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大无大有周恩来》《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美丽的晋祠》被选入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1]。《这思考的窑洞》被选入粤教版高中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他还写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写的是玛丽·居里发现镭的文章,已采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代表作《数理化通俗演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红毛线、蓝毛线》《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大无大有周恩来》《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人人皆可为国王》《为文之道》《壶口瀑布》《走近政治》《梁衡文集》《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 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 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理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评散文《夏感》《<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红网长沙11月13日讯(记者 汤红辉)今日上午,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第二场读书报告会在湖南省图书馆举行,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会上作了《<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剖析为官做人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梁衡认为。《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而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这是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这是每一个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梁衡在报告会上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范仲淹的人格思想。他认为,范仲淹具有“无奴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的理性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的牺牲精神。 本次报告会由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机关工委、《新湘评论》杂志社、湖南图书馆联合主办。
本人情况(初试400+)
政治77、英语72、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127、出版专业基础133
本人毕业于一所双非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一战上岸湖南师范大学。本人资质平平,普普通通,没有网上那些学霸们的奇高绩点,也没有那些大牛们的传奇经历。人是普通人,但有一颗向上的心。考研是一进大学就确定的目标。说实话,就是觉得不甘心,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院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同时未来能有更多一点的选择权。
学校情况
(1)整体情况
湖南师范大学简称“湖南师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的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简言之,以前叫211,现在叫双一流。)湖南师大虽然不是部属的几大师范之一,但是在全国师范大学中也算中上水平,尤其是在湖南,名声和地位都不错,以后想要留在湖南工作但分又够不上985的同学可以充分考虑一下师大。
(2)教学资源情况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7个校区,占地2744余亩,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设有24个学院,招生本科专业89个;图书馆藏书410余万册;拥有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有专任教师2020余人。
(3)硬件设施情况
相信大部分同学更关心的都是硬件设施情况。首先住宿,师大宿舍区分为二里半本部、桃花坪、咸嘉湖、南院等区域(天马德智等是本科生居住区域,因此在这儿并不讨论),研究生宿舍绝大部分都是上床下桌,4人或6人寝,独立卫浴,几大宿舍区主要的区别就在距离学校的远近,住桃花坪和咸嘉湖的同学都需乘坐地铁或者公交上下学,时长在半小时左右,南院稍近,不过也需要搭乘公交,而二里半本部的小伙伴每日走路上下学即可。因为很多专硕的学制只有两年,课程又比较多,有时候会有晚课,学校考虑到女生的安全问题,就将大部分的专硕女生安排在了二里半本部的公寓,学硕女生一般在南院,男生则一般在桃花坪和咸嘉湖。
其次教学,大部分学院的教室都有空调(不要问我为什么是大部分,因为以前我也以为是全都有,结果有一次发现文院居然没有,简直震惊,没有黑文院的意思...),但是具体学院的内部构成不同,我便不一一介绍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去学院官网看看介绍。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我们新传院,我们新传院建在老校门背后,独享一座山头(上课要爬山的意思...),教学楼叫集煕楼,分前栋跟后栋,前栋主要是教室,后栋则包括苹果机房、图书室、形体房、录音室及各专业的工作坊。疫情期间学院对教室进行了翻新,换了新的桌椅板凳,还改造了互动教室,研二没课、没有机会去体验的我实在是羡慕!总而言之,新传除了要爬山,其他设施都不错!
专业情况
我们出版专业属于新闻与传播大类下面的专业,以后如果要考公或者事业单位就可以报考这个大类下面。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10年9月获准开设,是全国第一批获得授权的14个学位授权点之一。2018年,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设编辑出版学博士方向,填补了湖南省空白。并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检测中心、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新湘评论杂志社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本科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向选实习的地点,包括广电及各个出版社,不过大部分实习的地方都只有很少的补贴,研究生时,不知道是因为疫情还是因为学院不管研究生的实习,所以没有说让我们自己选了去哪边实习的事。
出版专硕导师有尹飞舟、周国清、陈宏平、易图强、王海刚、叶翠、陈维超等几位老师,但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院好像有聘请校外导师(看老师朋友圈发的),其他老师的资料各位也可以去院网查看,均有介绍。
关于出版专硕的课程,我贴一张自己的成绩单,大家可以看看具体的课程。(英语6级在520/525分以上可以免修免考)
考研基本信息获取途径
考研第一步就是资料收集,但很多同学在收集资料方面完全是一头雾水,所以我在这边简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出版专硕考研的基本信息获取途径。首先,官方途径一定要用起来!!
