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左手技巧
小提琴作为现代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那么大家知道小提琴左手技巧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说起换把,不得不提的就是把位。把位指的是在指板上的一定位置即纯四度手型。当音程排列超过这个手型时,就需要换把。我认为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第一把位的各音并建立起把位的感觉后就可以步入正式而系统的换把学习。对于先学第二把位还是第三把位众说不一,我主张先学习第三把位,因为在换至三把时左手手腕可触及琴肩,较之二把位更具有稳定感,把握性更强。离一把位远,逻辑上更容易明确,把位概念更容易区别清楚,二把位上下不接手掌与琴颈之间是空的,音最不容易按准。
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一只手指换到另一只手指,这种纯粹的变化无论速度多快,总会让人有听觉上的断裂感影响乐句的歌唱性。因此,我们在需要换把的音之间引入一个媒介音来衔接。
按上面的方法实际演奏应为当然这种媒介音是帮助掌握换把动作的一种辅助方法,它是最有效获得牢靠技术的手段之一。当然熟练准确掌握之后,应尽量避免媒介音的发声,练习中应把速度放慢,手指顺着指板方向滑行,不要离开琴弦直接跳进,不要使用揉弦否则会模糊换把的音准距离。
这条在E线上演奏的音阶,从第一把位到第三把位要做到听不见任何的痕迹。上行G为启动音,A为到达音。2指作抬起不离弦的动作,在即将到达A时,1指沿琴弦代替2指迅速按在指板上。
这种媒介音不同于滑音。滑音是从一音向上或向下至另一音,是一种装饰音和演奏指法。不可否认,滑音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生动而富有变化,极具表现力。在《梁祝》、《二泉映月》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就需要滑音的出现。
这种音色在我国民间乐器演奏和地方戏曲的唱腔中常常出现。是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歌唱模拟,运用恰当这种感情则难以用言语形容,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可以称之为中国民族演奏的特色换把,。但在古典式的西洋作品中,换把所产生的非音乐需要的滑音则视为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浪漫式的换把跟古典式的换把不同,换把的手指在换把到位前先落在弦上,通过滑动到达新把位。海菲兹、克莱斯勒等大师就采用这种换把为乐曲增加不同的表现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除媒介音外,还有同指换把将同一手指直接从原来音的位置滑至另一音的位置(不同于滑音)。拇指轻贴于琴颈,手带动手指做换把运动。这个过程是整个左手做整体位移是空间距离的交换,保持手型不变和拇指的轻松。
换把的方式除上述的手指换把外,还有借助空弦和伸缩手指换把。空弦换把顾名思义即利用空闲的瞬间将手指迅速移至另一把位。在空弦响的同时,手同步变换把位,这需要通过视觉确定大概位置并通过日常的练习熟悉各个把位。这时良好的纯四度手型为音准提供了很好的依靠。有了这几点的保证之后,再自然的将手指落下。伸缩手指避免了频繁的换把,给手指提供尽可能的休息,同时也清除了滑音的出现。第一种换把是基础,后面的这两种是辅助。学习时应首先掌握第一种换把。这种换把将换把的概念模糊属于高等的学习范畴。
除单音换把外,换把还包括双音及和弦换把。
双音换把跟单音换把的方法基本相同也运用了媒介音。和弦换把中,几个手指同时参与并在瞬间做到横移伸张收缩及手指的起落,跨度较低需要整个手臂的联合动作。这就对演奏者的听觉、触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换把时大臂根据换的距离来主动调整位置将手腕和手指带到“目的地”。只有协调好所有的动静关系才能准确的换把。
换把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音准。卡尔·弗莱什说过“永远不要企图在一次练习中同时解决两个技巧上的问题”。那么,想要在音准上获得精确,需要慢练,树立左手把位的距离感。快练容易导致音不准,演奏不清楚。有些大型乐曲,速度是会变换的,有些地方需要有意识的调整放慢速度,一味的快练将会导致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演奏速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快练就全是不利的,快练可以增加灵敏性保证流畅性。若只求速度不问节奏、音准这样导致的坏处将更大!
在一般情况下,把位越低,音程之间的距离就越大,把位越高,距离越小。从第四把位开始,拇指随着把位的升高而逐步移向琴颈下方,肘部也随之向胸部方向移动。但到第七把位以上时,手指所能覆盖的面积变大,肘部又需逐步向反方向转以利于音的.准确。下行换把比上行换把稍困难些,因此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很多人在下行换把时持琴姿势就会发生改变,琴头往下。换把动作也略有迟缓。这是因为下行拇指在换把时失去了对琴的支撑造成向下压琴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先利用音阶慢练,有意识的去注意姿势,认真听音准,不准确的立即改正在潜移默化中逐日提高。
在小提琴演奏中,我们追求每个音符的优美与纯净。把两个音符自然的亲切的连接在一起是每个人所要表现的情感结果。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审美不断发生变化,但对于美的音乐感受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就像滑音在换把中的应用一样。在当代思潮的影响下,音乐的解释也发生了某些变化。一些优秀的小提琴家认为,对于采用滑音,演奏者们有着绝对的自由。而我认为,那些单纯为省技巧而到达另一把位的音的人们却以满足音乐表情的原因予以掩盖,这种做法是不可饶恕的。对于作品情感内容的理解每位演奏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是否确实有用滑音以加强表情的需要。当具有明确意识并具有自己独创的感情发泄精神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
因此,常规的希望先掌握一个作品的技巧后掌握其音乐实质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只知道演奏自己独奏的那一部分而不知道一般的织体与结构是不足以完整美好的诠释出作品的实质内容。在开始演奏一个作品时,必须先理解其真正的技巧——作品的结构、背景与表情。在熟悉这些之后,我们才能逐渐的使自己摆脱音符的束缚,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谈得上对作品达到了认知的程度。技巧与表现正如物质与意识一样,二者辩证统一。很多知名的演奏家、歌唱家、运动员往往在取得了很高的技术技巧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只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综合素质全面结合才能全面的理解与演绎。我们的表现能力首先依赖于技巧能力,同时只有在完善的技巧基础之上,雄伟的艺术大厦才可以真正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