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保健学的发展简史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是医学与体育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探讨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医学问题。它以医学的知识和手段指导体育运动,以体育锻炼的方法健身和防治疾病,它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都密切相关,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科学的分工逐渐形成的。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3000年以前,当时,在我国和其他文明古国已有了早期的医疗体操和按摩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公元前400 年左右成书)中已提到导引术(呼吸体操)和按摩治病,同时也把它们用来防病健身以延年益寿。西汉晚期,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编成“五禽戏”锻炼身体,指出“若觉身体不适,则练五禽戏,见汗即止,便觉轻松,同时思食”。其后的“易筋经”、“八段锦”(体操) 和太极拳、武术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项目,对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20世纪20年代初,专门的体育医疗组织相继在欧洲的瑞士(1922年)、德国(1924 年)出现。“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于1928年正式成立。医疗体育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医学中也用来进行医疗和预防。前苏联也于1925年出版了第一本医疗体育参考书《苏联疗养地的体育》。随着前苏联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医疗体育方法首先在工矿医院和疗养院广泛发展起来,并与前苏联体育科学在全国性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医疗体育”这个名词就从首部医疗体育指导著作出版后(1929年)在前苏联医学文献里通用起来。经历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前苏联成千上万的病、伤、残者的医疗康复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由于优越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工农业和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也倍受重视,这都给医疗卫生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构筑了“运动医学”的基本框架,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55年,前苏联医疗体育专家来北京讲学,曾用“体育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及“体育医务监督和医疗体育”等名词。1958年,中国派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大会,回国后即改称“运动医学”。几乎同时,前苏联出版《运动医学》专著,1959年被译成中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些就标志着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运动医学的诞生。1978年中国运动医学会成立,同年被FIMS批准为会员国。近年来随着医学、体育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的发展,根据竞技运动提高成绩、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病伤残者对体育医疗康复的需求,运动医学的内涵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并日臻完善,成为体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参照原体育学院使用的运动医学教材,编写了适合于师范院校的教材——《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根据;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身、防病、健美活动和促进病伤残者医疗康复的方法,从而达到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以发挥最大的运动潜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加快伤病患者的康复,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生存质量和综合国力的目的。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与医学的许多方面息息相关,又相互促进,包括运动卫生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康复学(医疗体育和按摩治疗学)等。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二、体育保健学的发展趋势目前体育保健学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群众体育活动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参加各种项目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保健学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交通发达、生产高度自动化、办公现代化,使体力活动的机会日益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代谢病和退行性病变等运动不足性疾患(又称“文明病”)增多;儿童也因营养过剩、忽视体育锻炼,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出现不少肥胖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许多省市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下个世纪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样,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农业生产及家庭生活中事故增多,疾病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伤病残人口相应增加,迫切要求社会和运动医学家解决他们的保健、治疗、职业训练和社会福利等问题,向运动康复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奥林匹克精神鼓舞着人们朝“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攀登,不断向生理极限冲击,对体育保健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竞技体育水平虽然已达到相当高度,但仍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那就必须加强科学训练,改进训练方法,合理增大运动强度,创造更新的记录。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运动成绩在不断提高,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原来有些项目的男子纪录,今天竟被女选手打破。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的举重、足球、摔跤等项目,也有了女选手角逐的战场。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训练使人体发挥出更大潜力。未来的体育科学工作者和运动医学家仍面临探索人类运动极限的问题。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发展在提高运动成绩上已显示出威力,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生物力学的分析使世界纪录一再被打破。此外,随着生物工程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人体、体育场馆和运动训练,人类运动的生理极限还完全可能被突破, 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已令人信服地为我们展示出光明的前景。随之而来的医学和技术等问题,如运动创伤及疾病的防治、营养补剂的研究、生物力学方法的应用、反兴奋剂等工作还需发展,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影响较大而又难以治愈的运动创伤是关节软骨损伤,除通过科学训练、积极开展预防、治疗已损伤的软骨外,今后主要是研究同种异体软骨移植和其他生物性或非生物性物质取代关节软骨。对肌肉、骨骺和韧带损伤的研究,以后将侧重于病理超微结构、损伤后生化成分(酶的变化、亚细胞结构变化等)、用实验病理学手段模拟运动损伤的研究、用计算机技术研究韧带生物力学、损伤后不稳的力学特点、再造人工韧带。竞技体育发展现阶段营养补剂的研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强力手段。穿刺技术和无损伤检测的应用、对微量元素、微循环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等正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竞技运动的基础,竞技运动是群体活动的目标和动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新的研究内容将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如运动与内分泌、运动与免疫、运动与微循环、运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最终将揭示生命的奥秘和体育运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育保健学将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科学知识。多学科综合研究将更加广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体育保健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特点,决定它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依靠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及相互结合,形成更多更新的交叉学科。在现代体育保健学的理论研究中不仅需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知识,也需要体育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体育保健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体育保健学的发展。数据统计和以电子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计算技术也在体育保健学领域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运动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必然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此课程,不少医院也相继开设了体疗门诊,体育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体育保健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这对体育保健学事业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中能量代谢、营养因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运动疲劳的生理机制、过度疲劳等运动性疾病与代谢、内分泌、免疫的关系,运动训练引起的应力性损伤的预防、康复、有氧与无氧训练、女子、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训练的生理特点、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体育法》的全面贯彻和“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