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时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老师在和家长沟通时(无论是师生信私聊还是在群聊或家长会),说到学员的一些不好习惯时,要经常提醒自己:
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员时,也尽量改用“我们的xx”这样委婉的称呼。
平时沟通时,也可以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
除了适当改变一下对学员的称呼;
还可以在学员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员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我也有孩子,很理解您的心情(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家校沟通中,老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员或家长;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1、我也有孩子,我很理解你。
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
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
打破学员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员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员明白老师的弦外之音,最终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
一把椅子,体现尊重;
一杯热水,表达关心;
一句寒暄,传递温暖。
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
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老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第三人”要投其所好
学员(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
2、对个性强的孩子可能效果差
如果学员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用滥了就可能无效了
不要在一个学员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
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员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
4、千万别“穿帮”
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员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