一是我们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院网,研究生院网的硕士招考的版块里有招生简章、考试大纲和录取人数,考试考什么、用什么参考书、招生处的电话都写得很清楚,你还可以通过对比近三年的考试大纲分析今年的会不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我们出版专硕的大纲不会有很大变化;
二是档案馆,档案馆里有近三年的真题卖,直接在网上操作就可以买了,五块一份,良心价格!(但是没有答案)
最后,就是询问考上的学姐学长,最好是本科就是本校本专业的,因为这种学长学姐对考试重点以及老师的出题风格比较了解,我当时在考研做题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哪道题是哪个老师出的,在复试面试的时候也押到一些小题,所以建议大家可以招学姐学长多问问,但是!请不要问那种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觉得你是伸手党,根本没用心准备考试,就不是很想回答,还有就是一定要礼貌问答,有的问问题的语气就跟我欠了他钱一样,我就算回也是简单回答两句,但是那种很有礼貌的,我要是当时方便的话还可能分析我本科的专业资料,不仅是我,我周围的同学都这样,没有礼貌以及太过白痴的问题我们都不会回答,所以稍微注意一下哦。
历年录取情况:
2021年:上国家线人数45人,计划录取人数20人:
2020年:上国家线人数45人,计划录取人数20人:
2019年:上国家线人数36人,计划录取人数17人:
初试考试: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35 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
④441 出版专业基础
参考书目:
335:
文化常识部分,考生可参考“中国文化史常识”
“自然科学概论”等书籍。
汉语语言文字基础和逻辑基础部分,考生可参考《出版专业基础(初级)》(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2020年版,崇文书局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7月。)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之第一节至第五节。
441:
1.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基础(初级)》(2020年版),崇文书局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7月。该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之第六节“藏书与版本知识”与第七节“经史子集与四部分类”。
2.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实务(初级)》(2020年版),崇文书局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7月。该书第一章至第七章。
3.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020年版),商务印书馆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7月。该书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经验分享
●英语一
首先是阅读,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烦了,不过真的很对。不仅是因为阅读的分值比较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在搞阅读的时候,无形中就背了单词,背了句子,也给做其他题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做阅读方法:首先自己计时做,不许查字典;然后全文自己试着翻译,找出自己不会的单词,词组,句子,勾出来;然后再看自己做错的,分析做错原因以及错误答案的原因,就写到题目旁边就可以;最后,第二天早上拿着解析和卷子(我用的是黄皮书)自己一句句的翻译,要确保每句话自己都可以翻译的出来。其实你翻译一遍单词也就记住了,而且这样在句子里记单词比你硬记要容易得多,而且不容易忘。(其实我一开始是把自己不会翻译的单词词组句子都写到本子上整理下来了,但是后面时间紧就直接拿着解析背的,但是其实我感觉拿解析背更方便一点,而且也省下来了很多时间。)
