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赵氏孤儿》的悲剧性,仍然囿于他是“赵氏孤儿”,而小说《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在他既是特定的“赵氏孤儿”,又是一个具体而普通的人。两千多年过去,个体的根本境遇并无多大改变,因此仍有人拼命争当王者,另有人主动被唤做白痴。而这赵氏孤儿,不过是一软弱青年,被作者从两千多年前的墓穴和两千多年后的戏剧舞台上,拉下来,穿西服打领带,混入当代人中间。他的孤独困惑悲伤与逃避,也是我们骨子里的坏血、身体内烂掉的脏器,是我们在教室、卧室、办公室、公共汽车上同样能感同身受的、个体肉身与周遭世界相撞所必然产生的苦痛。 最后,这孤儿选择了看似惨烈、实则中庸的做法,他割掉了自身性器,也就割掉了爱情、割掉了过去、割掉了责任——男人的责任,儿子的责任,人的责任。他选择了好死不如赖活,这一点最终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模一样。通常我们不至割掉命根,但经常幻想割掉责任,而实际上往往割掉了责任的背面——从此再不能不负责任、装疯卖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