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在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一、从众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在一个群体中,当某个个体与其他多数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个体将会放弃自己的主见,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与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称为从众行为。据心理学家研究,从众行为的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表面顺从,内心并不同意;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从本文的研究角度而言,根据从众行为对管理效果的作用不同,把从众行为划分为两类:积极从众行为和消极从众行为。如何诱导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如何化解消极从众行为,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一)环境因素: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吸引力、群体的领导者、相似成员的影响以及他人的反从众行为。(二)个性因素:智力、自尊心、年龄、性格以及地位。二、积极从众行为的诱导人们往往看到从众行为的危害性,看不见从众行为对管理效果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从众行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能:(一)整合群体的行为任何群体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配置有两个方向,一是支付内部消耗,二是实现群体目标。理想的情况下,内部的消耗如果为零,群体资源将会得到最有效的充分利用。这一理想的状态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群体成员同时追求著自我目标和群体目标,两个目标虽然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目前的矛盾,因此,个体不可能将其掌握的所有资源全部用於实现群体目标。另外,由於见解不同、理念不同、个性不同等方面的原因,群体成员之间经常会发生分歧和冲突,这也会消耗一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量减少资源的内部消耗,当然,这一管理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消耗了相应的资源。而从众行为可以促使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自然形成一种合力,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当局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诱导从众行为的产生,把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二)降低监督的成本支出为了监督员工的不良行为,组织需要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然而,监督机制无论多麼完善,也难以发现并纠正所有的不良行为,况且,过於严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方面需要投入很多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从心理上伤害那些并未违规的员工,引起普遍的对抗情绪。从众行为的存在可以减少管理当局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在群体规范符合管理当局利益的情况下,当个体准备作出与多数成员不同的行为时,他将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如果他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采取从众行为,此时,从众行为预防了不良行为的发生,达到最佳的监督效果。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当个体已经不慎或冲动下作出了违反群体规范的行为,由於害怕群体的情感拒绝和排斥,个体也有可能发自内心地或者被迫地改正错误,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规范。此时,个体的不良行为虽然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改正比较及时,也可将损失降到最低。(三)提高决策的效率决策的品质和效率往往存在冲突,如果时间比较宽裕,决策的影响比较严重,则应该尽量追求决策的品质,如果时间非常紧急,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则只有放弃对决策品质的更高追求,把效率放在首位。从众行为对後一种情况有积极的效应,在群体决策中,只要多数成员或者少数权威人物的意见统一了,争论就不会发生了,这虽然可能降低了决策的品质,但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当然,独裁决策的效率可能会更高,但完全失去了群体决策的所有优势。以上所说从众行为的积极效应,可以自发地产生,不需要消耗组织的资源,但为了提高从众行为的积极效应,组织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诱导,这虽然会消耗一些资源,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引导群体规范的形成从众行为产生积极效应的前提是,群体规范符合组织的利益,否则,从众行为将会导致群体一致对抗组织,消耗大量有用资源。积极从众行为的诱导,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群体规范的形成,作为管理者,应该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为了强化符合组织目标的群体规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2.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只有如此,成员才会认同群体规范;3.对违背群体规范的成员进行惩罚。如果要削弱群体的规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寻找群体中的志同道合者,与他们结成联盟,分化群体;2.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3.灌输组织需要的规范;4.对遵守现有群体规范的成员不要给以强化,甚至可以给以负强化。(二)创建有力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能被多数成员认可并且遵循的宗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对组织而言,它是种文化,而群体规范则相当於亚文化。亚文化虽然有自己的个性,但本质上不会违背种文化。可见,创建有力的组织文化,可以统一组织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也可以影响群体规范的形成。它通过两个途径引导从众行为的发生:1.群体内的从众行为组织文化引导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促使从众行为的发生,此时,从众行为符合组织的利益要求,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微观从众行为。2.群体间的从众行为一旦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文化,整个组织相当於一个群体,每个群体则相当於个体,组织文化直接起著群体规范的作用,迫使某个群体采取与其他多数群体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宏观从众行为。(三)控制群体的规模有实验证明,4—8 人的群体内压力最大,最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因此,如果把追求提高决策的效率作为目标,则这一决策群体的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 4—8 人以内。(四)任用独立型性格领导者一般情况下,群体的领导者鼓励从众,就容易引起从众行为。独立型性格的领导者善於独立思考,有坚定的信念,有主见,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於人,手中握有权力,极易促使从众行为的产生。三、消极从众行为的化解从众行为虽然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管理效果,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往往妨碍管理活动的良性发展。(一)扼杀群体成员的创造性如果群体过分鼓励从众,则该群体一定会死气沉沉,决策时往往出现一致通过的“英雄所见略同”的假像。其实,这是由於许多成员不愿、不敢发表独立见解造成的消极後果,换句话说,群体成员的创造性被扼杀了。(二)降低决策的品质从众行为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决策的品质。组织中存在大量非时间敏感性的决策,这类决策对品质要求甚高,从众行为可能会在以下方面降低决策的品质:1.提不出更多的设想;2.看不见目标方案存在的问题;3.促使领导采取更为冒险的行动。为了克服以上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建议采用以下具体措施:(一)任用具有民主作风的领导者民主型领导者待人温和,鼓励下属畅所欲言,善於消除下属的顾虑,减轻来自领导和群体要求一致的压力,容易调动群体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唤发其创造力,容易诱导反从众行为的出现。“头脑风暴法”能够在短短的两小时左右提供大量的创新点子,心理机制就在於,决策群体中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者,只有组织者或者主持人,群体成员没有心理压力,容易诱发创造性思维。(二)有意安排反从众成员实验证明,只要有个别人反从众,敢於提出不同于权威、不同于多数成员的建议和想法,就会起著示范的作用,鼓励其他成员反从众,此时,如果领导加以鼓励的话,就会迅速减轻群体压力,降低从众的发生率。受此启发,决策之前,领导应该故意安排 1—2 个反从众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故意与领导和其他成员唱反调。(三)合理组合决策群体为了克服群体决策中的从众行为,在确定群体成员时,应该注意其个性特徵。一般而言,智力高、自尊心强、年龄较长、性格外向的人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所以,在确定决策群体成员时,应该多安排一些具有上述个性特徵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