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辑佚·温州府志》对陆游任瑞安主簿期间的事迹概括为十六个字“赞治得宜,吏民爱之。尤善为诗,至今称之。”但亦有人质疑,陆游既在瑞安任过主簿,为何未见其留下一首诗呢? 现经考证,《泛瑞安江》和《戏题江心寺僧房壁》已肯定是陆游在瑞安之作,不必赘述。本文要探讨的是,陆游在瑞安留传的诗词有多少? 陆游诗作1.3万首 首先要简述一下历史背景,即陆游早期诗词作品散失与删除情况: 游国恩、李改之选注的《陆游诗选》前言中说:“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作品,中年以前的作品有很多散失。据考订,今诗集中所见陆游42岁之前的诗百余首,存者才百分之一。他12岁就能作诗……辛勤而持久的创作劳动,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的一位诗人”。 那么,他一生究竟创作多少首诗?渤海大学特聘教授孙丹林说:“陆游一生作诗13000首,有一半是表达爱国情怀。”邹志方在《陆游研究》中说:“因为陆游在乾道二年(1166)以前诗只存二十分之一,及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故四十二岁以前诗作所存极少。”陆游任瑞安主簿是32岁至33岁,这期间的诗正是被大量散失与删除之列。特别是由于任瑞安主簿之职被否定后,明显属瑞安之作也被曲解或被“移花折木”到别处了。最典型的是《泛瑞安江》诗,不知从何时起被改为《过瑞安江》。一字之差,不但诗意截然不同,而且改变了历史事实。 陆游在瑞安诗词有几多 那么,陆游在瑞安究竟有多少诗词文章作品?这已无法知晓。但据现有考证所知,除上述已提及的两首诗外,还有几首(篇)介绍如下: 《送曾学士赴行在》 二月侍燕觞,红杏寒未拆; 四月送入都,杏子已可摘。 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 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恻。 欲书加餐字,寄之西飞翮。 念公为民起,我得怨乘隔。 摇摇跋前旌,去去望车轭。 亭障郁将莫,落日澹陂泽。 敢忘国士风,滋泣效臧获。 敬输千一虑,或取二三策; 公归对延英,清问方侧席。 民瘼公所知,愿言写肝膈。 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 织罗士破胆,“白著”民碎魄。 诏书已屡下,宿蠹或未革。 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 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 并乞谢诸贤,努力光竹帛。 (《剑南诗稿》卷一) 曾学士即陆游的恩师曾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后,曾几于十一月便被起用为浙东路提典刑狱。邹志方的《陆游研究》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曾几先后4次见召赴行在(临安)。据欧小牧《陆游传》记载,这首诗是陆游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四月。这个时间正是陆游莅任瑞安主簿近一年左右。仅此一诗,足可见其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了。所以,瑞安人民如此怀念这位贤主簿。 《上辛给事书》 恭惟阁下以皋陶之谟,周公之诰,清庙、生民之诗,启迪入主而师表学者,虽乡殊壤绝,百世之下,犹将想望而师尊焉。某近在属部,而不能承下风。望余光,则是自绝于贤人君子之域矣。虽然,非敢以文之工拙为言也。某心之为邪为正,庶几阁下一读其文而尽得之…… ——文集卷十三 辛给事,即辛次膺,他与曾几一样受秦桧打击排斥。秦桧死后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被起用为给事中(官名)。此书在时间上作于《送曾学士赴行在》之后,从思想情绪来说,前后是互相贯通的,都反映与酷吏残暴势力斗争的尖锐性和难以坚持正义立场。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一 数家茅屋自成村, 地碓声中自掩门; 寒日欲沉苍雾合, 人间随处有桃源。 二 借得渔船溯小溪, 系船浦口却抉藜; 莫言村落萧条甚, 也胜京尘没马蹄。 三 不识如何唤作愁? 东阡南陌且闲游; 儿童共道先生醉, 折得黄花插满头。 四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剑南诗稿》卷三十三) 因第4首赵家庄听鼓词的寓意深邃,哲理精妙,所以一般《诗选》只选其四,而略了前面3首。并认为这是陆游于庆元元年(1195)71岁时在山阴的暮年之作。但是我们瑞安不少文学工作者,一说起“瑞安鼓词”就会提及这首诗,认为它是陆游在瑞安当主簿时之作。笔者也认为陆游此诗完全有可能作于瑞安,但需进一步解开这道诗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第4首诗内容与前面3首有什么不同?以愚之见,前3首连贯一气,诗人看到的是“寒日欲沉”阴雾迷漫、萧条冷落的村景,反映诗人的悠闲避世的暮年生活情怀。本来前3首己完整地体现这个诗题的中心意旨,它属于陆游暮年之作是毫无疑问的。 第4首所描写的情景与前3首全然不同。诗人看到的是“斜阳古柳”晚景如画的村庄,不是“地碓声中自掩门”的数家茅屋,而是有相当人群聚集一起,听‘负鼓盲翁’说唱蔡中郎故事的场面。蔡中郎的故事也就是《赵贞女与蔡伯喈》的故事。蔡中郎即三国时的蔡邕,生前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又是极有学问的才子,更是一个孝子。只因董卓专权时任过左中郎将,南宋民间附会出《赵贞女与蔡中郎》的戏文。把蔡伯喈说成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负心汉。 陆游是深知历史上真实蔡伯喈的,所以在听完鼓词后,发出“身后是非谁管得”的感慨,为蔡伯喈受委屈抱不平。邹志方说:“陆游不少诗作确实存在编排错误的问题。”把这首“赵家庄听鼓词”七绝和前面3首拼在一起,就是后人编排错误的一例。它当是陆游在瑞安的作品,应从《小舟游近村》题下分别开来。至于赵家庄在何处?则需另行推考。 《好事近·混迹寄人间》 混迹寄人间,夜夜画楼银烛。谁见五云丹灶,养黄芽初熟? 春风归从紫皇游,东海宴旸谷。进罢碧桃花赋,赐玉尘千斛。 《唐诗宋词全集》 夏承焘的《陆游年谱简编》把此词列为“留居山阴期间之作,以俟再考”。笔者推考这座既是道人炼丹场所,又可观赏东海日出的五云山在何处?经查考,山阴没有这样的五云山。东南沿海只有瑞安五云山与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景观相符,所以它是在瑞安的词作。 陆游不但登过五云山,而且登过大罗山,这有清咸丰四年曾任温处道道台,有方鼎锐《大罗山望海》诗为证: 飞云江上一帆风, 五字题诗忆放翁。 曾到大罗山顶望, 海门红日照晴空。 方鼎锐,江苏仪征人,他一定见过陆游登大罗山的诗词或文章,才能写出这样诗篇。最近又从《温州文献丛书》中发现本邑学者俞光编的《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下注:光绪《乐清县志》卷五《田赋·物产》有陆游“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的诗句,这是否是陆游在瑞安主簿期间亦曾游过雁荡山的诗句呢?不敢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由此看来,陆游中年以前的诗虽绝大部份被散失或删除,但在瑞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尚有这些诗词文章留世,已属不易。这些经“大浪淘沙”而留下的作品,都是极为珍贵的,她对瑞安文化史将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未被发现的遗作,有待邑人共同努力挖掘,为建设瑞安文化大市作贡献。 作者高圻祥,号九潭樵人。1926年生。毕业于浙江温州师范。曾任瑞安县及乐清县县长。离休后以“诗书翰墨伴余生”自许。著有《人生仁履迹》