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全球化悖论(二)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三)超越地缘政治,实现互联互通(四)助推中国模式走向世界(五)见证中国模式软实力(六)推行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七)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一)克服全球化悖论1.单向度全球化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或曰单向度全球化。2.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传统全球化形成的世界分工体系,基本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配置形成的,而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掌握了资本和核心技术,攫取了大量的非对称利益。3.文明等级秩序传统贸易、资本的全球化也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全球化,其表征就是推广“普世价值”和输出“民主革命”,其典型特征就是地缘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内外有别。4.区域化与全球化悖论传统全球化的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是区域化的终极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是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超国家组织会自然出现一种“圈子化”的内化性,从而抵触进一步全球化,如欧盟。(二)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1.动力再平衡如今,西方发达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不足40%,不仅不能成为全球化发动机,反而成为反全球化的源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全球产业布局的供给侧,全球化的旗手。“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体现中国模式魅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2.发展再平衡以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的互联互通,予以纠偏,以三大统筹——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经统筹,实现内陆——沿海、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再平衡。3.结果再平衡在TTIP、TPP和再工业化等无果而终或遥遥无期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最可行、最有影响的国际合作倡议,给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希望。(三)超越地缘政治,实现互联互通塞尔维亚所在的巴尔干地区过去是欧洲的火药桶;波兰历史上三次被瓜分;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两重内陆国之一……这些过去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如今为何对中国如此重要?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互通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发展战略对接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四)助推中国模式走向世界中国自身想法不能强加给他国。三重意义的美国:一是作为霸权现象的美国;二是作为世界性公共产品的美国;三是遍布全球的美国跨国公司和美国人。中国经济下行,只是加快了推进“一带一路”的步伐。“一带一路”是长远战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西方经济学只能就事论事,在商言商。(五)见证中国模式软实力中国有资金、有技术、缺市场。国内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嗷嗷待哺”。据麦肯锡估测,2015年至2035年,全球电力、公路、港口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达57万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亚洲各国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亚洲国家中,除中日韩外,未来10年基础设施每年需投资8 200亿美元。(六)推行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身子进了21世纪,脑子还停留在20世纪”为何强调新型国际关系?时间上,超越先发优势导致的国际政治不合理。空间上,超越半全球化导致的国际秩序的不公平。国家属性上,超越近代以大欺小逻辑所导致的国际体系的不公正。“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七)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以互联网为例:1.规模优势:中国的手机用户12亿,网民数量7亿,微信用户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总数。2.后发优势:弯道超车。华为在5G移动通信技术方面世界领先;中国的微信用户世界之最,可推广为世界标准。3.历史文化优势:从“文以载道”到“网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