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在内部控制的
人坐在鱼雷里面,实际上就是再93式鱼雷中间增加一个座舱骑在鱼雷上操作的那种是德国人发明的
骑在鱼雷背上控制。1943年,日本从其法西斯盟国意大利手中获得人操鱼雷技术,开始研制生产自己的人操鱼雷——“回天”鱼雷。日本人引进意大利的人操鱼雷技术后,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装后的“回天”鱼雷实际上成为一种微型的自杀潜艇,为了节省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率,“回天”鱼雷在生产中没有配置返回舱,而是相应增加了炸药量。这样,日本蛙人在骑操鱼雷进行攻击时,将无法象意大利蛙人那样利用鱼雷后半身返航,只能是人雷同归于尽。“回天”鱼雷,艇长约3点4米,形状与正常鱼雷基本相似,只是体积稍大一些,构造十分简单。整个雷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炸药舱,装满了烈性炸药,外加一套接触引爆装置,与中部驾驶舱相连;后部是机器舱,一般配有一主一副二台柴油发动机;中部是驾驶员座舱,由于前舱装药太多,以致驾驶舱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蜷曲而坐。舱内安装了:可用于操纵鱼雷艇的驾驶盘、一部捕捉攻击目标的潜望镜,此外还有少数必备仪表。神风队员进入驾驶舱后,舱门立即水密关上,此后便不能打开。因此“回天”鱼雷一经发射,只能一往直前,发现目标后即与目标同归于尽。鱼雷实际上是一枚装人的鱼雷肉弹。
原理很简单:用推进器推动弹体在水中前进,击中远处的舰只推进器分为:压缩气体、热机、固体燃料、电动力等等早期鱼雷大多用压缩气体来推进。鱼雷从最早的瓦斯雷发展到现在的电动力和热动力鱼雷,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鱼雷动力装置的性能决定着鱼雷的航速和航程。热动力鱼雷虽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优于电动力鱼雷,但其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航行深度受背压影响,噪音大,航迹明显,隐蔽性差。而电动力鱼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压影响,噪音小,不排气,无航迹,隐蔽性好,造价也比较低廉,其单雷价格是热动力鱼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国海军大都同时装备有热动力和电动力鱼雷,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作战能力。为了解决热动力鱼雷在大深度航行时的影响,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半闭式和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动力鱼雷关键是高能电池的研究。目前银锌电池是在役鱼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池。鱼雷电机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改进永磁电机,提高推进电机的可靠性、维修性、比功率等性能。为了解决电动力鱼雷航程短的问题,还可借助于空投及火箭助飞的发射方式,综合利用鱼雷与发射装置之间的搭配关系,进一步提高鱼雷的作战指标。
坐在鱼雷里控制。
弹头装药改为钝感弹药,从而加强鱼雷运输、存放的安全性,并延长鱼雷寿命。该弹药的研制有相当的难度,直到2003年底,才研制出一种既满足安全要求也满足作战需要的钝感弹药。该弹头于2004年1月完成设计评估,目前已经完成主要试验,有望于2007年末签订新型钝感弹药的生产合同。
为增强对抗浅水小型目标的能力,对战术和信号处理软件进行了升级。软件采用嵌入式技术,有助于软件升级和鱼雷性能的提升。计划在2008年中的鱼雷例行维护期间,将这些软件嵌入到“鯆鱼1”中。
257 浏览 5 回答
237 浏览 8 回答
317 浏览 4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5 回答
212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2 回答
345 浏览 2 回答
117 浏览 6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189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3 回答
359 浏览 6 回答
250 浏览 1 回答
19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