成绩,你对得起我吗?这个孩子呢,也只好点头哈腰,但回过头就更愤怒,这孩子就开始骂他们家的小狗,说看看你这么不懂事,上头这么多大人欺负我,我回到家你还不跟我好好的,把这狗给打一顿。狗呢,必须得听主人的,它知道它得住在这儿,它也有无名火,它在家不敢说什么,等一出去,无名火就发在野猫身上,就出去不停地追着野猫咬这个猫。猫知道也打不过狗,它也只好忍气吞声,然后这个猫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其实我们如果如此这般的说下去,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底还差多少环节呢?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我们人人心里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就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看一看是不是有内心的原因: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么多委曲,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这两条船?大家看看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么叫人心中烦闷呢?这个“闷”字无非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还指责烦闷吗?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开了一扇门而已。那么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这两个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你说名利我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难了。红尘在世,庄子都说,宁可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说庄子不也这么讲吗,他真的能破生死吗?那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还真是他的好朋友,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着盆唱歌呢,叫“鼓盆而歌”。〔画外音〕亲人死了,人们往往会痛苦思念,而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庄子淡泊富贵,看破名利,难道对于死,庄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吗?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配音〕惠子:你的妻子为照顾家庭子女,如今年老去世,你不但不悲伤痛哭,还敲盆唱歌,你真是太过分了。庄子:唉,你听我说嘛……庄子就淡淡地告诉他,他说:唉,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会不难受呢?但是我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无生,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他说最早人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这就是老百姓的话说,叫人活一口气,他说你其实看看天地之间,无非是聚集这么一股气那么一股气,然后这个气息,逐渐要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而现在我妻子循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在此时此刻,她可能在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踏踏实实地睡觉了,她就解脱了,那我还不高兴吗?他说我想起这些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着盆唱歌了。看,这是亲人的死亡,面对亲人之死,能够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其实这种心态,我们说中国的民间,有的时候,有大智慧者也能做到。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做红白喜事。不仅红喜事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是一桩喜,那么白喜事,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而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展开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收起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
导语:作为一名学生,平时在积累素材时要多积累一些万能素材,万能素材基本对所有的作文都可以灵活运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欢迎大家参考!
一、 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之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二、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之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毫州)人。
人物事略
1.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2.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4.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5.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三、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之李白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1)少年——逸(意气风发 仗剑任侠 心雄万夫)
(2)青年——狂(狂热自负悲喜更迭侍君荣亲始终不渝)
(3)中年——醉(踌躇满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痴心企盼)
(4)暮年——愤(抑郁愤懑 命运多舛 矢志报国 壮心不已)
四、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之韩信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元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人物事略
1.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2.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3.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4.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5.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五、高考作文常用经典人物素材之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音yuē)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人物事略
1.武皇家世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2.入宫见闻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人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3.皇后武则天公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六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4.平定徐敬业武则天为以后做女皇做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花公元684年的九月,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开始起兵反抗。武则天连忙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只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
5.实现女皇梦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345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2 回答
311 浏览 2 回答
167 浏览 2 回答
214 浏览 2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2 回答
315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1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5 回答
26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