(2)时间安排:我是8月做阅读了,从00年开始的,一天一篇就可以,注意每周及时复习。大概做到13年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找个下午四篇一起做,这就要分配好早读背阅读的时间了。我是00-10年的阅读刷了一遍背了一遍,11-15刷了两遍背了两遍,16-18刷了两遍背了三遍。
(3)要不要看视频:其实去年我身边有一些同学有在看唐迟的视频的,这个我觉得看自己情况。我是觉得自己看解析完全能搞懂,知道错因,也看过迟叔的视频,对我来说可能不如直接看解析快一些,所以我没有看,但是迟叔的有一些总结还是可以看一下的,我记得他讲有一篇阅读的时候总结了法律话题,我觉得还挺好的,可以看看。所以大家可以先尝试一下,感受一下自己适不适合,适合就看。不适合不看。
其次是翻译:我是先自己翻译,然后对答案,总结一些不会的单词,词组还有错误原因,然后总结到一起,这样以后定期看的时候也很方便。(很丢脸这个我也是考前才翻了翻背了背)
再次是作文:看的刘晓艳的视频,真的是个宝藏老师!强烈推荐!!她讲的作文简直了!看完她的视频你就可以总结出来独一无二的属于你自己的模板。省时省力还不会和别人撞!我当时大小作文好像半个小时就写完了。我这里有个自己的模板不过建议大家有点基础的还是自己看视频总结,尽量不要找我要!搞完模板之后不要觉得就可以了,一定要自己再用自己的模板练几篇,也要计时。(其实这些晓艳老师都会给你留作业,按她要求来,作业好好完成就没问题了)
最后是新题型:也是看的刘晓艳的视频。一定要自己多读,领悟上下文的衔接感。
最后说一下整体复习的时间分配:现在到8月份,大家可以开始背单词,随便哪本单词书,能背多少背多少,打一下基础。8月开始做阅读翻译,一天一篇阅读一个翻译。尽量每周空一早上来复习这一周的单词词组。国庆的时候可以开始新题型,一定要重视新题型,开始新题型之后可以今天一篇阅读,明天一篇新题型换着做,当然阅读的频率高些。再往后11月可以开始作文,一个月根据视频把自己的模板搞出来,背过。再练几篇作文。12月就温习模板,找套模拟题练下手,背背近三年阅读就可以。完型的话其实近几年有变简单的趋势,我是觉得完全不用准备,而且分值也很低。
●政治
选择50分(应该是单选16道一分,多选17道2分) 五道大题50分
相信过来人的话,记住五个字:紧跟肖秀荣。我用的资料基本就是肖秀荣全套,一会儿会详细说。政治不用准备太早,一般8月份开始就可以了,时间充裕可以提前但是感觉没什么必要,最晚不要超过9月份,政治拉不开分,把1000题多刷几遍,肖四好好背背分数基本都是六七十。
我是8月份晚上没事了看看视频课然后把对应章节的精讲精练看一看,做做1000题,我就是看的精讲精练配套的视频课,我同学说徐涛的课讲的不错,不过我没看,你们可以搜搜看一下,我是想着文科生那些知识点都学过看视频课就是便于理解,因为选择题只要会做就行不用背知识点。1000题就是一直做,要多做几遍,快考试的时候把形势与政策和考点预测两本小册子背背,可以总结一下选择题易错的知识点,把肖四的大题背熟一定要背熟,这些大题的内容考试基本就够用了,有时间可以背背肖八。
政治其实不用很担心,大家怎么来你也怎么来就行。关于政治我是只跟了肖秀荣,其他的没有看,后期买过徐涛的八套卷但是感觉做着和真题风格不一样,徐涛20题我也没背,有时间可以背背,其实大题分都差不多政治关键是选择题。
还有考试的时候要相信第一感觉,不要轻易改答案,我选择就是后来改错了好几道哭唧唧。
专业课:
专业的话,因为我是本校本专业读了六年,再加上我后面帮某个公众号整理考研真题答案,把真题都吃了一遍,所以还是比较能在专业备考上给一点儿建议的。
对于基础不太好及跨考的同学,建议最晚从暑假开始复习,先花两个月细读四本书,遍读边做笔记,对照大纲,把重点内容圈出来,并开始第一遍背诵;
完成第一遍背诵后,再通读四本书,重点放在重要部分,并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背诵;
11月可以开始做真题,真题一定要认真做,定时做,特别是近三至五年的真题,比较具有参考性,2011年那种特别前面的其实参考性不是很大,因为题的类型都不太一样,做完真题后,对下答案,将自己的错题记下来弄清楚。真题很重要!非常重要!无敌重要!!
一是做了真题你才知道具体题型,之前就有人问出版考不考写作,这其实就只要做了真题就能发现,每年都会有一道60分的写作题的。二是做了真题你会更了解真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的侧重点,重要的板块考的也会比较多。三是有原题!
