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思修、近代史、马原、毛概课被称为“水课”的现象屡见不鲜,逃课、上课埋头玩手机的行为成为了“共识”,乃至成为大学开设思政课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首先要站在学生及学校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本篇分为四部分:
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心态出现的变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步入成年人行列的群体,功利心态是心智发展过程中的正常产物。作为保护、追求个人利益的逐利性心态,功利化的出现让学生在对获取成果的最佳途径的选择中变得更加理性、尖锐。
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属于特殊的存在,大学生思政课程功利化表现:
所以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不严肃、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仅仅在大学老师划重点的那几分钟时间,学生学习的心是“支棱”的状态。
当然仅针对在思政课程上学生的表现。大多数学生在专业课上那听课是相当认真、安静。思政课就像是大学生的“摸鱼时间”。
在氛围、内容相对轻松的课程上,大学生的心态趋于懒惰化,除了做自己的正经事之外,通过玩手机来放松、八卦的情况不少,毕竟搁平时手机这东西怎么玩都玩不够。但是说到底是思想上对学习的懒惰。
如果大学生们都对思政课程足够重视,大学思政课堂玩手机“摸鱼”就不会如此普遍。
反过来,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无视思政课,但是总有上课热情在一开始就被掐灭——从众的心态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被围绕着玩手机的人群中低下了原本充满好奇的脑袋。
课程越落越远,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习的热情悄悄熄灭,最后跟着大家背背重点好像也可以高分拿下课程高分,但仔细想想,思政课程就这么失去了它的意义。
大学中的思政课程开设情况:
由于思政课程的学时较多,并且甚至为专业课的两倍,课程内容设计比较开放,所以教师授课节奏比较慢并独具个人特色。很多学校对思政课程的要求并不严格,所以出现学生上课态度不严肃、不认真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
学生不听课的问题还是要落到教师的身上。教师如果觉得自己的课程需要学生的参与,一定会对课程设置花心思。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在课程设计上是花心思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听。
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及方式足够吸引人,问题才到学生本身不想听的情况。
大学的思政课程要求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做个小组作业、pre、课程报告,还有考试。很多都可以课下解决,而且只要好好用心备考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课程考核设置很容易让大学生对真正的学习掉以轻心。
对于思政课程,我对马原比较感兴趣,老师讲课方式也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下及做小组作业的时候会多看看相关的书籍加强对课程的理解。
快速导航:
大学思政课的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点:
所以,大学生应该好好把握这些珍贵的机会好好学习,不要功利看待、敷衍对待。
思政课程有时候枯燥是正常的,但是开设这些思政课程是有它们的价值所在的,至少给大学生提出了学习、发展要求。
大学生应该在课后多了解相关书籍,你会发现思政课程是十分有深度的,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收获。
对于思政课程,由于其学分较高,也有考勤分,一般是不建议翘课的,老师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心血来潮点个名。
思政课程其实翘课率是普遍较高的,老师点名的概率也就大了,多翘几次课最后试都没办法考了。所以,对于“水课”,不要随便挑战老师的底线。
在上思政课程的时候要遵守课堂纪律,比如不要大声交谈打断老师的讲课,不要吃有气味的东西等,避免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大学生思政课程看似水,但是确实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大学生应该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全面发展。
无论是什么课程,学习态度决定了课到底“水不水”。有时候,大学生心中的“水课”水的并不是课程,而是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带着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望去参与大学课程,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