2017年441这道选择题,就出现过两次,还有不少题出现过三次,有的是完全一样,有的会稍微变化一下,但是差不多,2013年跟2017年、2014年跟2018年、2015年跟2019年441的25分校对大题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好真题,不放过任何一套真题,因为说不定你在考场就会碰到相似的题目。当然,我只研究到2019年的真题,没有看后两年的,包括我们老师也有说要改进一下试题什么的,所以大家也不可只依靠真题,或者说抱着背真题就好了的心态。
真题的话跟前面一样,要认真对待,就不过多阐述了。
关于真题在哪儿买,我是在档案馆买的,但是只有近三年的,还没有答案,所以我建议基础不太好的、跨考的以及时间不够的同学可以去卖考研资料的那儿买,而且希望大家买的时候让那个人发一部分给你看看,因为有的资料做得的确质量不行,所以大家买资料也要谨慎购买。
补充讲一点,关于出版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我们出版作为一个小众专业的确没有那么多专业对口的工作提供给我们,包括出版社,很多也是更愿意招有学科知识背景的,如果说你本科是其他专业,以后又想去出版社工作的话,来考我们专业就很合适。那就会有同学问,要是不想去出版社怎么办呢?刚经历过求职的我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写的都是一个大类,很少指定哪一个专业,所以我们类属于新闻与传播大类还是有比较多的投简历的机会,同时作为211毕业的硕士,一般企业也会给我们面试的机会。当然,不得不说,我们专业的专业性不是很强,所以竞争力不是很大,但说实话,文科类的专业里大部分的专业性都不是很强,找工作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与实力,我们班也有不少去了好单位的同学。
复试考试科目:
编辑出版专题(含编辑学、出版学)
参考书目:
周国清编著:《编辑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易图强编著:《出版学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最后呢,我们出版专硕考研的确不难,大家要有信心,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被别人影响,我当时考研的时候,有的同学暑假就看了两遍书了,我却还没开始,但最后那同学也没考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好好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怀挺~
农村、街道、老少边穷地区……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基层”的含义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解释简单,却道出了基层的主要特点:基层,是在群众当中。帕米尔高原上的乡党委书记师延林在基层,老工业基地的“小巷总理”谭竹青也是在基层;投笔从戎爱武装的清华女生贾娜在基层,北大教室中讲授唐代文学的孟二冬也是在基层。基层不仅仅是在组织层级的“下游”,更处于整个社会的“地基”部位。这个“地基”,幅员最广、人数最多,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时代的主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始自小岗村民冒死摁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从街头小摊成长为国民经济重要成分的民营企业,承担起大量公益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民间组织……在基层这个地基上,有着最新鲜的探索、最真切的呼声、最深沉的感情。在有些人眼里,基层“底子薄、走得慢”,基层“条件差、杂事多”,他们轻视基层,甚至害怕基层,因而不愿贴近基层、了解群众。这样的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与“下面”没有联系。不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渴盼,就像地基不稳的大厦,越往上建设,就越有可能倾倒。从这个角度来看,干部到基层锻炼,不仅是基层的需要,更是干部自身的需要。去基层深入了解国情特别是基层实际情况,对他们是充电,也是爱护。基层在群众中,基层干部就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了解群众的需求,赢得群众的尊重,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有些干部,把基层看成“仕途”,去基层是“以退为进”,基层工作成了他们提拔的筹码、晋升的捷径。有这样的想法,去了基层,也只是蜻蜓点水,不会有扎扎实实的成绩,难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基层越走越宽,意味基层本来很‘窄’。有‘阳关道’,为什么要走‘羊肠道’?”在这样的观点看来,待遇好、晋升快就是“宽”。但如果认识到基层在群众中,“宽”也就有了不同的定义:通过一线的摔打磨炼,锻炼提高能力,改变当地面貌,把名字刻在人们心中,这种收获和成就感,无法用金钱、级别衡量。“下基层”,一个“下”字,尽显基层条件的艰苦。正因为此,“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的讨论才能引起人们共鸣。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既要向上拓宽:打通从下往上的通道,让不怕艰苦、不计得失、执著坚守、信念如磐的“老实人”走得更好;也要向下拓宽:打通从上往下的通道,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把上级机关缺乏基层经历的年轻干部放下去,让他们能获得基层锻炼的宝贵机会----这才是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的全面含义。(湖南省《新湘评论》杂志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编辑本段主要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梁衡作品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1]编辑本段评散文《夏感》文章这是一篇被选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13课。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 ,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简介 梁衡亲笔作品《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写作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自我反思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写夏的美 梁衡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艺术感染力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编辑本段散文评价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评散文《夏感》编辑本段岳阳楼记红网长沙11月13日讯(记者 汤红辉)今日上午,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第二场读书报告会在湖南省图书馆举行,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会上作了《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剖析为官做人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梁衡认为。《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而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这是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这是每一个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梁衡进一步阐述说,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其中为民办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为民所谋”;为民请命就是“情为民所系”;为民除弊则是“权为民所用”。 “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梁衡在报告会上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范仲淹的人格思想。他认为,范仲淹具有“无奴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的理性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的牺牲精神。 本次报告会由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机关工委、《新湘评论》杂志社、湖南图书馆联合主办。 相关链接:主讲人梁衡简介 梁衡,山西霍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天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没得“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稿源:红网 作者:汤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